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五年度中医学徒考试题七答案
7,试述治疗八法各法的主治症?
八法是指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载的,把药物治病的作用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后人称为八法,现代称为中医内科主要治疗的八种方法比较准确,其内容如下并加以更新全面。
1,汗法;汗法就是发汗法,又称开鬼门,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使其身体汗出,外感邪气排出,还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对外邪有辛温或辛凉药物发汗来疏散表寒或表热;用于有表证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病证。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微汗为宜,不可汗出太过,损伤津液,或大汗不止,引起虚脱。凡心气虚衰,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耗者禁用。如体虚感外邪须发汗者,要配以益气,滋阴药同用。
2,吐法;吐法是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液等物质得以排出。一般采用给病人服用催吐药或者使用刺激让病人呕吐。吐法并不是一种使用特别广泛的方法,因为它毕竟对胃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用时要慎重。
3,下法;是指泻下,攻下,通下,就是用通下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采用的药物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排出。泻下药中除润下药和缓外,其余均比较猛烈,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和月经期勿用,无实结症状的勿轻用。
4,和法;和法 [1] 是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疏通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和解少阳是指热邪在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疏通调整脏腑功能的气机盛衰所致病证。如肝脾不和、是肝气犯脾而肝脾不和,证见胁胀痛,大便稀溏,食欲不振等,用四逆散加痛泻要方;又如肝气犯胃而致肝胃不和,证见胁肋胀痛,脘腹闷胀,嗳气吐酸,呕吐苦水等,用四逆散加左金丸半夏香附煅瓦楞子。病不在表入里燥渴者,不能用和法。
5,温法;温法就是祛寒法,是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祛寒邪,分三种,寒邪侵入经络,证见肢体关节疼痛,有定处或妇女虚寒性月经不调等,即用温经散寒方药;如寒邪伤脾胃,脾胃阳虚、证见食不化,呕吐清水,大便水泻等,用温中祛寒的方药治之;如亡阳重证,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用回阳救逆的方药。
6,清法;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用的是寒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祛暑,生津,解毒的作用。用于热性病和脏腑有热,及痈疡等里热证;可分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治法又分清热泻火、滋阴清热、清脏腑热;苦寒清热法用于实热证,甘寒清热适用于虚寒证;苦寒清热因易伤及肠胃,不宜久服,体虚产后都要慎用。
7,补法。补法是补益,补养之意,是针对人体阴阳气血不足,脏腑虚损等各虚证,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来补充的治疗方法,补法以补虚为主,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不同,故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分,但也用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若病邪未去,正气已虚,或体虚感邪,用补益药加入祛邪药同用,叫扶正祛邪法,。
8,消法。消法包括消散和消导之意,消导是消除肠胃食滞,用消食导滞的药;脾虚食不化等证用建脾化食类方药;消散是消除体内气、血、食,痞,瘀,水、虫等痞瘀积结,用行气化瘀消痞软坚的药物来消痞散结,但此病证多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来势缓慢,所以用消法渐消缓散。
2020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