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如何才能不被"空壳化“?

前些天,我去参加一家地方电视台的改版开播仪式,发现他们一个小小的频道竟然开办30个栏目,感到十分惊讶。他们需要那么多自制节目吗?凭他们自己的力量能办得好吗?昨天,我看到两篇《“制播分离”变成只播不制?再不努力,卫视们就只能为BAT的打工啦》、《特稿:中国式制播分离走向分水岭,买买买让卫视走向死胡同》,现将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更名的《中国新歌声》在国庆结束了总决赛,转椅变成滑车,但收视率从平均破4跌到最高都未能破4。《中国好声音》的版权易主,显然带来不小的影响。
北京卫视在招商会上一口气发布4部周播剧:《青云志2》、《盗墓笔记2》、《十年一品温如言》、《大唐荣耀》,剧场似乎被“湖南卫视钻石剧场”的老伙伴欢瑞承包了。欢瑞世纪之前在钻石剧场播出过《古剑奇谭》、《青云志》,但现在,他们带着最优质的项目和“第2季”跑了。

卫视的“制播分离”改革大都变成有“播”无“制”的空壳化
“制播分离”的“分离”,本意该是分离体制内可经营部分去市场化经营。这包括对外合作,也包括自有制作团队走向市场化。而绝非只“进口”、不“出口”——其实就是没有能力走出去。

若只能“买买买”,电视媒体危机论绝非危言耸听
目前,一线卫视都要拆“综艺”的东墙,去补电视剧的“西墙”,剧场都是“亏本”的账。至于二三线卫视,早已经只能与跟播剧、低成本剧打交道了。这个时候,作为“播放器”的平台就会从一个“空壳”进一步变成了产业链下“打工者”——当然不是为制作公司打工,而是和制作公司一起为BAT打工。 卫视既没有产业生态,卖肾买的多是播映权,却依然还只想“买买买”。

视频网站的玩法不同于卫视,跟卫视的烧钱战其实是“降维”打击!
视频网站烧的钱是以投代购加订制、自制的形式,游到了产业链的上游,变为联合投资出品、联合制作方之一。既可培养自己的团队,也因为占据版权能参与所有相关产业开发、内容版权经营的收入分享。这其中包括反向发行到卫视获利。他们不但要锁死网络播出版权,而且要参与投资、制作,分享发行到卫视及产业开发的收入。同时,还可能要求制作方带项目交换合作。这意味着他们未来不只有100个电视剧网络播出权,而等于有100个项目可以去版权经营、产业开发。
目前,爱奇艺、腾讯视频、乐视等都在向这一模式转型:以投代购及自制、订制等形式,去产业链上游占据版权,在版权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版权经营、产业生态开发。同时,也逐渐要求其平台资源、预算投入、宣传资源、配套资源优先倾斜,外购剧让位于自制剧、订制剧。而他们背后的BAT老板们,恰好又有完整的产业链。

电视媒体当然还有让人挖不了的版权资源
东方卫视的改革,当下推行独立制作人机制,开门办台却要求所有合作都要派出自有团队联合制作。卫视走到产业链上游,最好的剧场平台是周播剧场
HBO等美式周播剧,也同样采取自制、订制等模式,而不是纯购买。因此,卫视周播剧场如果采取纯购买的模式,未来一定会日渐既无法应对几乎一年翻一倍的优质大剧涨价潮,也无法从版权经营、产业生态开发中分享收益。“先网后台”的《青云志》的网络播放量倒是很高,但这意味着湖南卫视成为了腾讯视频的“宣传平台”。

版权资源即内容IP,电视台如果没有内容IP必定空壳化,播出平台如果没有掌控内容IP必死无疑!此时我有些理解那家地方台的做法,但资源有限也不可能做好那些多节目。新台长告诉其实他是想通过大浪淘沙,从中挑选优质节目,进而达到精办栏目掌控内容的目的。我觉得他的思路是对的,您看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