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砸手机,老师被处分:老师,为了保护好自己,请“冷静”!

砸手机又上热搜,老师又受处分,尽管这次是老师强令学生自己砸自己的手机。
2020年12月1日,“鸣鹫镇中学3名学生在教室讲台被勒令自行砸手机”的视频,在各网络平台传播开来,网友爆料称这是云南蒙自市鸣鹫镇某学校,老师让私带手机的学生,排队轮番砸手机。
视频中,老师一个个叫名字,让其站在讲台上砸手机,该视频迅速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蒙自市教体局及时进行了核实,网传视频属实。
认为涉事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方法不当,对该教师进行停课调查,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安抚。
手机危害学生成长,老师怒砸手机,这样的事似乎年年都在发生,其结果是怒砸手机的老师年年都被处分。
年年处分年年砸,前仆后继,层出不穷,这样的恶性循环,不觉让人百般感叹,唏嘘不已。
也许,怒砸手机的老师有一百个理由——
开学初就约法三章,开班会海誓山盟,举手宣誓签字画押;三番五次说教,苦口婆心诉尽衷肠,当面应承背后又犯;
拉钩上吊,说好不带手机进学校,转过身就背信弃义;家长会上,禁配手机,家长赞成的双手如森林般地举起。
学习翘楚,竟被手机玩成“小丑”,学习龙头竟被手机拉到了的屁股头。
你在上头讲的唾沫横飞,他在下头玩的百般沉醉;你耍尽把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几声“嘀嘀”就把个好端端的课堂弄的“鸡毛一地”。
自己玩手机影响学习不说,闹得其他学生不得安宁,家长的告状信一大摞的。
………
也许怒砸手机的行为有一百个家长说好——事出必有因,我支持老师的做法。那些唏嘘的看官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心疼的是手机,老师心疼的是孩子的未来,孰轻孰重?
在孩子用电子产品无度的当下,只有痛到他心底,才会幡然醒悟。
我家就因为孩子使用,亲手砸过一台平板一台手机,后经过孩子努力重新奖励,她清楚假如使用无度会继续砸,自有分寸。
管,也不是,不管,还不是!家里人宠,父母惯,孩子任性,老师难做!
老师太难了,难道都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好?
客观来说,都不知道该不该批判老师,说不定老师早已三令五申,可学生还是不听,被逼无奈,老师就用了这种方式。
如果老师不管,或者没管好,估计还是会被人说。
孩子的成长和前程不是一部手机可比拟的,当然砸了手机,不能必然保证孩子会健康成长和有一个好的未来,但至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仅这种可能所带来的利益就远比砸一部手机要高得多。
甚至有人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来为老师怒砸手机的行为撑腰叫好。
一份历时十年完成的报告内容为:研究跟踪100名孩子,其中有50名是手机痴迷者,另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

