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葬花吟》的真正含意吗?
作者:姬健康
中华文化是有南北之分的,如果有人说红楼文化是北方文化、大漠文化,代表了粗旷、豪放、直爽,恐怕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不会认同;反之,如果笔者说红楼文化是南方文化、水乡文化,代表了细腻、婉约、柔软,又有多少人会不举手赞成呢?
同样是水,南北方的差异
'曹雪芹'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即使是孩提时在南方长大,但在一个以北人为主的大宅院里,他能接受南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吗?更不要说他10来岁已回到了北方,去经受真正的风沙、干燥的磨砺了。王安忆是写不出《红高梁》的,同样,莫言也写不出《长恨歌》。
下文笔者又要用铁的事实来证明《红楼梦》只能是南人所写,是纯粹的温柔水乡杭州人洪昇的泣血之作。《红楼梦》的诗词歌赋几十首,不分形式,在所有红学爱好者心里印象最深、首推第一的应该是《葬花吟》吧?好吧,我们就从这首长诗说起,笔者今天要将这首诗抽丝剥茧,层层推进,让我们广大红迷看看它到底是为谁埋葬的花瓣、唱出的歌吟?
缫丝
《葬花吟》出现在书中第二十七回,严格来说,故事还没真正展开,林黛玉也没遇到什么艰难或迫害,在上一回还'春困发幽情'来着,完全过着官宦人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华生活,只碰到拌一拌小嘴、叫门门不开等一些琐碎小事,见到桃花飘零,就连想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了?红学家们都指这是黛玉命运的预示,是伏笔。但小说在读者毫无心理准备、也无任何受迫害苗头的情况下这么写,无论如何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这是一首与故事内容完全脱节的长诗,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黛玉、宝玉'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不知是谁破坏、摧毁了这已筑好的巢?各位朋友,你们读到二十七回处,已经看出了诗中描写的这些场景了吗?如果你们说看到了,笔者只能由衷地敬佩你们,因为你们也是天才。
首先,我们知道,《葬花吟》的个别诗意因袭了前人的一些诗词,如唐伯虎的《落花诗》《花下酌酒歌》《一年歌》等,通过对比,也是可以认定了的。
那么在众多的声称是《红楼梦》作者的著作权人中,谁与唐伯虎渊源最深呢?只能是洪昇,有事实为证:洪昇因演《长生殿》招祸案发、彻底失去'补天'之机后,曾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专程前往苏州拜祭唐寅墓,并有一番感慨:'予落拓浮名,虽不及六如万一,然后先境地,亦颇相似。'遂作诗自叹: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
我们知道,在四大美人中,只有杨贵妃是以'羞花'为代表的。所以,在《葬花吟》的开首,作者就吟道: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红'与'香',外表看是指花,实际上是指杨贵妃,因为杨贵妃有'红'与'香'的专属记载,杨有'红玉''红汗''红泪''红云'的记载,翻阅一下《开元天宝遗事十种》及《长生殿》就知道了;明朝时,有人在华清池石阶上看到一块红斑,就传说这是杨贵妃飞天时留下的印记呢!此事请见洪昇友人褚人获《坚瓠集》;'香'更是杨贵妃的专利了,其有'香玉''香肩''香喉''香车''香尘'等记载,贵妃墓称'香丘',墓土成'贵妃粉'(香粉),还是翻一翻《开元天宝遗事十种》《长生殿》和《本草拾遗》,一目了然。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葬花吟》主要诗句与《长生殿》戏词的对比: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长生殿·尸解》有:这是我断香零玉沉埋处。……谩回首,梦中缘花飞水流,只一点故情留。
闺中女儿惜春暮。《长生殿·弹词》有:闲步寻芳惜好春。
三月香巢已垒成。《长生殿·惊变》有:恋香巢秋燕依人。
洪昇有将李杨之情形容为筑巢的癖好,请看《长生殿·冥追》:便是娉婷袅娜,落来的好巢窝;《长生殿·弹词》:可正是玉楼中巢翡翠(注:翡翠是鸟名,戏中比喻李杨的恩爱)。
梁间燕子太无情。这里的'梁间燕'显然代指恶势力了。请看《长生殿·疑谶》:笑他每似堂间处燕,有谁曾屋上瞻乌!(这是郭子仪嘲笑安禄山的话,把安比喻成'堂间燕','太无情'的不就是恩将仇报的安禄山吗?)
