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Fall优秀学员 | 从放弃到拿到UCL、AA、爱丁堡,她说:"方案才是图纸的核心"
“起初对于申请和作品集的一切都是茫然的,
空有一腔期待却意外的以巨大的收获告终。”
KeLi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建筑
UCL
MArch Architecture RIBA Part 2 Pre-Master
AA
MArch Architecture & Urban Design(DRL)
Edinburgh
MArch Architecture RIBA Part 2
Sheffield
MArch Architecture RIBA Part 2(出结果中)
从最初的特别不自信到最后被肯定
经历了很多,也经过了很久
一开始的路总是坎坷的,最初摸索作品集思路的时候总是没有头绪,一次次跟老师交流想法,也一次次的被否定,还好有老师很耐心的引导,加上我本身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慢慢的也就将项目的概念和逻辑梳理清楚了。
第一个项目进展的比较慢,时间上也跟学校的设计作业产生了冲突,跟老师协商后我决定先完成学校的竞赛任务,后期这个竞赛也可以作为第二个项目的题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终于不用几个设计同时跟进,可以专心的做一个设计了。因为有了之前找概念的经验,在做这个设计时我学会了发散自己的思维,比之前更敢想敢做,老师也帮我找了很多国外流行的流派和风格让我研究学习,在这种高效率的学习状态下学校的竞赛终于如期完成。
原本以为一个项目可以就这样收工了,但是老师很认真,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聊过以后老师告诉我之前的设计还是太浅显了,也经不起推敲,所以那些原本为了赶工期的图纸需要全部重新按照作品集的重新绘制,方案上也要进行更深入的推导。
好在后期学校放假,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完善这个项目,如约来到北京线下studio,经过几次面授之后,我发现很多平时一直想不出的点在老师的点拨下立马就通透了。这也为我接下来几个项目的顺利进展做好了铺垫。
恰逢九月初UCL&AA RIBA PART2教授去上海的studio进行了讲座和评图,很有幸的是,我有机会作为北京studio的一员接受教授线上评图,被选中的我们迎来了一段高强度工作期,为了让方案最好的呈现给教授,我们都加快了步伐,郝老师也一次次的帮助我们梳理演讲的思路和语言。
第一次跟英国教授接触让大家都非常紧张,还好有现场老师的帮助翻译,缓解了不少尴尬。我清楚地记得9月3日那天,我们等候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屏息凝神,听着教授一个一个细心地讲解我们项目中的问题。
关于我的项目教授点评了很多,很开心在项目的设计和绘图方面我得到了肯定,同时教授也对我的方案提出了疑问和建议,在方案的现有基础上做一点补充得以最终的升华,这着实是个难忘的回忆。
带着这份燃起的干劲,剩下的几个方案也采用线上线下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老师也十分尊重我对图纸风格的喜好和执着,尽可能的全面展现自己。
暂别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在studio画图最踏实,跟大家一起学习效率最高,助教“招手即来”的软件辅导真的帮了很大的忙,到了最后我们甚至已经“出师”,自成一派的成为了studio的专项技术指导,每个人的专长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设计思维,我们总能在别人那里发现并学到新的软件技能以及形色各异的点子。
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朝九晚十二的奋斗着,经常也会相伴到凌晨。为了完成我们共同的目标,也为了同去一个城市作伴的约定,没有任何戒备的真心祝福着对方。
起初我们还各自羞涩,保留着一些距离,后来也逐渐放下了矜持,一起订外卖,一起过生日,一起去超市买食材,大家每天都在为我们这个小家添置着各种好吃的,不分你我,甚至还为明明还不到生日的我和其他的小伙伴强行提前庆生。
在这里,我们没有地域之分、没有背景优劣、没有师生之别,我们会毫不客气的骚扰我们的学术导师郝老师,他也总是无论多忙多累都坚持给我们定期看图。佟老师则是像我们的妈妈,任何申请或者生活上的事都可以找他,相当细心真诚的大男孩。累了一起聊聊天,偶尔自发地聚个餐看个电影,忘却了改图的压力、缺觉的疲累,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大家的陪伴,或许我们早就没办法坚持如初。回想起这段时光,竟没有一点点灰色,到处充斥着大学从未有过的充实。
▼被佟老师催着赶图 ⌤
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反复找reference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做作品集的思路和逻辑,并且也养成了“瞻前顾后”的习惯。不仅只考虑当下方案,也为自己其他的方案搭建思路,凝结灵感。还有各种表达方面的灵感,借鉴风格的同时还在公众号和网课上学习到了很多绘图技巧都刚刚好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方案中。
第一次尝试处理的效果图完成后和之前课设的表达对比了一下,才觉得自己是真的有了质的飞跃。当然我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这样的进步让老师和我都多了一分希望。这个过程也让我明白方案才是图纸的核心,一个很好的设计永远不必担心图纸会逊色。
另一个收获便是来到线下studio,可以说我在这里收获的远远大于作品集技巧本身。工作室并没有很大,却帮助我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从暑假期间的人员巅峰到后期同学们陆陆续续的返校和相约再回到北京。我从未想到这短短几个月的相处会让大家如此亲密,会一直互相催问什么时候回来,互相帮忙找房子,还有佟哥、郝sir家长般的呼唤,还有一大家子兄弟们的照顾,招架不住终于迫不及待回到北京studio的家。虽然后期studio少了许多人,但也让留下的我们更加熟知亲切,同时也让我这个后期仅剩的女孩子享受了团宠般的待遇。
关于作品集,在这里我学习到了太多,也重新燃起了对建筑的热情,一方面我申请到了Dream School,另一方面我也找到了自己的风格,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也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关于studio,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刚刚开始……
有些地方是经过就想要停留的港湾,有些岁月注定不平凡,有些人是想要一直走下去的依赖,有些愿望要一起许下才能实现。
小插曲:等offer的时候大家集体“迷信”了一把,换了上面的“幸运”头像,这之后offer真的收到手软,也希望每一个肯为梦想努力的人都能拥有同样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