一起欣赏:经方家黄仕沛教授原创医案解析(酣畅淋漓)

刘观涛按:

所以,首先增补刚刚收到的广州十大名医、《经方亦步亦趋录》作者黄仕沛教授专门给本课程写来的原创文章——喘满不能平卧,心下痞坚案。

我们开通“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互动同修班。

定期为读者互动答疑[答疑并非标准答案,仅供大家参考,欢迎来信批评]。

互动回答邀请北京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陶有强等委员志愿奉献。

学习班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刚出版的《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为教材。

本书为经方大家胡希恕、冯世纶两代教授逐条注解《伤寒论》,运用“六经—八纲—方证”经方医学体系,帮助让您真正读懂《伤寒论》。

喘满不能平卧,心下痞坚案 (黄仕沛)

陶某,私塾国学老师,梅州人,在东莞办学,杨森荣之友。2011年8月份起,胸胁痛胀,咳嗽气喘,不能平卧。请某医自诩为火神派者,用人参、附子、干姜及除痰之品数月,病情日益加重,后辞馆返梅州某医院治疗;右胸隆起,抽出血性胸积液,初步诊断为:肺癌,但胸积液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细胞。遂于12月23日转广州某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最后诊断为放线菌感染。2012年1月3日,经森荣介绍邀我往诊。胸痛无发热,右胸乳下一个瘘管,渗血色液体少量,右胸较左胸隆起,隆起处硬结。气喘不能平卧,病床靠背呈45°,氧气不能停片刻,杵状指,下肢微肿,腹部痞满,唇色稍暗,舌苔厚白而干,口渴不欲饮,脉弦紧滑数,左脉双弦。

处方:木防己汤合甘草干姜汤 防己二十四克、桂枝四十五克、党参三十克、甘草二十克、干姜十克、石膏一百二十克(布包煎)、高丽参十五克(另炖、兑)。四剂。

1月8日,复往视之,自诉服药后好多了,气稍顺,精神很好,并谓以前方药也有人参且用三十克,未尝有此效。从昨天开始可停几小时吸氧,晚上不用吸氧。昨天已可在病房内短时间行走。腹部痞胀没有了,脉仍滑数,左脉双弦现象没有了。舌苔黄腻(可能是染色),较前润,口淡泛清水,不欲饮,痰多易咯,食欲二便如常。仍以上方加重剂量:防己三十克、桂枝六十克、党参三十克、干姜十五克、甘草二十克、吴茱萸六克、石膏一百五十克(布包煎)、高丽参十五克隔日服用。

按:《金匮·痰饮》篇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此方以常理殊难喻之。《经方亦步亦趋录》曾略述及。投此方唯赖方证相应。陶先生之症状与仲景所述甚似;唇色暗、杵状指犹如"面色黧黑"也。鞠通先生曾以此方治一人,前后用石膏逾百斤。陶先生问:何以高丽参以往用三十克无效,而现十五克竟取效?吾曰:非参之功,无参亦不可。

甘草干姜汤为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复诊病人诉口淡泛清水更加吴茱萸一味。 关于"脉双弦"。尝读《金匮·痰饮》篇有:"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何谓脉双弦?众说不一,大多谓双手脉弦者,但双手脉弦不足为异,何以仲景独于此处提及"脉双弦"?想双弦者,必非指两手寸口脉弦也。此病人1月3日所诊为左手寸口明显脉呈双峰弦紧,似有两动脉并行。为我从未有见过如此之脉,按之良久,深以为奇。诊毕曾电告森荣。盖金匮脉弦为寒饮。双弦为正气复虚。但复诊时患者之脉未见双弦矣。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曰:"又有一手两条脉,亦曰双弦,此乃元气不壮之人,往往多见此脉,亦属虚边。愚概温补中气,兼化痰,应手而愈。"徐氏谓多见此脉,吾却平生仅见此例。故记录之备考。

