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治病之要,首辨药性。

用药得当则救人,

用药不当则杀人。

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

其间有极和平、泛常之品,

几微之间,亦能偾事者,(音奋)

必须潜心研究,

庶免致患。

尝忆昔医治虚痘,

用四君子汤,

平妥极矣,

然亦间有枯毙者,

以其白术之燥、茯苓之渗,

即为大害;

有阴虚用四物汤尚能获咎,

以芎、归辛窜耗阴。

夫苓、术极平和之性味,

芎、归体阴微辛之气,

尚能遗害,

至于暑热、霍乱,

服生姜汤立弊者,

书载难以枚举耳。

更有其药本不对症,

因其能揠苗助长,

或治标病有小效,

而其害过后方显者;

或因病重药轻、

药邪相拒,

初服反觉不安,

患者不知,

遂即更医,

反致错乱者,

凡此之类,

尤属暗而难测。

惟须细心讨论药、病,

如何相制、如何相反之理,

而用之得宜者。

譬如气虚者,

只宜甘温极纯之剂,

不能稍参克耗,

间不容发。

若病久胃虚,

仅宜参 (?芪)、参地之品,

若挟炒术、二陈、归、芎等,

即觉不妥。

又如阴极虚而亡血者,

只宜纯甘柔润,

以三才复脉等法,

然必去桂、姜。

推而至于妇女之胎产,

或血崩过多,

或郁勃日久,

皆不得用升散之品。

又有化燥、化热之证,

不能夹丝毫辛温苦燥。

每见大泄之病,

服胃苓而加剧,

乃猪、泽渗利太过,

反助下行之患。

他如寒忌清凉,热忌辛温;

虚忌消耗,实忌涩滞;

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下泄者,宜固不宜降;

散乱者,宜收敛不宜辛散;

郁结者,宜宣达不宜涩滞。

用药相当则病瘳,相忌则病进。

至于虚羸、年老,孕妇、产后,

若患实症,攻邪宜早,

乘其正未重伤,邪未深入,

慎勿畏攻牵延,正为邪伤,挽之莫及。

当此危疑之际,

有起死回生之法也。

余治大病,必用大药,

历获奇效,

如大散以麻黄、羌活为主,

大攻以大黄、芒硝为要,

大温以附子、干姜、肉桂为主,

大清以石膏、黄连为主,

大补以人参、黄(?芪) 为主,

大滋阴以熟地、二冬为主。

每遇大实之症,必须大剂,大黄由五钱至一两;

治大寒之症,附子由三钱增至六钱者;

大清之症,石膏由八钱增至五两者,方克捷效,转危为安。

所以医贵阅历、经验,非近世庸愚无识,

每以轻药相代,或用数分至钱半,

以希起死回生者,何异痴人说梦耳。

夫药性生成,各具专能,

生克制化,用以补偏救弊,

断非他物可代。

然用药之道,各有次序,

凡邪犯上焦、心肺、头目、清窍,则宜轻清之品,不宜重味,药过病所,反伤中下。

郁结之病,治从轻宣柔润,不宜苦重,大热补涩之品,非徒无效,而反增病也。

倘妇女崩漏,治宜重大之剂,方可胜任;

若用轻小之剂,扬汤止沸,于病无济。

大泻之,汤剂直过病所,不能留恋,宜用末药以缓止之。

至疯狂、淫疮、疫疠等患,皆宜重下,轻微之品难于取效。

所列各法,皆平日历验心得,

用特录记,以备研究,

作后进之模范也可。

澜按∶

用药之道,言之精且详矣。

大病用大剂,方克胜任,

庶免正虚邪盛,更难挽救,

是平素经验阅历之言。

论中石膏用至五两,

大黄用至一两,

桂、附等亦五六钱者,

是《内经》有故无损之遗法,

然非有先生之才识则可,

无先生之胆略则不可。(此文义不通,或当为:然非有先生之才识不可,无先生之胆略亦不可)

学人尤当熟读深思,潜心推测,

自能心领神会而造精微,

步良医之后尘,

庶不负指归之教焉。

(0)

相关推荐

  • 以案说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是太阳温病主方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经方实验录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41篇原创文章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其原文只有两条,摘录如下: 63.发汗后,不可更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10.15

    一. 甘麦大枣汤有滋补心阴.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临证与逍遥丸合用加紫草.坤草.桔叶,治疗更年期综合症有良效,可明显改善妇人更年期症状.同时临床实践证实,甘麦大枣汤为主治疗功能疾病有较好疗效,也应留 ...

  • 《证治心传》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 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 谷入于胃,流行于脏腑, 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 莫不以胃气为本. 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故仲景<伤寒论>阳明症最 ...

  • 《证治心传》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四时者春夏秋冬, 乃一岁代谢之序, 其生长收藏, 循环不息, 生生无穷, 此天之显明切近之气. 惟气有清和, 则不能无偏胜. 人在气交之中, 受天地和气而长着, 受天地戾气而致疾. 以长夏暑湿挟杂,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 ...

  • 《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

  • 《证治心传》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 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 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 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涡斜,频吐涎沫, 有真中.类中之分别, 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 ...

  • 《证治心传》疟咳嗽记

    尝读<内经·疟论>,治法独详, 分十二经见证,以荣卫为纲领, 以气血分阴阳,而察外感.内伤之偏盛. 若其人阳盛则发热,阴甚则恶寒. 以膜原居表里之界,入于卫气所行之度数, 互相争拒,则寒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