安禄山形像
阶前闷杀葬花人。《长生殿·私祭》有:叹夜来风雨催花葬(注:押韵倒置)。
洒上空枝见血痕。《长生殿·弹词》有:俺一似惊乌绕树向空枝外。这里的'空枝见血痕'是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蔡义江解释道: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是:杜鹃无语正黄昏。洪昇在《长生殿》中多处用'杜鹃啼血'的传说来比喻杨贵妃的冤死,请看《长生殿·闻铃》:只见阴云黯淡天昏暝,哀猿断肠,子规叫血;《长生殿·哭像》:悲风荡,肠断杀数声杜宇,半壁斜阳;《长生殿·弹词》:只伴着呜咽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注:望帝,即古蜀国国王杜宇,号望帝,禅位于人后,自己变成了杜鹃);《长生殿·见月》:离南京不听鹃啼(注:此南京指当时的成都);《长生殿·觅魂》:致使得娇怯怯游魂逐杜鹃;《长生殿·重圆》:梨花玉殒,断魂随杜鹃。从贵妃屈死,到月宫重圆,杜鹃啼血的故事一直伴随着读者。假如林黛玉是一个民间女子,她有什么背景可以与杜鹃啼血的传说联系起来呢?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长生殿·雨梦》有:今夜对着这一庭苦雨、半壁愁灯,好不凄凉人也!……你听窗外雨声越发大了。疏还密,低复高。才合眼,又几阵窗前把人梦搅。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长生殿·窥浴》有:则那些无情花鸟也情痴。《新唐书》《唐语林》等书记载,在唐玄宗时期,'花鸟使'代表着妃嫔,杨贵妃自然是妃子,更何况'花自羞'已直接点出了'羞花'的主人了。
未若锦囊收艳骨。《长生殿·尸解》有:我胸前有锦香囊一个……不免解来留下便了……他日君王见收,索强似人难重觏。
一抔净土掩风流。《长生殿·弹词》有:一抔土是断肠墓穴;《长生殿·改葬》有:当时花貌与香躯,化虚无,一抔空墓。至于'风流'一词,《长生殿》里形容杨贵妃俯拾皆是,不举了。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长生殿·密誓》有:瞬息间,怕花老春无剩……断肠枉泣红颜命!
事实上,洪昇有一首《杨花篇》长诗,其中有许多意境、词语与《葬花吟》相同或相近,这里录最后四句:
君不见花开花落几时频,垂柳垂杨几度春。一朝飞作燕山雪,卷地漫天愁杀人。(《葬花吟》有:一朝飘泊难寻觅。阶前闷杀葬花人。)
还原至此,肯定是有人不服气的,他们可以找出十条八条的理由反诘笔者的对比考评,是牵强,是附会。好吧,我们接下来再看: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我们知道,红楼故事是完全发生在家族内部的,即使是以后触犯了朝廷戒律,被抄家下狱,也不可能说是'庭外'发生了什么悲剧,林黛玉的命运更不可能与外部有什么联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庭外'呢?当笔者用铁的证据揭开谜底时,我们就知道,这前面短短七个字,其实是包含了时间、地点、内容的。我们还是离不开《长生殿》及其天宝遗事的注释。
先说'昨宵',就是昨天夜里。《长生殿》第二十五出戏《埋玉》是讲杨贵妃命绝马嵬坡的,紧接着是第二十六出戏《献饭》,开场唐明皇就唱道:
懊恨蛾眉轻丧,一宵千种悲伤。早来慵把金鞭飏,午余玉粒谁尝。寡人匆匆西幸,昨在马嵬驿中,六军不发,无计可施,只得把妃子赐死。
杨贵妃命绝马嵬坡
这里的'宵''昨'就是时间定位,已将'昨宵'这一时间点交代得清清楚楚了。
再说'庭外',庭外可以解释成'院外''宫庭外',如果说是林黛玉家里发生什么事,说庭外、院外都不着边际,说杨贵妃之死发生在宫庭外也扯得太远;但这个庭外指的是'驿庭外'就合情合理了,因为马嵬是个驿站,所以《长生殿》和《开元天宝遗事》等书中都记载称'马嵬驿',又称'驿庭',请看《长生殿·神诉》:
当日个闹镬铎激变羽林徒,把驿庭四面来围住。
《长生殿·雨梦》:
为陛下朝想暮想,恨萦愁绕,因此把驿庭静扫。
宋乐史所撰《杨太真外传》也是同样记载:
力士遂缢(杨贵妃)于佛堂前之梨树下。……祭后,六军尚未解围。以绣衾覆床,置驿庭中。
杨贵妃缢死于马嵬驿庭外的佛堂梨树下,这是实实在在的史料记载。至于'悲歌发'就是'一宵千种悲伤'了。
所以,这两句诗的真实诠释是:
昨晚上马嵬驿庭外发出的悲声,(你们)知不知道是花鸟使灵魂的哀号吗?
这就是《葬花吟》真正的内涵。当然了,洪昇在这里让林黛玉吟唱这首长诗,自然要与现有的故事脉络相连接,才会有一些与黛玉本身命运相符的元素在诗中,这也是必然的,但再怎么变化,洪昇借助黛玉的形象、吟唱抒发自己对李杨故事的热爱、专注以及对《长生殿》斥革案的控诉,也是在诗中打上深深的烙印的,是无法洗脱干净的。
从专程拜祭唐寅墓到《杨花篇》诗意,从香巢、空枝到羞花、葬花,从杜鹃啼血到昨宵庭外,从掩风流、红颜老到'一代红颜为君尽'(《长生殿·埋玉》语),步步紧连,环环相扣,这不是证据链是什么?是文字游戏吗?是某些红迷的无稽探佚吗?红学考证讲证据,谁能否定笔者的这些合情合理的对照不是证据?文字对应的高度契合不是一个人的手笔吗?前人的零碎记载是证据,文字对应、文学梳理、文化解析得出的结论就不是证据吗?!
《葬花吟》的真正谜底已经揭开,静下心来,反复品味诗意,不但没有削减它的艺术魅力,反而更增添了它的厚重感,对洪昇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更加钦佩,不是以谁的不屑、抵触甚至辱骂而发生丝毫的减色。笔者今天还原了《葬花吟》的深层意韵,使我们更加热爱《红楼梦》,热爱我们这块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华精英的江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