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名家荟萃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剂】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芩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侸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医案】
(张宏俊医案)
董某,女,42岁,1984年10月12日诊。
泄泻反复发作8年,经某医院用纤维肠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肠炎”,迭更数医,均无建树。泄泻发作时,腹痛绵绵,继则肠鸣漉漉,泻下粪便初稀塘,后则水泻,无臭秽及灼热感,每日2—3次,多则5次,平素气短懒言,小便量少。
观其舌淡体胖,苔灰白而腻,脉沉缓无力。粪检:除食物残渣(十),余(一)。脉证合参,乃久泄脾阳亏虚,饮邪内生,下注大肠,予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白术、律草各20克,桂枝、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服9剂,已无水泄,粪质稀搪,日1—2次,气短等症显著好转,方已奏效,予前方加党参、炒扁豆各l0克,以健脾益气助运,继服12剂后,大便已成形,诸症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脾阳不足,水饮内停,直注大肠,则泄泻不止,以苓桂术甘温脾阳,复运化,水饮一化,则泄泻自止。
(马子知医案)
刘某某,女,35岁,1985年8片25日就诊。
白带量多,如脓如涕,淋漓不断3年。伴腰膝酸软,腹胀不适,腹内时常漉瀛作响。舌苔薄白而腻,脉沉弦。
此属痰饮内阻,清浊不分,投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30克,白术18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乌药12克。
初服白带反增,如崩如注,继而渐渐减少,共服16剂,白带尽,它证亦愈。追访2年末复发。
按语:本案带下乃脾虚水停,《妇科玉尺》云:“湿土下陷,脾精不受,不能输为营血,而白物下流。”故用苓桂术甘汤以健脾化饮,求本而治。
(胡希恕医案)
刘某,女,19 岁,学生。
初诊日期 1977 年 10 月 3 日:因眩晕、耳鸣、耳聋二月,某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中西药治疗不效,已休学两月,托亲友而找胡老诊治。近头晕不能起,睁眼则晕甚,耳聋、耳鸣,口干不欲饮,时感胸闷心慌,舌苔白厚,脉沉细。此寒饮上犯,蒙闭清窍,治以温中化饮,与苓桂术甘汤:
茯苓六钱 桂枝三钱 苍术三钱 炙甘草二钱
二诊 10 月 12 日:上方连服八剂,头晕已,耳鸣大减,耳聋好转。前方增桂枝为四钱、茯苓为八钱。
三诊 10 月 20 日:上药服六剂,诸症已,因害怕再犯要求再服药巩固,嘱其不必服药。
王某,男,46 岁,病案号 136766。
初诊日期 1966 年 3 月 8 日:癫痫发作 3 年,原发无定时,经服西药曾一度好转,近年来发作较频,大约每半月左右发作一次,发则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在当地治疗无效,由新疆来京求治。近期发作已一周,自感咽干、胃脘微胀,有时头晕、耳呜,别无明显不适,舌苔白,脉弦细。证属饮踞少阳,治以和解化饮,与小柴胡合苓桂术甘汤加生石膏:
柴胡四钱 半夏四钱 党参三钱 黄芩三钱 生姜三钱 苍术三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大枣四枚 炙甘草二钱 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六剂,头晕、胃脘微胀好转,癫痫未见发作。上方生石膏减为一两,停服西药,继服两周仍未见发作。嘱回家继服药,有病情变化再来信,但未见来信。
张某,男,38 岁,病案号 182577。
初诊日期 1965 年 12 月 13 日:失眠已一年多,左腹时痛,时心悸,常呵欠,流眼泪,舌苔白腻,脉弦。此血虚水盛,治以养血利水,与当归芍药散合苓桂术甘汤、酸枣仁汤加减:
当归三钱 白芍四钱 川芎三钱 苍术三钱 泽泻四钱 茯苓五钱 桂枝四钱 知毋三钱 炒枣仁五钱 炙甘草二钱 生龙骨一两 生牡蛎一两
二诊 12 月 20 日:上药服三剂,仍失眠,胃脘感凉,嗳气多,食后心下满。上方去知母,加半夏、生姜各三钱,橘皮四钱。
三诊 1966 年 1 月 3 日:左腹痛已,暖气减,心悸、失眠好转,仍服上方调理。
赵某,男,26 岁,密云县高岭赤脚医生。
初诊日期 1977 年 7 月 27 日:乏力、出血、贫血 7年。不明原因感乏力、心慌、气短、鼻衄,经检查为贫血,经服中西药久不见效,后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自拟方开药也未见好转。现在症状:胸背痛,且感背如背冰,恶寒,气短,心悸,起则头眩,面色萎黄,口干,午后手足心热,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血色素 9 克,血小板35000,白细胞2900,舌苔白,舌质淡暗,脉细弱。此血虚水盛,为苓桂术甘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桂枝三钱 白芍四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三钱 茯苓四钱 苍术三钱 泽泻六钱 炙甘草二钱
