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忘不了那段饥饿的岁月
本文作者:师建军
前天我家蒸了一笼玉茭面大窝窝,虽然蒸得不赖,虚腾腾、黄楞楞的挺好吃,但吃下去不多时就烧心,吐酸水,胃里非常的难受。这是从小喝玉茭面糊糊、吃玉茭面窝头落下的灰毛病,虽然中药西药没少吃,但是怎么也治不好,除不了根,于是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因此有时候不由得想起七十年代前所经历的缺吃少穿的那种稀荒日子。
在我的记忆里,也就是一九六一年,生产队刚刚解散了大食堂,国家又连续遭受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节约每一粒粮食来偿还苏联的外债。那年月家家户户生活不富裕,日子过得紧巴巴,每年生产队收下小麦,除了留足第二年的籽种外,剩余的拾掇干净,用大马车全部送到粮站交了公粮,再从粮站拉回“返销粮”,也就是为数不多的玉茭子和其它杂粮,还时不时分些糖厂榨完糖的甜菜渣渣,社员们尽管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但分的那些返销粮大部分人家都不够吃,早早就断顿了。所以各种野菜、草籽、麸皮、干山药,能吃的都要接垫地吃,什么沙蓬扑拦拦,灰菜饺饺,菜籽叶叶包子,干山药面、莜面混起做成的饸饹,搓的鱼鱼,三合一面馒头(草籽面、玉茭面、全麦面),蒸出来绿茵茵,黑黢黢,咬不烂,嚼不动,吃到嘴里又苦又涩,翻来覆去打转转难以下咽,憋得两只眼晴蓝豆豆的,想上厕所屙不出来,有时还得大人用棍子往出掏。那个饥荒年代,野菜、草籽、玉茭面几乎成了家家户户顿顿离不了的主食,早晨瞪眼糊糊拧沙蓬籽炒面,中午甜菜渣渣烩麻猴山药圪蛋,主食是三合一馒头或二合一饸饹,晚上拌汤掺野菜,每顿饭少调料没油水,真是清汤寡味,实在是难以下咽。有时候我们从饲养院拿点喂牲口的麻饼,回家用钵子捣烂,每年场收把碾下的胡麻偷装些炒熟捣烂,往烩菜里、面条里、拌汤里捏上些也能给缺油水少调料的饭菜增加点油香味,也就成了不错的调味品。
沙蓬
灰菜
在大集体,农业社的时候人们编下句顺口溜“够不够三百六,吃的不够再研究”。其实风调雨顺好年景很少,就是六二年好了一年,每人分了三百六十斤口粮,扣除探前借队里的粮,还有这钱那钱,七折八扣也就没多少了。居住在后大滩,雨水少,风沙大,这里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再加上我们村都是坡梁地,红胶泥土质,尽石头,不长庄稼尽长沙蓬、灰菜,所以说除了六二年好了一年,其余那些年都是灾荒年,也就每人只能分到二百六十斤口粮(包括返销粮),除去薯拆粮后,每人每天平均只能吃到五两五的粮食。社员们一年四季没有个消闲的日子,天天干挺重的农活,为了能把肚子添饱,把苦日子维持下去,只能搭配各种野菜、草籽吃,推磨基本是一箩打到底的全麦面,每年除了逢年过节吃几顿白面馒头烙油饼,平时根本不敢放开瞎吃。我们村像上平、四锁、兰成、大后他们家,有五六个半大小子,正是能吃饭的时候,每天瞪眼糊糊喝得肚子圆扭扭、憋蛋蛋的,可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两泡尿尿得肚子像泄了气的皮球样,板不塌塌,搜肠刮肚的饥饿感瞬间就来了,就这样还是吃了上顿,不知下顿该怎么解决。我们家是新来户,家里没一点垫底的粮食,就凭队里分那点口粮,节省地吃也不够半年,所以年年提前探支和队里借粮,我母亲经常提着称东家借三斤,西家借五斤,等自家推下面还了人家,也就剩得不多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熬着。
每年到了春天种山药季节,人们也就是能饱饱吃几顿焖山药,每天切山药的时侯不管是下窑取山药的,还是外边切籽的,到收工的时候每人裤腿里,裤腰里,袖圪筒里,能藏的地方都要藏上山药往家拿。不过那时候家家都穷,队里喂牲口的饲养员能往回弄点小山药吃,种地摇耧的能往地里种稀点,剩点籽种拿回家,虽然拌了农药,多清洗几次也就吃了。当时,队长也就挣只眼闭只眼,这成了公开的秘密,也就从那时候,人们常用的句损人话,吃野菜总结出来的“菜蛋蛋”流传至今。
农业社的时候,能吃饱饭的人也就是队里那几个掌权的人,队长、副队长、会计、保管,他们能偷分多分队里的粮食和其他食物,就是那个拿印板的人也能多打闹点粮食,所以从古至今受苦受穷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为啥朝朝代代、祖祖辈辈的人都在想方设法,送礼送钱,拼着命想要当官,因为当了官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四清、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一些队干部因多吃多占,贪污队里的粮食和钱财,怕挨整,上吊的、跳井的死了不少人。
谈古论今,居安思危,现如今孩子们、孙辈们生活在现在这个吃穿不愁的富裕年代,从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们觉得这也不好吃,那也不顺口,喝腻了牛奶,只喝现榨的各种果汁,吃腻了鸡蛋和各种肉食,只吃“意大利面”、“肯德基”、“披萨”,好好的饭菜不管剩多少,第二顿就要全部倒掉,说吃了怕中毒,对于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来说,真是舍不得,想不通,过去那种饥饿“后遗症”深深烙在心里,融进血液中。好多时侯和孩子们、孙辈们讲过去那个年代老一辈吃不饱、穿不暖、吞糠咽菜的苦日子,他们认为是天方夜谭。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历过七十年代前的苦日子,穷怕了,饿怕了,靠一把把沙蓬籽炒面,一碗碗照人影稀糊糊,一颗颗又绿又麻的山药蛋, 一个个三合一黑馒头,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五六十年过去了,那些难以下咽的饭菜至今在脑海中升腾和浮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值得留下真实的记忆,希望我们及后人牢牢记住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尽情享受党的惠民政策给我们带来的红利,可以在这个太平盛世的年代里生活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