放线菌感染为顽固之病,尤其是肺部病灶硬结,影响肺功能不全,又痿管延久不愈。西医已施用大剂量青霉素。我意中医按方证随而治之外,扶正却病又为可用武之地也。

1月15日,一周来精神很好,可在病房走廊上稍事走动。白天间断吸氧,自上周始夜间已不用吸氧,唯血氧浓度仍在80%上下。气仍短,咳泡痰色白,以往胸膈痞满之现象已除。上周诉说之口淡泛清水,自加吴茱萸后此证已除。舌剥苔,稍白厚,舌面湿润。脉滑数。

拟肺痿麦门冬汤合甘草干姜汤: 麦冬九十克、党参三十克、法半夏二十四克、大枣十二克、 干姜二十克、五味子十五克、桂枝四十五克、甘草二十克。 七剂。 1月21日,情况稳定,泡痰不多,春节决定留院继续治疗。

仍守上方: 麦冬120克、党参30克、法夏24克、大枣15克、炙甘草20克、桂枝30克、干姜15克、大米15克。七剂。

1月29日(年初七)。痰白无泡不多。初三已拔除氧管,无异常,淮备一周后出院。脉仍滑数(100次/1分钟),气短。是肺气仍不充也。盖右肺纤维化,肺功能未全代偿。右胸痿管仍渗液。

与大剂黄芪以生肌:北芪120克、桂枝30克、白芍15克、炙甘草30克、大枣20克、干姜15克、麦冬90克、炒山甲9克、角刺24克、没药6克。七剂。

2月4日,决定6日出院,情况如前,瘘管时渗血水脓液。

上方黄芪建中汤合苡薏附子败酱散: 北芪120克、桂枝30克、白芍25克、炙甘草30克、大枣20克、干姜15克、炒山甲10克、角刺24克、乳香6克、附子15克、苡仁90克、败酱草60克。七剂。

2月12日来电,出院后情况良好,多活动如楼梯等仍感气喘,口淡泛清涎,痿管三天前已结痂,无分泌物。

继以上方加减: 北芪120克、桂枝30克、白芍25克、大枣20克、炙甘草30克、干姜20克、吴茱萸12克、附子20克、苡仁90克、败酱草60克、炒山甲15克、当归15克。七剂。另高丽参15克、炖、兑药中、隔日用。

2月19日来电,近周情况很好,平日户外散步一点气喘都没有,上楼梯仍会喘。痿管基本愈合,痂未脱落。心率80次/1分钟以下。惟咳嗽咯痰较多,但咳无气喘。口淡仍泛清水。试与"延年半夏汤" 法半夏45克、鳖甲30克(先煎)、前胡15克、吉梗20克、枳实15克、吴茱萸20克(泡)、槟榔24克、生姜30克、炙甘草15克。七剂。另高丽参15克(炖),兑药中,隔日用。

2月26日来电,咳嗽咯痰均已改善,昨日只咳一次。若非登楼梯气不会喘,唯右胸深呼吸有轻微疼痛,瘘管创口痂早已脱落,口淡泛清涎已减。

方拟:北芪120克、桂枝45克、白芍30克、蒌仁25克、法夏25克、薤白25克、大枣15克、炙甘草20克、生姜15克。麦芽糖一匙。七剂。

3月4日面诊,见患者形虽稍瘦,但两目有神,步履稳健,询知其家住八楼无电梯。出院回家后曾下楼三四次,登楼梯则气喘,虽慢步登楼。右胸部瘘管创口结痂,周围皮色如常,无压痛。平时咳嗽不多,每日咳三四次,咯痰一口。是时见他咳出痰涎一大口,色淡黄,带泡,稍稠不结。咳后无气喘,胸胁微痛。舌色如常苔稍厚,脉濡重按乏力,稍数。

处以麦门冬汤合甘草干姜汤。 麦冬90克、党参30克、桂枝30克、干姜20克、大枣15克、甘草20克、生旱半夏24克(与生姜15克先煎)。七剂。

3月12日,来电说本周咯痰少了。从本周初每日咯痰数次,每次量约五十毫升,这几天转为约30毫升。痰不稠厚,但稍难咯出。心跳100次以下。

仍守上方:麦冬120克、党参30克、桂枝30克、干姜15克、大枣20克、甘草30克、米一撮、生旱半夏30克(与生姜10克先煎二十分钟)、另高丽参15克隔日用。七剂。