调查结果显示: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了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
另一个报告说,孩子长期玩手机,会导致孩子与外界交流减少,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因此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特别是其中15岁以下的孩子,占比在不断上升。
其典型表现:在网络中表现的十分活跃, 回到现实中,却变得懦弱、孤独甚至偏执、厌学,甚至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但是,老师,请不要为这些“理由”而冲动行事,请不要为别人的“鼓掌”而付出代价。
在依法治国已成氛围,在依法治教渐成共识,在老师这个群体早已被道德绑架负重前行的今天,在一些人视老师为法治的典型。
法治的靶子时,知书达理,知法懂法的你,切勿因一时冲动,而一头撞进法治的套子里,受到法治的处理与制裁,想想,这是多么不值的事儿。
这不,怒砸手机上热搜,一时冲动受处分,这样深刻的教训足以让我们警醒。
权威律师告诉我们说,《物权法》规定:
手机是学生的合法动产,学生拥有该物品的所有权,任何个人与机关(除执法机关外)无权占有或扣留;被收手机的学生有权对侵犯其合法财产的个人以及机关(除执法机关外)要求财产复原和归还。
并且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中已经明确说明,老师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
今年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
教育部给予了这样的回复:
“建设绿色网络,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取得良好成效。”
并在回复中提出了六项要求,其中第一项要求是加强政策指导。
该要求提到:2018年8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可见,《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及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已经给我们老师指明了方向,正确的做法就是将学生手机交给学校进行统一保管。
所以,作为老师,以后碰到学生带手机到学校来玩,或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千万不要冲动地怒砸学生的手机,万不能以身试法,违规违纪,踩踏这怎样算来都不划算的红线。
笔者在师范期间,总认为课时并不多的《教育学》是门副课,以至今天连老师的姓名都忘记。
但他那在讲台上高举着右手高喊“冷静三分钟”的形象却至今都刻在心里。
的确,做老师的都曾有“恨铁不成钢”的时候,都曾有在老师多次勒令下不悔改的阵痛,都曾有教育学生没有变化的不甘心不情愿。
正如有的网友所说,老师对学生怀有真心的关怀期待,“爱之深,责之切”,才会在愤慨冲动之下,采取较为极端的解决方式。
其实,怒逼学生砸手机,治标不治本,应该说是治理学生玩手机的下下策。
常言说,子女连心,钱帛连心,因为子女是生命的延续,钱帛是生活的延续。
一部智能手机,价格不菲,对于一个打工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学生或不明事理,或不分轻重,或是偷拿家长的手机到校,砸了,于家长于家庭来说确是一件十分痛心的大事。
换位思考,对于一月收入微薄的老师来说,砸手机,你确是在忍无可忍,为了学生的前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为的冲动之举,但相信,这也是一件令你老师十分心疼的大事。
但是,真的,在碰到一些屡错屡犯、不听话的孩子确实让人生气、让人冲动时,请举起你的手,“冷静三分钟”。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冲动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曾记否,有多少老师因为冲动,而得到了一个个沉痛的教训。
依法治教,切记,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要踩踏法规的红线,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请记住:在冲动之时,请高举起你的手,喊声“冷静三分钟”!
过去我们常常批评不负责任的老师,“孩子哭了抱给娘”,但现在对于那些在课堂上玩手机上瘾,屡教不改的学生,除在课堂上好言相劝外,课后还是要交给班主任或学校相关处室处理。
因为我们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切不可把怒砸手机的事儿独自搅在自己。
我们还要请家长配合支持,作为家长,是管控孩子手机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不要做甩手掌柜,应密切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督管理,引导与强制管控孩子使用手机。
我们还要呼吁学校、上级与社会,通过校方、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达成一致,形成契约,出台具体明确合理公正的管理规定,能让老师管理手机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不至于盛怒之下失了原态,酿了苦酒。
当然,破解学生玩手机难题,最主要的还是靠我们自己。
转变观念,化堵为疏,把查砸手机的“猫鼠游戏”,通过提高课程的参与度和趣味性,转变到学习课程的兴趣上来,让学生实现从被动“不能玩手机”向主动“不想玩手机”的转变。
当然,做到这点很难很难,但在现实下我们也要知难而进!
但是,无论破解学生玩手机的办法有多好有多多,最终保护好自己的还是“冷静、冷静”!
怒砸手机如此,其它的“怒”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今天看到作者,对于好教师的编辑来说,我是深有感触,今年疫情期间在家时,接到了家里亲戚咨询孩子考高中的事情。
一番询问后,亲戚说家里孩子马上上高中了,个子一米七五的大高个,为了方便联系,在孩子的三番五次催促下,初中时就给他配了智能机。
没想到平时孩子住校,疏于管教,一年不到,成绩下滑极其严重,并且一回家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吃鸡”、玩“王者荣耀”,平时家长基本管不了。
自从这件事后,亲戚家有小孩只要还在上学的,每次见面都要督促一定要控制孩子玩智能机的频率,切莫让其打游戏。
因为,我知道,手机上的世界,对于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抵制诱惑的可能:可能是游戏,可能是所谓“好看”的短视频。

而文章开头里这位被处分的老师,我不知道她以后会如何面对学生玩手机这个问题。

我只能说,如果是我,我恐怕,以后再也不会有勇气去这样硬碰,毕竟,一次冲动一次停课调查。

老师的课是可以停,可学生的人生,又能经得起几次暂停?

作为老师
就学生玩手机这件事
你是如何教育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