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重阳!敬老是社会最低标准!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

三十年前,这个日子被定义为了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就成了敬老节。

广东人在这一天有登山的习惯,而也有很多坟墓在山上,就有上山烧纸的习俗。

昨天珠海警方就在几座山下布置了警力,并设置好警示牌和路障,但早上一起来,天降大雨,别说登山、烧纸,出门的人都不会多。

九九重阳节的习惯早有记载,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讲: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东南山回到家乡。

在九月九这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而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从记载上看,重阳节有祈求健康长寿的意思,并没有敬老的说法。

为什么没有呢?

因为在中国古代孝就是行为规范,是最低的标准,不用再提。

革命思想盛行的时候,孝被抛弃,而到了和平年代的时候,发现敬老、孝心这个东西还是需要的,又重新往回找,也就人为地把重阳节定义为了敬老节。

敬老是社会最低标准,如果用美德形容,那就言过其实了。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却不料王勃没成年,不懂事,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众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画家、官员王维少年时也非常有才华,15岁就到长安赶考。唐的科举制度并不成熟,主要是以投靠各大官宦为主。王维到了长安就结交了很多权贵,他十五到十七岁间一起就在长安与洛阳两大都城间游历,寻找机会。

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月九日,王维写下了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现在九月九没有了插茱萸的习惯,至于古书记载的茱萸到底是哪种现在也不知道,以“茱萸”为名的植物有吴茱萸、食茱萸,还有山茱萸、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等等。

总之是一种带味的树,食茱萸还有一个名称叫椿叶花椒,吴茱萸也叫臭辣子树。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叫周处,上学时学习文言文《周处少年时》,说他小时候有多坏,长大了功成名就。有一部记述地方民俗的书叫《风土记》里面就写了很多周处的故事,在里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见,重阳节所佩的茱萸是有强烈气味的,这说和端午节采艾蒿是一回事。

插茱萸、佩戴萸囊的习惯没有了,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长寿的期盼,重阳节,祝大家健康长寿!

菊花古剑和酒

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

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月亮

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

(0)

相关推荐

  • 重阳安康!

    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都是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由上古时期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的.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九九"乃是两阳数相重, ...

  • 重阳节,再唱起王维那首诗

    又临佳节,还是这样美好的歌声,和小喵一起来感受歌声里的重阳节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文 | 谢   琰 ...

  • 重阳节为什么成为敬老节

    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候,人们很重视重阳节.王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重阳节,人们要登高.佩茱萸.喝菊花酒.现在,说起重阳节,人们就会和尊老.敬老联系 ...

  • 【重阳专刊】​生而当敬老,何独借重阳

     温馨提示 生而当敬老,何独借重阳 本期编辑:小溪    自古以来,重阳节素有登高,尝菊花酒的风俗. 重阳,多么雅致而富有诗意呀.但是时代变了,传统节日的味道也淡了, 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为了怕忘却的一 ...

  • 重阳节演讲稿经典

    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学生如何演讲?下面小编整理了重阳节演讲稿,供你参考.       重阳节演讲稿经典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每天,我们迎着朝阳上学,沐浴着夕阳 ...

  • 重阳赛诗会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佳节,人们登高望远,放飞心情:赏菊赋诗,抒发情怀:晒秋品秋,庆贺丰收 ...

  •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饮一杯菊酒,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

    时光流转,转眼已至秋深处. 就是在这样一个天高气爽,金菊争艳的时节,我们终于迎来了"重阳"佳节. 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两个阳极数重合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 因此 ...

  • 给孩子讲重阳节?不能只讲登高和敬老,父母该孩子讲的还很多

    "妈妈,啥是重阳节呀?"除了登高和敬老,能和孩子说的还很多 说到重阳节,很多人都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 上海7月1日起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6月24日报道:记者获悉,经市政府同意,  上海将从2021年7月1日起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其中,上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24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330元. 据 ...

  • 长得漂亮,是男人真心爱上一个女人的,最低标准

    一个漂亮的脸蛋配上魔鬼身材,是不管男女都渴望得到的,不可否认,长得好看,会在同等条件下更占优势,但是感情一事,真的是外貌所能左右的吗? <二十不惑>里姜小果去实习公司面试,在面试过程中她一 ...

  • 贝壳创始人因病去世:健康是幸福的最低标准

    贝壳创始人左晖因病去世了,刚刚迈过知天命的门槛,就被天收走了命.   我朋友圈的创业大佬们都在反思要注意健康,尽管类似的情况发生了很多次,但我希望这次他们是真的注意了.   毕竟我曾经也是他们队伍中的 ...

  • 【今日三线】九九重阳敬老暨“三线·记忆”第三届 感恩三线建设者主题活动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 ...

  • 按最低标准交社保15年,退休后的养老金会有多少?够生活吗?

    有位网友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按最低标准交社保15年,退休后的养老金够生活吗? 是这样的,如果按照最低标准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像缴纳15年职工养老保险,获得的养老金也就是800至1000元左右,而缴纳1 ...

  • 普通中产,多的最低标准三套房吧

    ​另外,一线掌握多套房产的人,本身不但不缺钱,甚至没地方花钱. 不说富豪阶级,就说普通中产,多的最低标准三套房吧 现阶段手里能握住三套房的,多数是16年前普涨前已经有三套的,因为限购后你想买都买不到. ...

  • 已达到理论保证的最低标准

    昨天午评说到 只要不出现15分钟以上级别背驰 或3420不破 对于指数来说 就没必要慌 昨天指数坚守3420 今天继续上攻3450 就连今天中午收盘 也刚好在3450点 可见该点位的有效性 但话说回来 ...

  • 开车到达什么程度能证明你已脱离新手了?这些技巧是“最低标准”

    每个刚刚拿到驾驶证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变成一位老司机,毕竟新手司机在开车的时候总是会充满着惊险的事情,遇到很多情况都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当看到老司机可以游刃有余的解决各种紧急情况的事情时都暗恨自己为什么还不 ...

  • 按社保最低标准缴纳15年后,退休后,每月养老金能领多少钱?

    文:闻道 人生最大的烦恼莫过于老了以后的生活.中国人讲究养儿防老,所以中国父母重视子女的继承问题,除了家庭继承,更重要的是,有了孩子以后,老人的生活多少有点照应.正如我们小时候,有父母挣钱养育我们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