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让孩子爱上诗词?
第二季《诗词大会》,毫无悬念的再一次风靡大街小巷,尤其是16岁少女武亦姝的成功夺冠,更是引得一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将育儿眼光重又投射入浩渊的古诗词中。
而一路习惯于应试教育的70后、80后家长们,对于怎样培养孩子的古诗词能力,大多一拍脑门:“背!”,其实,只是背,就能让孩子们成为我们眼中“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的气质“选手”吗?你我心里都有答案。不过,我们也有一句听了几十年的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怎样培养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呢?您不妨听我讲一讲。
一、保持纯粹语境
我们都知道,如果想尽快掌握一门陌生的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入一个较为纯粹的语言环境,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还未形成语言体系时,就将孩子送出国。如果将孩子放入尽可能纯粹的诗词及古典文化的氛围内,对于孩子古诗词的认知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培养作用。
然而,怎样保持这种较为纯粹的古诗词语境?需要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两者在教育主张上不要有过于悬殊的抵撷,比如孩子回到家,家长只止于询问孩子“饱了吗?”“困了吗?”,还应该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诗歌文艺气氛环境,不一定人人都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培养孩子多读几本书,多听几首古典乐曲,而不是总看些“打打杀杀”题材的节目,还是容易做到的。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文艺气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平和稳重性格的建立。
二、给孩子制定努力可及的阶段性目标。
其实,现在很多家长迷信什么“10天让您的孩子背过100首诗”等类似“老鼠会”般宣传口号的培训班标语,如同我们上学时看到的“10天记住8000个单词”一样鼓动而不切实际的培训书籍,都是不太科学的。如果您注意观察最近大热的《中国诗词大会》,不难发现,题库内容85%以上来源于中小学语文课本,比如冠军,16岁的武亦姝在飞花令中,经常脱口而出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小学诗句,有些人觉得这样很low,但尽管如此,孩子照样将口吐生僻诗句的竞争选手说的哑口无言。所以,重视孩子的课堂常规学习,辅之以精选的经典读物即可,不必用力过猛。
三、了解诗词的成文背景及作者的习惯语态。
一部文学作品与作者当时当地所处的环境及其性格等因素有莫大的关联。所以,要读懂一首古诗词,了解该诗词写就时所处的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性格秉性,有莫大的意义,如硬着头皮,只知道摇头晃脑地诵读,“死记硬背”是无半点好处的。
比如,我们诵读徐陵的《关山月》,需要知道当时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不得南归这样的背景。作者回家不得,一定思乡、思国,情愫一定悲怆哀婉,由此,更有利于我们了解此诗为何给予如此凄美哀怨情调;同时,以“三五月”即阴历十五的月亮,即示以“团圆”之意的圆月去烘托因战事而别离的夫妻,想见而不得见的悲伤,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与家长的配合,扩充孩子的课外读物范围,也可在课堂上观看相关的学习视频、音频,对于某些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知识做个宽泛的了解。不然,比如典故一类的知识,不了解就如丈二和尚,老师教得痛苦,孩子听得痛苦。
四、正确诵读,培养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不仅有利于孩子对诗词的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同时,老师也可根据诗词的语境、情思配以诗词作者方言区内的地方配乐,在此种声乐背景下诵读诗词;在学生所处的某些方言区,老师可教导学生用方言读诗,因有学者认为,粤、吴、陕、川等地的方言更接近古代诗人的语言环境。
因为,中小学生的意识、逻辑思维稍差,但形象及声音感知能力较强,所以配以与诗词情景及韵律相合的乐曲,不仅有利于孩子感知诗词的音律之美,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及记忆,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与融洽。
五、学以致用,长期应用
比如教导学生将学到的诗词应用于日常教学任务的作文写作中,主题活动的演讲中,孩子与家长的各种互动的活动中。如说到思乡,这几句可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同时,阶段性学习之后,可让孩子以形体动作的模式表演出来,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孩子将课本上的知识外化为自己的形体语言,锤炼学生的性格及学习事物新思维的开发,自学技能也会有相应的增强。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要配合书写。一方面,有利于记忆;另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孩子语言与文字本身的暗合,如有条件,可配合几节书法、绘画课的学习,比如田园诗的学习,可令孩子画些花草、鸡鸭、童叟等,以笔墨带情趣,让孩子徜徉于中国传统文艺的海洋。
-------------------------------
官方微信名称:书法网(ID:shufacom)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精品毛笔、宣纸、手串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