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
抢救
看到单老师写了关于姥姥家的往事《四女寺,我遥远的故乡》,感情真挚,往事历历在目。感觉每个人都应该将这些事情记写下来,用以回忆和传承。
当时自己写东西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初衷,用文字当做回忆的媒介。
有时,我们不敢触碰一些往事,一是非常繁杂,是大工程,涉及人多事多,自己记住的不多,还得“采访”,编写成文是个很伤神费力的事情。二是,感情上受不了,肯定不只是快乐,肯定会有悲伤,一触碰,情绪会受影响,所以,有些尘封已久的事情就任由它布满灰尘,不敢擦拭,虽然也知道,那始终是一个心结,只有梳理好,才能和自己和解,和往事和解,才能不再悲伤,豁达处世。
有些共同的往事,会引发很多当事人产生共鸣,获得心理的满足感。所以,不免再次有了写写亲人的想法。
上午,尝试和80多岁的母亲谈起当年父亲的事情。老人家只记得一些片段,有些事情,已经忘记了。
真的,现在从老年人口中获取往事,真应该用“抢救”二字,他们的记忆力一天不如一天,只有尽快的抢救,才可能不留遗憾。
而人到中年的年龄,记忆力也开始衰退,所以也应该常常梳理一些往事,及时记录下来。不然,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去,有些东西也都会在脑中荡然无存,更无从书写下来,传承下去。
所以,眼下就应该随时随地的记录一些过去的事情,去跟老人聊天,看能不能把零碎的片段,组成老人的历史,这也算是为下一代人留存下一点点家史。
用“语音输入”的方式来“写”
单老师刚刚学会用读音的方式来写东西,就及时分享,他用的是微信中的语音输入,他说县里的作家王涛先生也用语音输入,每天说一万多字。因为是小说创作,他自己要“扮演”多个人物说话,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也装猫变狗的”。
语音输入的效率让人称奇。我佩服的网络写手唐家三少,日更8000多字,都是键盘输入,所以一天天的坐在电脑前,颈椎都出现严重疲劳,眼睛也是饱受蓝光的照射,缩短面对蓝光的时间,又不打破写字数量计划,语音输入是个极度省事的方法。
其实,早就有同事推荐过,并且也尝试过的,只是感觉自己思路跟不上读的速度,后来变成了拿笔写好,再读到手机的语音输入上。
最早也听同事推荐下载过讯飞什么的,那个出错率低,可能是一次读的时间不够长,后来删掉了。现在感觉,还是未能正确运用它。
如今,为了解救眼睛和颈椎,节省时间,必须考虑再次用语音输入,虽然那种边用手写边思考的风格自己非常喜欢,但也要长久考虑。虽然暂时还无法读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是可以从段落开始,一小葱段一小段的,就能够组成一篇。
长期看来,这或许是一个趋势,眼睛毕竟越来越不好,而用口读的声音来代替手写,也属于经过口述,整理成文。
鉴于每天花费做公众号时间长,今天再次下载“讯飞语记”,争取用好它,提高效率,节省更多时间,用于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