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被专家还原,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再现了5000年前的女娲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一些学者在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北地区西南部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认定它们是今5、6000年就有人类活动繁衍的痕迹。因为这些特征明显的遗存是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被发现,当地又有九个山峰组成的“红山”,所以在建国后被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覆盖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热河地区、河北北部、辽宁西部、辽河流域。更重要的是,它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磁山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处处有着抹不去的痕迹。所以,专家普遍认为,红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并非只有黄河流域这一处源头,而是由众多文化共同汇集而成,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红山文化的特点是陶器、细石器和玉器都非常发达。陶器之上大多有了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意味着当时先民独特的审美情趣。细石器做工精致,小巧玲珑,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水平。玉器种类繁多,显然已经孕育着中华文明的玉文化。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专家却还有着一个疑惑。那就是在幅员辽阔的红山文化范围内,并没有发现祭祀场所遗存。要知道,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玉龙、玉凤等都已经代表当时部落的图腾和先民的精神信仰,而且祭祀场所是各个文化遗迹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作为凝聚人心,寄托精神信仰的关键场所,怎么会在红山文化中缺席呢?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人们才终于找到了它。

在那个文化遗址中,专家们发现了一座女神庙,还找到了6个大小不等的残体泥塑女性像。特别是在清理过程中,出土了一件与真人大小相仿的泥塑女神头像,更是引起轰动。

这件女神头像被称为红山女神,虽然时隔五千多年,面貌有些走形甚至残损,却依然可以看出先民们对她的敬仰。它的颧骨较高,鼻梁低,嘴唇薄,眼窝较浅,眼珠是由绿色的圆形玉片点缀装饰,红山文化的气息明显。面部表情似笑非笑、不怒自威,相当有特点。仅从表面来看,她和现代亚洲人区别不大,特别是有着明显的蒙古人特征。

考古专家认为,这件女神头像应该是出自完整女神像的一部分。岁月太久,除了头像,其余部分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因此,很多人惊呼它是东方的维纳斯,一样具有残缺之美。但考古专家更关心的是,她到底是哪路神仙,代表着红山文化的什么信仰?

红山文化祭祀场所能发现女神庙,出现红山女神,说明当时还处于母系社会。关于红山女神的身份,由于缺乏文字考证,说法不一,但很多人相信,她就是中华文明共同认同的女娲娘娘。女娲造人的故事,不仅在黄河流域流传,同时对其它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更有力的证据是在女神庙的一公里处,还找到了另外一个祭祀场所。它由黄土夯成的“金字塔”,在塔之上还有大大小小1000多个炼铜的坩埚,这很像女娲补天的场景。这两座祭祀场所如此接近,肯定有着某种联系,也大大提高了红山女神就是女娲娘娘的可信性。当时的古代先民,就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崇敬之情。

这就更让人好奇了,女娲是女神,但应该也有原型。红山女神也应该是按照人的原型来创造的,也许就是古人口头描述的。所以,专家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红山女神进行了技术处理,得到了红山女神的还原图。

这也许是最接近女娲的图片资料,虽然不见得真实,但也异常珍贵。所以,红山女神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宝,成为了红山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