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赏析: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明·张  岱

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ná)③一小舟,拥毳(cuì)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gdàng)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⑥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⑦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 释】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年号。②更定:指夜深人静的时候。③拏:此处为乘、驾。④毳:鸟兽细毛做衬的衣服,可御寒。⑤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⑥强:勉强。⑦喃喃:小声嘀咕。

【背诵指导】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不见人迹和飞鸟的影子。这一天初更后,我乘坐一只小船,穿着皮毛衣服,拥着火炉,独自去湖心亭看雪。树上满是雾凇,湖中白茫茫的,天上的白云,远山近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能够看到的,只有西湖长堤一道印痕,小小的湖心亭,和我的一叶小舟,及舟中两三个小不点的人。来到湖心亭,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面而坐,一个小孩子在旁边烫酒,酒烫得正热。见我来到,那人很高兴,说:“湖中哪里再寻找你这样的人!”接着我和他一起喝酒。我勉强饮了三大杯,而后与之告别。问他的姓名,知道他是金陵(今南京)人,客居杭州。等我回去下了船,撑船的人呢呢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傻,更有像相公一样傻的人!”

张岱,明末浙江山阴人。擅长小品文,笔墨精炼,风韵绰约,诗意盎然,余韵悠长,《湖心亭看雪》就是他的代表作。本文在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之后,交代了此次看雪的原因。接下来,描摹了一幅湖上夜雪图。然后移步换景,别开新境——与先到之人相逢。文章最后以舟子喃喃作结,实在是点睛之笔,一个“痴”字,是作者的得意之处,是文章的传神之处。追想此人,怎不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0)

相关推荐

  • 《湖心亭看雪》详解

    <湖心亭看雪>详解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我)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层意: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作铺垫.)是(这)日 ...

  • 古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

  • 景堂习作:继续楷书抄写古文经典之旅,再来张岱《湖心亭看雪》

    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在楷书创作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唐楷陷入俗的怪圈,在各类书法展览中已逐渐边缘化. 而魏碑因为面貌各异,容易形成个性风格,得到众多书法家的青睐. 但是魏碑过重的刀刻痕迹限制了书写性的表现, ...

  • 特辑“阳阳读《古文》” 《湖心亭看雪》

    继"乐乐诵<道德经>""倬汉诵<大学><中庸>""小乐诵<大学>"之后,第四位小盐粒儿赵俊阳 ...

  • 胡盼:顺理成章的不正常后《湖心亭看雪》教后记

    事出反常必有"妖". 凡事都有自己的规律,都会按发展的规律进行着,如若反常,必然会有与众不同的表达或想法.用文字表达为主要方式的文章写作更是如此.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

  • 胡盼:超我的境界 《湖心亭看雪》教后

    眼中之景是实景,心中之景乃悟景,超我之景源自精神. 今天,跟学生一起学习了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欣赏了文中的美景,随着张岱一起游览了他笔下的湖心亭的夜景,感受了他笔下的雪.也带着学生一 ...

  • 第61期 | 《湖心亭看雪》,具有顶级美感的文字

    相较而言,<荷塘月色>差之不可以道里计.何得此说?因为<湖心亭看雪>是有顶级美感的文字. 我们来看骆玉明对<湖心亭看雪>的评点: 张岱笔下的西湖,只有白色的雪同白色 ...

  • 从寒冷才赏识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1

    从寒冷才赏识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1 中国最冷的地方在哪里?自南向北开始算起,最先不提供暖气的地方便是. 北方的冷,在暖气的相助下,那冰冷,那风雪,竟甚至演变成为一处地方风景了--人总是图 ...

  • 从寒冷才赏识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2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 ...

  • 解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曾被高中语文读本收录,后来又被人教社编入初中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可见其可读性和必读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情致,都是值得鉴赏品味的. "崇祯&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