3月18日来电,本周咳嗽咯痰逐步减少,每日大约20毫升。诸证如前,精神畅旺。仍与上方去高丽参,再加生半夏15克成45克。七剂。 3月25日来电,咳嗽痰较少,每日不足20毫升,较难咯出。心率100次左右。余无特殊。

按原方:减桂枝为10克、半夏为15克、干姜为10克、生姜为5克。七剂。

按:此案可算是较重之病例,从严重的肺放线菌感染,长期误诊,影响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右肺纤维化肺功能不全。胸廓瘘管。经广州某大学明确诊断,用大剂量青霉素,放线菌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得到逆转。但其中中药的作用是肯定的,不可低估的。其中体会也有多方面。 一、某些中医抱门户之见,所谓医理,医者意也......,不加"辨证"(辨方证)。以为人身就阴阳二字(其实只看到阳的一面),"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一味姜附辛,盲目扶阳。结果耽误病情,病人几成死鬼。 二、2011年12月23日转学院肿瘤科得以明确诊断,正确用药,截断病源。但至2012年1月3日。入院十天病人整体情况不见改善,仍喘息不能卧。观该院所用中药,全不着边际,无非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又滴注参芪针。毫无辨证意识。自从用木防己汤后。病势立即扭转。1月7日便开始不用依赖输氧,迅速好转,可以平卧、走动。不能不叹"方证对应"之神也!

三、平生第一次见双弦脉。不管其实际意义如何。叹仲景观察病情之真实细致。

四、右胸部瘘道,医院自有措施,天天换药,但未见有效。1月29日,见氧管已拔除,可以益气生肌而疗瘘。开始重用黄芪建中汤、仙方活命饮、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至2月9日瘘管创口已结痂。明显也是中药之效。

五、木防己汤之后。围绕肺痿,以麦门冬汤合甘草干姜汤。从本论治。欲试岳美中推荐之延年半夏汤。用了一周,但效果一般。整体状态虽好,但痰多终未见改善。见其咯出大量痰涎。嘱咐每日量之。约近150至200毫升。开始用生半夏。痰涎明显减少。甚至难以咯出。深信仲景用药之道。遂减干姜、半夏、桂枝量。更重要的是体验了半夏之药性。半夏真除痰之要药。奈何千百年来,过度炮制,将良药变为渣滓!仲景用半夏从不炮制,只言“洗”,即洗去粘潺,便入煎剂。传半夏有毒,为医者均云有毒。其实半夏之毒,无非如“芋头”,芋头、南星、半夏均属天南星科植物,其鲜品之汁液,对皮肤、粘膜有剌激作用。犹如生“芋头”,手接触之会红肿痒,煮熟则为美食,何毒之有?故仲景用半夏治咽喉生疮,需去腐生新时,均不会过火煮之。只“三沸”而已。是保留其刺激粘膜作用。而如今之法半夏、姜半夏......等要求炮制“通透”,轻捏之便碎。便成废物。通过此例可知,用至45克,一丝不良反应俱无。只见痰涎明显减少。前用麦门冬汤、延年半夏汤似效不效者,皆因法夏非半夏也。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三天,已经发过汗,但病未解,医不详查所以不解之故,而又行或吐、或下、或温针等非法的治疗,故病仍不解,此为逆治的坏病,则不可与桂枝汤也,应观其脉证,详审其所犯那种逆治,而随当时的证候,予以适应的方药治之可矣。