二诊 9 月 17 日:上药服 10 剂,诸证减轻,又继服20 余剂,周身皮肤出血点消失,但感下肢酸、腹觉灼热。改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
柴胡四钱 桂枝三钱 干姜二钱 当归三钱 白芍四钱 川芎三钱 茯苓四钱 泽泻六钱 苍术三钱 炙甘草二钱 花粉四钱 黄芩三钱 生牡蛎五钱
三诊 10 月 23 日:自觉证已不明显,出血点亦未见,血色索 13.1 克,血小板 50000,白细胞 35000 继服上方巩固之。
薛某,女,26 岁,病案号 228165。
初诊日期 1967 年 1 月 7 日:左偏头痛六七年,在当地(长春)屡治无效,且近一年发作频繁,由朋友介绍来京找胡老诊治。近症:几乎每日皆发作头痛,多在左太阳穴以上,但时轻时重,严重时,疼作则恶心、呕吐、或腹泻,须卧床四五日不动,疼剧烈时则面部亦疼,又经常感头晕,舌苔白根腻,脉沉细。与小半夏合苓桂术甘、吴茱萸汤:
半夏四钱 生姜三钱 党参三钱 吴茱萸四钱 大枣四枚 桂枝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二钱
(刘渡舟医案)
陆某某,男,42岁。
形体肥胖,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之气。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未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1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瘥。
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吉益南涯医案)
某妇人,郁冒上逆,平常善惊,闻足音翟然即惊悸休惕,故不欲见人,常独处深闺。其家富有,家有咸敷既以步,使其不闻席音,摄养修治,无微不至,但不见寸效。在床已数年矣,于是请诊于先生,与以苓桂术甘汤,积年之病,以之渐愈。
按语:水饮内停,水饮上冲,心神被扰,而致惊悸不安,故伴有郁冒、上逆之证,当用苓桂术甘汤。
陈××,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 桂枝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0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陆××,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18克 桂枝10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龙骨l2克 牡蛎12克 三剂
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姜春华医案)
魏某,女,55岁,1973年10月22日初诊。
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患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
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连服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按语:姜春华教授擅于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证之属于痰饮上泛者。如属耳源性眩晕,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钟育衡医案)
成某某,女,50岁,1975年7月5日诊治。
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
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
诊为留饮,治以温阳化饮,健牌和胃。方用苓桂术甘汤: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两次温服。
服用3剂,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爽,背冷大减。继服上方3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症基本痊愈。
因虑其病年深日久,劝其坚持每月服2剂,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疾病末再发作。
按语:钟育衡教授认为,伤寒、金匮所载治痰饮病处方二十余首,但从本治疗者,只有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两首。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脾胃阳虚所致饮证的主要方剂,临床以“满”和“眩”为辨证要点。
(王维澎医案)
陈某某,男,38岁。
昔日两眼视力均为1.2,半年来,视力骤减,左目0.6,右目0.1。某医院眼科诊为“视神经乳头水肿”,于1985年3月5日来诊。
患者形体肥胖,行步不稳,头晕且重,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弦。
