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就是保全人类自己 | 书单

针对新冠肺炎,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近日在文章中说:21世纪头20年,世界发生三次大的流行病,两次在中国,从深层角度来看,当政者和民众都该反思,吸取血的教训。

事实上,从地球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出现本身就对地球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历史学家麦克尼尔甚至在《瘟疫与人》中说:“从别的生物体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出现颇像一种急性传染病。”事实上,人类出现后就很快爬上了食物链的顶端,打破了自然界长期形成的生态平衡,使得一切生物都不得不被迫适应被人类改造的栖息地。

如果说最初的人类猎杀其他生物还只是为了口粮,如今早已丰衣足食的人类仍然无度残害生灵就变得不可理喻。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人类中心主义,把具有神一般能力、本来应该成为宇宙“正能量”的智人,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贪得无厌又极具破坏性的怪兽,结果给地球生态带来了一场“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过去的发展进程也伴随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加之人文教育普遍缺乏,实用主义蔓延,人们对大自然索取无度,将一切生灵视为“盘中餐”,滥砍滥伐之余,一些人无度捕食贩卖野生动物,使生态环境变得越来恶劣,如今已经将我们推入被反噬之境。

宣扬“果子狸的肉可以吃”的童书

刘道玉先生说:经此一役,全体同胞有必要进行一场全国启蒙。事实上,这是一场已经迟到了17年的启蒙。

在这场启蒙中,首先需要重申的一个常识或许就是:这个地球不仅仅是属于人类的,它也是无数生灵栖息的家园。当你为傲慢所蔽,自以为可以任意裁决其他物种的生死时,可能也正在把自己推入绝境。

今天,推荐给大家几部关于生态的书,在这个非常时刻,希望它们能带我们去认真反思,也帮我们找回内心的宁静。

1

《寂静的春天》

作者:(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 李长生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11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被大规模推广使用。1958年,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决定就化学杀虫剂滥用问题专门写一本书。化学杀虫剂在商业巨头和权力集团的包装下显得安全无害,而公众对真相一无所知。《寂静的春天》以寓言故事开头,全方位分析了化学杀虫剂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的影响。既例举了人类接触有毒化学杀虫剂而至患病乃至死亡的案例,又将狭义的环境问题同广泛的地球生态联系了起来。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本书的出版对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的限制使用起了直接影响,同时推动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些人说卡森提到的问题已经过时了(比如DDT杀虫剂已经被禁止使用了)。但在过去五十年间,社会已经逐渐忘记人类活动会摧毁自然。对卡森来说,环境的任何恶化现象都存在问题。她不能理解的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能满足于动物和植物快要生存不下去的现状?

2

《蜜蜂的历史》

(The History of Bees)

马娅·伦德  著

马娅·伦德(Maja Lunde)用几代养蜂人的故事,用几代养蜂人的故事,分别发生在1852年的英国、2007年的美国和2098年的中国,借着人与蜜蜂、父与子的关系来观照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小说封面是一只死蜜蜂,其主题得益于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如果蜜蜂死绝,人类只能再活四年。”书中写到了二十一世纪末的中国。由于五十年前世界性的生态大崩溃,蜜蜂早已在地球上灭绝,农业遭到毁灭性的重创,欧洲和美国的人口大量死亡,但中国依靠世界领先的手工授粉技术和强有力的管理得以幸存。四川省市荣二四二区授粉工小陶和妻子阿宽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此时必须前往大变了模样的北京城,寻找身染神秘疾病的三岁儿子伟文,却不知道人类的希望可能就在其中。该书上市后,成为了德国当年的全年度畅销榜冠军。

3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作者:戈登·汉普顿

商务印书馆

2014年04月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使人们警醒于不应当出现的寂静,而戈登·汉普顿则在本书中引导人们发掘不应遗忘的宁谧。保护人们远离噪声的侵袭,保留最后的静谧之地,也是保护环境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都市中的人们已经对此忽视甚久。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John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John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PeterMatthiessen)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富意义又令人难忘的美国“声音心电图”,并在当地拜会联邦官员,极力主张保护自然的寂静。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也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OlympicNationalPark)霍河雨林(HohRainForest)实际的方寸之地,可能是美国最后留有自然寂静的地方之一。这次充满启发性的宁静探索,使得如今美国生态议程中已纳入大自然的宁静。