胡希恕按:隨证治之,是辨证施治的大眼目,读者不要轻轻看过。

观其脉证之证,是指各别的症状言;随证治之证,指辨明的病证言,即是说综合脉证的观察分析,而辨明其陷于什么证,然后随证以适方治之。

【冯世纶解读】隨证治之,其实质是指辨方证。12条首先提出太阳中风用桂枝汤主之,不是说凡是中风都用桂枝汤治疗,而是用于太阳中风,见脉阳浮而阴弱,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若出现其他症状,要据其证用药,以上所述桂枝加葛根汤及以下桂枝加附子、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即是其例。又表解向里或半表半里传变,无桂枝汤证后,再不能用桂枝汤治之,而要依据所现症状辨六经、辨方证,以适证治之,亦属随证治之。

16(续).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胡希恕注:桂枝汤本来是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用于发表者,大异其趣。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乃表实证,则宜用麻黄汤以发其表,慎不可用桂枝汤以解其肌。若误与桂枝汤,必致实实之祸,医者应常注意于此,慎勿误施也。

胡希恕按:精气虚,力不足以胜邪,虽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据于肌腠之内。桂枝汤能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盤据肌腠之邪不得复留,乃得因汗而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其复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充盛,本足以胜邪,只以不得汗出,因致邪气相搏的表实证,宜麻黄汤发其表,则邪共汗出即治。若误与桂枝汤再益其精气,必使实上加实,祸变立至,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者是也。不过此所谓阳,是指精气,亦即津液,不要认为阳热之阳。古人以气为阳,血为阴,津液属气分,故亦称为阳。桂枝汤本是解表解热剂,若发热即禁用桂枝汤,实成笑话,后世医书多有这样谬说,误人不浅,学者慎勿轻信。

【冯世纶解读】“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见于王叔和《伤寒例》,因其以病邪判定证的性质,治疗则以温热治寒,以寒凉治热,故认为桂枝汤是辛温之剂,用于治疗表寒,不能治疗表热。这种谬说,影响了后世许多人不能认识桂枝汤证。

胡希恕老师巧妙地引用了这句话,来进一步说明桂枝汤的作用。其关键之点,是“阳”的概念,这是胡希恕老师首先提出的,经方、仲景书中的“阳”指精气、津液,是经方辨证理论体系的独有理念。这里通过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证治,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一特点。这就是,桂枝汤证因有汗出,则津液虚于体表,也称精气虚,此也即阳虚、阳气虚;麻黄汤证因无汗出,则津液充盛于体表,也称精气实,此也即阳盛,或阳气盛。桂枝汤是温胃生津液、补精气者,若用于阳气盛的麻黄汤证,当然属实实之祸,恰为“桂枝下咽,阳盛即毙”者也。关于阳的概念,请参见27、29、30、46等条。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胡希恕注:平素嗜酒的人谓为酒客,酒客以湿热内蕴,如患外感,最易发为湿温,此病亦常发热汗出,形似桂枝汤证,但不可与桂枝汤,桂枝甘温,反助湿热,故服之则呕。

胡希恕按:桂枝汤为解表解热剂,酒客病湿热在里者,则非桂枝汤所宜,虽发热、自汗出形似桂枝汤证,但必渴而不恶寒,亦不难辨,所以医者不可片面看问题,而误与之。不过酒客患外感,而确现桂枝汤证者,当然可与桂枝汤,尤不得心存成见。

【冯世纶解读】“尤不得心存成见”,见于胡希恕老师后期的笔记,突出了经方辨证考虑到致病病因,但更注重于症状反应。临床辨证,是要先辨六经,酒客里热明显则病为里阳明证,当然不可用桂枝汤;若酒客里热不明显而表热明显且为桂枝汤方证,则当然可用桂枝汤。本条按语亦是针对后世医家,片面理解本条,尤其后注“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遇酒客,凡见发热,即属“桂枝下咽,阳盛即毙”之成见,提示读者要正确理解桂枝汤方证。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胡希恕注:平时有喘病者,谓为喘家。喘家外感而现桂枝汤证,宜于桂枝汤原方再加厚朴、杏仁兼以治喘为佳。