脉证相参,乃脾失健运,饮邪上犯之证。治宜健脾利湿,升清降浊,予方苓桂术甘汤。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45克,炙甘草6克。
药进5剂,眩晕减轻,行步亦较前有力。于上方加减出入,服药2月余,诸症若失,视力亦恢复至0.9。
按语:本案眼疾伴头晕倦怠,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来沉弦,乃脾阳不足,痰饮内停,水湿泛滥所致,故投苓桂术甘汤以温脾阳,化痰饮而愈。
(陈培建医案)
徐某,男,53岁,1983年4月21日初诊。
自诉近两月来口咽干燥,需频频饮水,迟则燥渴难,饮至腹胀仍觉口渴,昼夜饮水约七八暖瓶,小便清长,舌微红,苔白腻,脉濡数。
查:空腹血糖108mg%,尿糖阴性。曾服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中药50余剂不效。
笔者认为该证当属湿热为患,应燥、化同施,方选平胃散和三仁汤化裁。
服3剂后来诊。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拟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3克。
嘱先服1剂,观察病情。翌日来诉,口渴似有减轻,继服4剂证除。
按语:本案初治辨证有误,后经细询病情,知渴饮不止反而腹胀,是水湿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黄,亦非有热。当属中焦阳微,不能化气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然因无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渗利膀胱,而以苓桂术甘汤辅助中阳,温化水湿,土健湿化,津液四布测燥渴渐除。
(孔庆武医案)
姬某某,男,15岁。
咳嗽、气喘反复发作5年有余,每逢感冒加重,但近一年来,整天咳嗽不止,已停课休养月余。曾用中西两法治疗,不但未见减轻,且逐渐出现胸痛、心悸、怔仲、咳喘不能平卧等症,于1980年11月20日来诊。
刻下吐大量涎沫,恶心呕吐,胸痛背胀,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稍红,苔白滑,脉弦滑。
此饮邪留积胃肠,而有化热之象。饮停膀胱,气化不利,水饮上凌心肺而致。
孔老用苓桂术甘汤加味,14剂转危为安。仍以温阳利水之法,以善其后。
历时半载随访,疗效巩固,末见复发。
按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饮邪停留中焦,上逆犯肺,每致咳喘。本案咳喘伴吐涎沫,渴不欲饮,呕恶,舌苔白滑,为饮停脾胃之眼目,故投苓桂术甘剂为治之得法,是获良效。
(邹维德医案)
姜某某,女,35岁。
患者于1962年6月产第4胎,产后匝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月余而见咳嗽时小便滴出,夜间咳甚,小便淋漓尤多。中西医治疗皆不效。听诊两肺底部有稀疏湿性罗音。就诊时病已逾16个月,咯痰不多而色白,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细。
处方: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甘草3克。
服药3剂证大减,服6剂咳止,尿遗亦愈。
按语:脾阳不振,寒饮中生,上泛于肺,肺失宣降,通调水道不利,则咳而遗尿。治用苓桂术甘温脾化饮,是培土生金而制水饮也。
(范勇医案)
刘某,女,19岁,1989年2月13口初诊。
15岁时曾患肺结核,经抗痨治疗后痊愈。但此后渐见口吐涎沫,纳谷不馨,历时4载,逐渐加重,乃来就诊。
患者曾间断服用阿托品等,但药后口干异常,停药又复唾如故,且觉背部寒冷,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润,脉沉缓。初辨为中焦虚寒,治拟理中汤加味,服药10剂未效。
透思其故,此患者非脾胃虚寒,乃水湿困脾,当从饮论治,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18克,桂枝、白术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
服用一剂,尿较多,口纳转佳。3剂后吐唾止,背冷若失。减茯苓为9克,加入党参10克,再服。随访3年,未见复发。(新中医1993)
按语:肺癌之后,肺气耗散,子病及母,脾阳难运,津液输布失常,积而为饮.致濒频吐唾,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给饮邪以出路,饮去唾止。然久病必虚,饮去证缓之后,当减少茯苓之渗利,加入党参以补虚。
(岳美中医案)
卢老太太,1967年5、6月间来诊。
身体矮瘦,患心下水饮已数年。平日心下觉寒,稍胀满,西医确诊为幽门狭窄。积5、6日则头晕呕吐清水,吐尽方休。如此反复数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止呕药无效。
余虑其胃寒积饮而吐,且心下有时逆满,颇与苓桂木甘汤证相近,此证非温阳涤饮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
拟方如下: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24克,甘草10克,干姜5克,嘱服3剂,以观后效。
时隔10余日,其夫告余:仅服2剂呕吐立止,近2日仅有泛酸感。
拟前方量减半并加吴萸,水炒黄连少许,牡蛎12克,常服。
