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气
精神气,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术语,也称精气神。
精气神的哲学前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从微观上讲,都是由精微物质构成的,比如基本粒子。关于有形与无形,是与主体观点相关。比喻当人们从形态结构时所观察到的是物质的有形状态;当人们从机能变化时所观察到的是物质的无形状态。“精”,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神”,泛指精气之活力,却指形态功能变化。比如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并形成了一套自组织自稳定的自动控制系统。“气”,泛指无形状态之精微物质,如波动状态的基本粒子。比如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为“精神气”(或“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周易·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气,即阴阳凝聚而成生灵物形之气,它不依附于实物,即为“神”,精神。魂游,指精气散去而离开人,故而变为“鬼”。《周易集解·十三卷》引郑玄曰:“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系辞》所谓“鬼神”是指阴阳二气在人和事物之间变化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精神”术语,表示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就是说,脏腑內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內外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起源是“精”,体现生命的就是“神”的活动,而维持生命的动力是为“气”。所以精、神、气为人身“三宝”,即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胡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