胡希恕按:喘家外感,喘当诱发,虽现桂枝汤证,亦宜加厚朴杏仁兼以平喘。医者治病,当隨证治之,不得执定成方,不知变化也。

【冯世纶解读】本条冠首为喘家,给人以印象本条重在论治喘,实际是重在讲桂枝汤的应用,有的版本本文断句为“喘家作”,即平素常咳喘者出现桂枝汤证,要加厚朴杏仁之属,并不是说,必定加这二味,而是依据有是证加是药,尤其对于喘家,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机会不多,故本条后未见处方,而43条见处方,可知43条所述证,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可能原列于前,互参即明。

厚朴杏仁温中化饮,当治太阴里寒,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治太阳太阴合病的外邪里饮者,参见43条。

喘家,为顽固慢性病,本条所述原是慢性病又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即慢性病又见太阳病,可知太阳病提纲不只是指急性传染病提纲,而是常见病的提纲。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胡希恕注:凡服桂枝汤而发生呕吐者,大都是以甘温误施于里热,里热而反攻表,既亡津液,复使热壅,久则伤肺,必吐脓血也。

胡希恕按:此承前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重申其妄用于内热证为害之大也。

【冯世纶解读】桂枝汤是治表热证者,把桂枝汤误施于里热证,有吐脓血的恶果,辨证时,不可不慎。桂枝汤治疗表热,里热证当然不能用,也可知临证先辨六经的重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暗示桂枝汤证误与麻黄汤以发汗,遂使汗漏不止也。其人恶风,半由于外证未罢,半由于虚极陷于少阴也。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均因脱汗津液虚竭的结果,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按:桂枝汤证虽汗出,但不是汗漏不止,桂枝汤证虽恶风,但必伴发热,今汗漏不止,只见其恶风,不见发热,况又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更属虚极入阴之象,虽不言脉,亦必微细可知,此已转化为少阴证,因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此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证陷于阴证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擘)20克,炮附子(先煎)15~30克。

上六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先煎炮附子40分钟,加入五味继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分服,服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

【冯世纶解读】桂枝汤证陷于阴证,即指由太阳证变为少阴证。胡希恕老师论述太阳病变为少阴病时,用“陷”而不用“传”,是形象地说太阳病,因汗出多津液伤而体表皮肤经脉皆虚陷,病虽还在表,其证已不属阳证而属阴证。少阴与太阳病位皆在表,故不称传,而称陷。

本条亦是讲桂枝汤加味方证,看似与桂枝加葛根汤雷同都为治表,但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之表,而桂枝加附子汤是治少阴之表,是六经病证不同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桂枝加附子汤证可窥见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这便是,方证的积累、方证的八纲分类(病位分阴阳)自然产生了六经。胡希恕老师谓“六经来自八纲”,是一生用心读仲景书的体悟。

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关节炎及诸多痹证。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宜汗不宜下,若误下法后,因气冲于上,而虚于下,以至脉促胸满者,宜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更兼见微,并又恶寒者,则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胡希恕按:促,为寸浮关以下沉之脉。注家多谓“数中一止”,乃宗叔和之说,实非。太阳病就由于误下,虚其腹气,但表未罢,故气上冲胸,以至胸满,上实下虚,脉亦应之促。下后气上冲,本宜桂枝汤,今腹气因下而虚,故去芍药。若脉更兼见微,并其人复恶寒,病已由阳转阴,故更加附子治之。

【冯世纶解读】21、22条紧密相关,成无己改为两条,并把微寒,改为微恶寒,是不对的。若微寒者,微后当加“,”号,是继脉促而论述,微言脉,而寒言证,即22条的微寒,是承21条而来,下之后胸满,又见脉微而且恶寒,呈少阴证,故加附子治之。

这里注意:胸满与腹满不同,要联系桂枝加芍药汤证对照分析,桂枝加芍药汤证,是因桂枝汤证又见阳明里实之腹满,因加芍药。本条的胸满,是因下后腹虚,而表不解气上冲而致胸满。胸满而喘还见于麻黄汤证,腹满而喘还见于大承气汤证可互参。