按语:胃寒积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呕吐清水不止,与苓桂术甘汤证病机相符,用之果获良验。
(周凤梧医案)
陈某某,女,52岁。
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干渴,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间则上冲之势更甚,而头目眩晕亦更甚,周身有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色淡,苦水滑。
此心脾阳虚,水饮上乘,津液不行之证。治以温通阳气,伐水降冲。
处方: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服2剂,头晕心悸及冲气均减,反映了水饮得温则化。乃于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2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液。
又服2剂,口干去,大便自下,精神转佳,冲气进一步好转。转方五苓散与真武汤合方,取其助阳消阴,淡渗利水,以行津液。
按语:本案便秘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小便不利,舌胖苔滑,乃心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水气不化,津液不布,则上而口渴,下而便秘。治当从本以温阳化饮,待阳复饮化,津液布达,则便秘自行,口渴自除,此化阴霏为甘露之法也。若误用攻下,则势必雪谷冰川,谷道不行矣。
(申鸿砚医案)
李某某,女,60岁。四肢关节疼痛,遇寒加剧,腕关节肿胀不红屈伸不利,指关节已有畸形,连绵不愈。曾长期服用强的松类药物,效果不显。脉沉弦,舌苔薄白,此风寒湿痹阻,以寒邪偏胜,治宜温散,方用苓桂术甘汤加乌梢蛇、威灵仙、川芎。服5剂,疼痛减轻,略有口渴烦躁,于前方加桑寄生、白芍,防其辛温耗散太过,共服50余剂,腕关节已可活动,能从事一般家务。
按语:此痛痹乃溢饮所为,《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水饮留于四肢,闭阻经脉,阻碍阳气,则疼痛遇寒加剧,脉见沉弦。治疗时当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温化寒饮,二是散寒通经。寒饮去则阳气复,经络通则疼痛止。方用苓桂术甘温化寒饮以治本,加乌梢蛇、灵仙、川芎散寒通经以治标,标本同治,与病相宜,又坚持服药,故渐获愈。
(蒲德甫医案)
王某某,男,13岁,1986年6月23日诊。其父述:吾儿月前发病,始见全身起红色疹子,发痒,逐渐扩大成片,表面有白屑,痒渐增剧。当地按“湿热”治疗一旬无效,访余诊治。察见全身有大小不等或融合的斑片,呈地图状,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被覆多层银白色鳞屑,轻轻刮去鳞屑可见红色光亮的薄膜,刮去薄膜有露珠状小出血点。患儿体态肥胖,脉象滑数,舌尖红,苔白腻。诊断为:银屑病。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40克,桂枝、白术、炙甘草各10克,土茯苓20克。日1剂,水煎分温三服。
服5剂,瘙痒已减,鳞屑变薄,基底浸润较轻,周围红晕变淡,脉滑苔白腻,原方去土茯苓,加地肤子15克。继服20剂后,痒微,基底淡红,鳞屑减少,皮疹缩小变平,脉滑,苔白津多。上方去地肤子。服20剂后,躯干及上肢皮损处鳞屑消除,无炎症浸润,遗留法褐色斑,头部及下肢皮损被覆微薄鳞屑,微痒,脉滑,苔白润。上方加丹参10克。再服10剂后,头部及下肢皮损消失,留见浅褐色班,躯干及上肢皮色如常。上方又进10剂,痊愈。次年头部复现原皮损,脱屑,发痒,以茯苓加首乌l0克,15剂而愈。迫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肤。脾失健运,精微不与肌肤,反化为饮。本案内有水饮,外而肌肤津亏,久则生燥化风,发为痒癣,故虽舌尖红、脉滑数而苔白腻也。治病求本,选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加土茯苓以清热解毒。饮去津布,肌肤得养,痒癣自消,
[补述]刘渡舟教授认为,苓桂术甘汤证发病关键是“水气上冲”,极易引起心悸、胸闷、短气,刘老谓之“水心病。”临床辨识此病名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班,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的“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本方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药仅四味,但配伍精当,大有干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尤治“水心病”一证,可谓独树一帜。
本方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痰作咳,则减去白术而加薏米;若见惊悸不安的,可加龙骨、牡蛎。
【名家论述】
(黄煌论述)
