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发现,抱着好奇心接通骚扰电话后,发出的声音和往常的那些来电几乎同样真实,而且不管问到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要是一连聊上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对方还不表达出累或者烦躁的话,恭喜你,你接到了AI机器人打来的电话。对于背后的资本来说AI电话机器人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根据相关厂商的说法,人工呼叫一天顶多打出200~300通电话,电话机器人却能打出1000通,速度上的优势自然不言而喻。但是说话清楚自然还反应迅速灵活的人工,怎么就被AI给替代了呢?这里就得说到人工智能也就是AI技术的一大分支领域,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进步。虽然还不能像真人那样理解并回应,但也实现了较为准确高效的语音合成、语音合成以及语义分析,让电话机器人就这样出现。语音合成让计算机学会了文字和其对应发音,还做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整条句子应该有的抑扬顿挫以及各种语气中的发音方式。再加上大规模真人发音学习、设定好的语气词以及环境噪音,使得电话另一端的声音仿佛真的是从口腔中发出来的,少了许多早期语音合成的机械感。语音提示在生活中提供了很大帮助,但不是所有文字都有机会真人录音,所以也使用到了语音合成的文字转语音技术。现在有不少的展示项目、地图导航、影音内容都出现了文字转语音的身影,它帮了视障人士大忙,让他们也能用上电脑和智能手机。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在手机上输入文字的吗?最早只有T9输入法一个选择,智能手机兴起后,全键盘成了有效率的一种选择,不熟悉手机的中老年人也有了手写输入,现在我们还可以直接语音输入,把说出的话快速准确地转换成文字。语音输入的实用化离不开语音识别技术的进化,让设备可以清晰识别出话语的真意,如今除了普通话更有多种方言能被识别。于是乎,电话机器人能够知道我们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并通过语义分析最终给出下一阶段的回复。最让人佩服的还是语义分析,早期的电话机器人还只能针对关键文字做机械化的处理,不到几年间就进化到了可以理解句子中更多部分的意思,并且给出细微之处更符合的回应。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有厂商声称已经实现了情绪的准确识别。要是用一比一模仿真人的要求来看待,这些AI电话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电话销售等拥有话术的模式化需求下,能对人工进行较高程度的模仿。但也仅限于此,回复时多绕几个弯子机器人就会露出破绽,更别说图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