注:有的版本“微寒者”以下为另条,便于文义贯通和序号一致合为一条。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于桂枝汤去治腹挛急的芍药,故治桂枝汤证腹不挛急而虚弱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擘)20克。

上四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分服,服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擘)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此于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陷于阴证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擘)20克,炮附子(先煎)15~30克。

上四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分服,服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对本条的解读,尤其是对促脉的认识,独具特色,也最恰切临床,容易理解。由此亦可知:《伤寒论》的促脉与《脉经》的促脉根本不同,《伤寒论》是有别于《内经》的经方理论体系。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胡希恕注:太阳病已八九日,其人定时发寒热如疟状,热多寒少,则未转为阴证。其人不呕,则未传入少阳;清便欲自可,则未传入阳明。只如疟状发热恶寒,一日二三次发,诊脉微缓,病邪已衰,故肯定其为欲愈也。

若太阳病,八九日不解,脉甚微,并不发热而但恶寒者,此表里俱虚,已陷于阴证,当随证治以附子剂,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若如上一节的为证,虽脉微缓,其人面色反有热色者,乃郁热在表之候,可肯定其为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表终未解,则身必痒即其候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微发汗则愈。

胡希恕按:恶寒是太阳病的要征,邪之轻重,往往可验之于寒多或少,宜注意。尤其脉微缓为邪衰正复之应,热多寒少见此脉,大都为欲愈之兆。又时发热汗出者,为桂枝汤证(见54条),今虽时发热,而身痒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黄汤证,因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

【冯世纶解读】身必痒,为湿在表,故小发其汗可解。胡希恕老师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治本证或湿疹多取良效。

太阳病开篇是先论述桂枝汤方证及其加减方证,临床变化多端,加减用药亦就多变,本条是讲出现中风桂枝汤证和伤寒麻黄汤证,故以合方治之。

由本条可体会,临床治病主在方证相应,其用量多少,亦必与证相应,决不能胶柱鼓瑟。那种不看临床症状、病情,而评价某药用量大小是不科学之举,是未正确理解经方治病之道。胡希恕老师体悟了本方证之旨,常用桂枝汤加荆芥、防风于临床,尤其治疗湿疹、皮肤病等,疗效卓著,正是悟道致臻。近年仿老师用之,亦屡试不爽,如李某,女,35岁,2008年9月10日初诊:四肢及胸腹皮肤起湿疹,湿疹密集如粟,痒甚难忍,挠挠抓后流黄水结痂如痂癞。曾服湿毒清颗粒及中药清热解毒祛风之剂皆无效,问其症,口中和,汗出少,而时恶寒,或身热,身热时痒甚,大小便如常,舌苔薄白,脉细缓寸浮。此太阳表不解挟湿,治以微发其汗,与桂枝加荆防白蒺藜治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服3剂显效,服7剂而痊愈。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擘)四枚,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注:古制二十四铢为一两,二·四铢为一钱,下仿此。

胡希恕方解:取桂枝汤和麻黄汤各三分之一而合之,故治二方合并证的轻微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6克,芍药6克,生姜10克,炙甘草3克,麻黄6克,大枣(擘)10克,杏仁6克。

上七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分服,服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

【冯世纶解读】张仲景用麻黄,皆是先煮一二沸,为的是去上沫,去除上沫引起的心烦不适,陶弘景谓:“先煮一二沸,去上沫,沫令人烦”。宜注意。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胡希恕注:桂枝汤证,不会烦的太厉害,服桂枝汤后,汗出身和而不烦。本条服用桂枝汤却有相反的症状出现,不但病情未愈,反烦不解,这种情况是不常见的。这不是桂枝汤的问题,而是邪盛气滞的结果,病邪在肌肉一层,病情偏实,故而药力受阻,此时针灸可以辅助治疗,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汤,即可痊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胡希恕注: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里热盛,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错乱在此,宜改之。