苓桂术甘汤可看作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是以心悸为主证。茯苓、白术主治小便不利兼有浮肿者,是仲景常用的利尿剂。“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可知此方有利水作用。因此,本方主要用于以心悸、浮肿为主诉的心脏病,尤其多见于以风心为代表的心瓣膜病。这类疾病出现轻度心衰时可用本方。此时,既要用桂枝,又要加肉桂,心悸甚者还要加龙骨、牡蛎。心衰严重者加附子,或与真武汤合用。另外,一些神经衰弱,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也有用此方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茯苓这个方根。它多用于体质虚弱的瘦人伴有心悸者。加上白术即是本方。加上大枣是苓桂枣甘汤,主治自觉腹主动脉异常搏动者。腹主动脉异常搏动多见于瘦人,大枣是营养安神剂,方中重用茯苓与大枣以加强镇静作用。加上五味子是苓桂味甘汤,用于肺气肿、肺心病的咳喘。此喘为虚喘,多伴有心悸、汗出,我多加麦冬、人参、山萸肉、龙骨、牡蛎。桂枝甘草茯苓变化之方,其所主之病总离不开心血管疾病
(陈明论述)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及功效
苓桂术甘汤就是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这四味药组成,是化湿、渗湿、利水的结合。
茯苓是菌类的一种,味淡性平,具有渗湿、利水的效果,它的利水作用可通过增加小便量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它的渗湿作用将水液的残留物、人体组织的渗出物吸收掉;同时,茯苓还有健脾宁心的作用。
桂枝是辛甘温的药物,具有温阳化气的作用,它属于樟科植物,有特异的芳香味道,能够开胃健脾,扩张血管,从而将多余的水分“化”掉,比如阳光一照,水分即蒸发。
白术是一个苦温的药物,能够补益脾气,干燥湿邪,与茯苓配合吸收组织渗出的水分。
甘草,一方面补益脾气,能够修补组织,另一方面调和其他药物,使各个药物更加协调工作。
苓桂术甘汤治眩晕
上述那个梅里埃病眩晕病例就适合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为苓桂术甘汤)治疗,此方是《伤寒论》里的重要方剂,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因脾虚导致的水饮内停。中医所讲的“脾”,是一个功能单位,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人出生后,即赖摄取饮食消化成气血以生存,故中医把脾叫做“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我们的饮食,先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其中的营养成分由脾运转到全身,中医称为“脾运化水湿”,相当于西医所讲的小肠的吸收功能。
如果由于疲劳过度,或作息不规律,起居失宜,或思虑过度伤脾,或饮食不节等,都会导致脾气虚弱,脾气虚就不能很好地运化体内的水湿,于是水湿就会停聚下来,形成水饮、痰湿等,就会导致很多疾病,这时就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条下讲脾虚水停可导致许多种病症,如“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包括有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心下逆满”,就是讲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胃在心脏的下面,古人常称胃为“心下”,意思是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气上冲胸”,胸是心脏的位置,脾虚所生水饮可以上行冲于心胸,往往导致心悸、胸闷、气短的心脏病,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气上冲型心脏病不可多得的方剂。“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就是站立时头目眩晕,使之身体摇动,站立不稳,这种眩晕发作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梅里埃病,中医认为由中焦水饮上泛于清窍所致,可以说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这种疾病的王牌药物。前面说的梅里埃病的病例就属于张仲景讲的“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的情况,即开苓桂术甘汤,合上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另一个方子泽泻汤(泽泻、白术),只服一周,就基本上痊愈了。
苓桂术甘汤治“水心病”