4

《沙乡年鉴》

奥尔多·利奥波德

商务印书馆

2019年03月

这本诞生于六十多年前的老书,因其对沙乡不同季节的生态之美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而成为经典的自然随笔;因其从哲学与伦理高度对人与土地的关系进行了综合与敏锐的表述,而将共同体这一文化观念贯彻至整个生态。

这是一本无法超越的“环保圣经”,其所倡导的生态意识,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的思想基础。

如果你赞成环保;如果你喜欢“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言论自由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这样的文字,就请打开本书,与全世界二十多种语言的读者们一起,聆听智者的教诲。

5

《万物有灵且美》

(英)吉米·哈利 著 种衍伦 译,

九州出版社

2018年03月

“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作者吉米·哈利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苏格兰兽医,也是个善于讲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在书中,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并赞颂着生命的奇迹。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发掘美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热爱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生命、爱与欢笑。

《时代周刊》评价这本书“随处皆是金玉良言和仁慈善心”。每一页,都是最接地气的琐碎生活,家长里短,每一页,也凝结着作者对大自然、对人、对万物的爱与戏谑、接纳与感恩。

6

《动物的秘密语言》

雅尼娜·拜纽什 著,平晓鸽 译,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7年06月

美国知名生物学家、仿生学研究所创始人、科普作家雅尼娜·拜纽什写给所有动物爱好者的动物行为指南。5个地域分类、20种典型动物、上百种动物行为,给你一部既妙趣横生又科学严谨的动物“语言”小百科。观察动物的行为、身体特征和生活环境,推断动物的需求和情感。无论是动物园里的动物、野生动物还是家养动物,破译动物的“秘密语言”,将让我们更加了解它们。

在本书中,动物的这些基本行为被一一讲述。作者用风趣、生动的语言,精准、有趣的插图把动物心理与其行为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是什么物种,从哪里来,它可能想要、需要或者能做些什么事情……想解开动物“秘密语言”背后的谜题吗?从观察开始吧!

7

《树的秘密生命》

(德)彼得·渥雷本 著,钟宝珍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年04月

阅读渥雷本的这本书,就像是和作者本人在德国北部的国家公园一起短途旅行一样。虽然作者文笔略显唠叨、喜爱卖弄文采,但该书依然极富魅力。树木与其他植物、动物的多种互动都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用一种全新的、近乎宗教式的崇拜去看待自家农场里的山毛榉树。山毛榉树生长得紧密而又强壮,形成它们自己的气候区。春天,阳光照射树叶时,会变成几乎不真实的淡玉色。读完渥雷本后,我走近山毛榉树林时都会带着虔诚的心态,仿佛走进了一座教堂。

8

《宁静无价》

程虹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1月

程虹教授任教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从事自然文学研究多年,她曾应邀在《文景》杂志上主持《重读自然》专栏,对英美自然文学的名家名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评述。2009年,这些文章以《宁静无价》为名结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

梭罗、爱默生、西莉亚·撒克斯特、爱德华·托马斯……作者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文学家的深切理解,通过细读原文,带领我们走入近二十位英美自然文学经典作家的世界。笔触间既有学者的严谨,又娓娓而谈,深入浅出,在这些寻访之旅中,有作家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有作者对自然文学源流的清晰梳理,更有跨越时空的心灵从大自然获得滋养的感动瞬间。

在对作家作品的评述中,作者还融入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人同时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同时受到淳朴自然及现代文明两种力量的牵制。在一个“人与自然都趋于物化或者商品化”的社会里,人要摆脱躁动不安的生存状态,必然要去寻求一种“自然、社会与精神和谐共存的强大的生态视野”。

在这个意义上,回归自然不仅是为了求得心灵的愉悦,也是为了重获精神的修复。当我们跟随这些经典作家走向自然、走向外在,实际上是走向内心,走向更加圆满的自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