服桂枝汤不得法,而致大汗出,病必不解,脉浮者,病仍在外,可再与桂枝汤如前法服之;若形似疟状,只一日二次发寒热,外邪已微,稍使汗出即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胡希恕按: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桂枝汤,不可与麻黄汤,此为定法。但服桂枝汤后,脉浮无汗,其人形似疟日再发者,乃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并证,故可与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由于桂枝汤证较多,麻黄汤证较少,因取桂枝二麻黄一法,此与前之各半汤均示人以合方之法,学者当细玩。

桂枝二麻黄—汤方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一两六铢,杏仁(去皮尖)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擘)五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胡希恕方解:取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之,故治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芍药10克,麻黄6克,生姜10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大枣(擘)10克。

上七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分服,服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

【冯世纶解读】以上主要论述桂枝汤方证及桂枝汤加减方证,其中涉及伤寒证治,本条桂枝二麻黄一汤即其例。

由此可以看出,仲景书实际是病案总结,不过这个病案总结历经了几代人修正、补充而成。本条即记述服桂枝汤后,出现了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故以该方治疗。全书皆是类似的内容,皆反映了有是证用是方的精神。亦可证,《伤寒论》的六经是来自于临床应用方证经验的总结。

(0)

相关推荐

  • 经方:桂枝汤(太阳中风)

    桂枝汤 [原文]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 ...

  • 经方:桂枝甘草汤(阵发性心悸)

    桂枝甘草汤 [原文]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作者] 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

  • 岭南经方大家黄仕沛教授经方治顽难~

    [黄仕沛经方]经方治顽难~ 黄仕沛 经方 <经方>杂志 微信版第20210321期 [黄仕沛经方]经方治顽难~ 作者黄仕沛:执业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当代经方临床大家,著名经方学者,南京中 ...

  • 岭南经方家黄仕沛主讲:经方方证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华

    讲者简介 黄仕沛,1945年出生,广东南海县人.祖辈五世业医,20世纪60年代初就读于广州市中医学徒班,并随父侍诊习医.1965年取得中医师资格,1983年起任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副院长.院长.2000 ...

  • 【黄仕沛】我的经方之路——黄仕沛教授访谈实录

    [黄仕沛]我的经方之路 --黄仕沛教授访谈实录 主持人: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了黄仕沛教授,黄教授是岭南的经方大家.黄教授您好! 黄教授:您好! 主持人:黄教授,今天您已经在ICU查过房了,下午还要进行 ...

  • 黄仕沛教授医案【一点资讯】

    黄仕沛教授医案:九旬老人腹胀便秘,妙用小承气汤调理,后大便每日可解! 黄仕沛教授 广州市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十三行国医馆名誉馆长,当代经方临床大家,著名经方学者. ...

  • 首届国际经方班黄仕沛老师讲义

    今天是首届国际经方班的最后一天,在聆听了黄仕沛老师对续命汤及<金匮要略·中风>篇各方,不同方证的分析后,实感经方是不可言喻的,故特将其讲义转录如下,以供同好参考. <金匮要略·中风& ...

  • 遗精滑精未必源于肾,经方大家黄仕沛用此方显奇效

    遗精是在没有性生活时发生射精,常见于青少年男性,一般是正常生理现象.按照遗精发生时间,分为梦遗和滑精:发生于睡眠做梦过程时叫梦遗,发生在清醒时叫滑精. 遗精一般发生于男性性成熟后,12岁以前的男性罕见 ...

  • 黄仕沛教授访谈实录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讲者简介 黄仕沛,1945年出生,广东南海县人.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为广州市名老中医,精于温病.20世纪60年代初就读于广州市中医学徒班,并随父侍诊习医 ...

  • 【各家经方】黄仕沛运用二加龙骨汤临床验案3则

    梁嘉恩 仲景经方 2018-08-26 <仲景经方>第20180826期 黄仕沛运用二加龙骨汤临床验案3则 梁嘉恩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关键词] 黑汗:气喘胸闷: ...

  • 【黄仕沛】夫失精家,未必源于肾虚 ——不寐、滑精案

    【黄仕沛】夫失精家,未必源于肾虚 ——不寐、滑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