我的老师、已故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先生把这个方子用得非常神奇,根据“气上冲胸”的记载,治愈了许多水气凌心的心脏病,刘老把这一型心脏病命名为“水心病”。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曾有个50岁男性病人,经常咽喉哽咽,一直按慢性咽炎治疗,过一段时间,脸颊出现黑斑。突然有一天,发生心绞痛,送医院治疗,冠状动脉堵塞,放了三个支架。(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他曾治一个40多岁男性病人,形体肥胖,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救治两月有余,功效不显。来诊时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部的血脉也随气上冲而胀痛不休。舌苔水滑欲滴,脉沉弦,偶见有结象。辨证为水气凌心之“水心病”,由心阳不足,血脉不利所致。用苓桂术甘汤原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有结象,犹显露出畏寒怕冷的阳虚见症。于上方中加附子、肉桂,以复心肾阳气。又服3剂后,手足转温,不再恶寒,但仍时有心悸、气短,再于上方中加入党参、五味子,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愈。
苓桂术甘汤治水气痰饮
水气、痰饮是中医认为的一个致病广泛的邪气,因这些邪气具有流动不定的特点,所以能在体内引起许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科疾病等,苓桂术甘汤是化水气、痰饮的良方,所以用途非常广泛。
心血管“怪病”:再举一个导师刘渡舟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怪病”病例。
一冠心病患者,发病为奇,除了有心悸、胸闷、胸痛的心脏病症状外,还有一个颇为奇怪的症状,就是不时地口中嘶嘶作响,作响时从咽喉气门向上喷吐白沫,能喷出一米之远,甚为痛苦,就诊时恐怕白沫喷到大夫,特将头扭向一边。伴有恶心,咽喉哽噎,头沉,手颤。舌红,脉沉弦而滑。刘渡舟诊断为水气凌心证。处以苓桂术甘加泽泻、半夏、生姜汁。14剂而愈。
消化疾病:除了上述心血管疾病外,像消化系统疾病,胃脘胀满,没有食欲,恶心想吐,打嗝,或一吃饭就腹胀、想解大便,用苓桂术甘汤也很灵光。本方补中气的作用很强,经常服用可增加免疫力,防止感冒。
呼吸疾病:呼吸系统方面,如痰饮所导致的咳嗽、气喘,吐痰量多,用苓桂术甘汤较好。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用宣肺平喘药得到控制后,为根除痰饮,经常用苓桂术甘汤善后处理,因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用苓桂术甘汤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则哮喘就不容易反复。
五官疾病:上述所说的梅尼埃病,是苓桂术甘汤运用于五官科的典例,五官科许多疾病都可使用苓桂术甘汤,如用于眼科之视神经乳头水肿病就很好,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2000年患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下降很快,原来双目都1.5的视力,一年内下降为0.4和0.5。形体偏胖,但素来脾虚,大便不成形,经常头晕,舌体胖大有齿痕,脉细。用苓桂术甘汤加人参、菊花、枸杞子、车前子,服用三个月,双目视力恢复到1.0。眼科疾患像青光眼之眼压高,也可用本方治疗,可加车前子、牛膝。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塞流涕或鼻涕倒流于口腔、咽喉,用苓桂术甘汤都有很好疗效。曾治一女性病人,30岁,鼻炎病史,生孩子三个月后,鼻炎又发,鼻涕流入口腔,感觉清稀寒凉,不时吐唾沫,外出时随身携带小塑料袋,就诊几分钟,吐十数口。怕冷,大便稀散,舌淡嫩,有齿痕,脉细无力。因为吐物清稀、怕冷,阳虚现象,用苓桂术甘汤合上理中汤,服用3周,治愈。
苓桂术甘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痰作咳,则减去白术而加苡米;若见惊悸不安的,可加龙骨、牡蛎。
(李冠杰讲述)
苓桂术甘汤
这是比较常用的一个方子,从药物的组成来看,可以看做是表虚证合上水实证。既有表虚,又有水饮,又有停饮的这种情况。但是实际临床当中,我还真用它治过一次感冒。我碰到一个人,他跟我说,你给我看看吧(在别人结婚的一个喜宴上),然后我问他,你怎么着了?他说,我不这两天感冒了嘛。然后我问他出汗吗?他说出汗,然后摸摸脉,多少有点浮,然后他说我头晕,问问他小便。觉得应该用这个方子,我就找了一个烟盒,写了这个方子,我说你回去自己抓点药吧。他大概抓了四副药呀,吃了就好了。平时真正用来治疗的,治头晕的多,动则头晕。
前两天,来了一个病人,他只要是一动就头晕,也没有那种明显的恶心想吐,平时也不是老头晕。因为他还有别的证,我用的苓桂术甘汤,用了十份,但这个人是个很小心的人,回去吃一次,到第二天,他跟我在微信上说,他觉的昨天晚上,他往左回头时,还觉得头晕,是不是还需要加点药?我说,你就正常服药就行了。实际上这个效果,他来这看病之前,他在床上晕的都不敢动,现在往左转点头,稍微有点头晕,这个效果就已经很快了,而且他不是单纯的苓桂术甘汤证,只是这个方子占得比重比较大。
有的人出现苓桂术甘汤证,同时有胸部憋得慌,短气,觉得呼吸吸不进气去,在原著里说的是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都能治。但是这两个方子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如果碰到这样的病人,他觉得往里吸气挺困难,憋得慌,看看他符合不符合苓桂术甘汤证这些病理要素,这是其一,再一个按我的经验,你注意一下他有没有里实证,比如说像大柴胡汤证,四逆散证,往往会伴有这一类的证,会憋气的,会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