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唯一没有去的国家,最终却一统天下?
一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秦国的领地主要在现在陕西省境内,在中原的边缘,路途遥远不说,当时的交通工具有限,再加上当时孔子已经是花甲之年(孔子周游列国时已经55岁),长途跋涉加上年岁已大,恐怕孔夫子也受不了,恐怕就是想去也去不了。
二是,虽然秦国在孔子之后300多年实现大一统,但在孔子时代里,也就是春秋时期的末期,秦国还是非常落后的诸侯国(无论是文化上,科技上还是军事上),甚至同吴、越一样是“蛮夷”之地,虽然不能等同于狄戎,恐怕孔夫子是不想去的。
其实这个问题更深层的意思是:没有推行儒家的人治思想,而是执行法家的法治思想的秦国统一了中原诸侯国,说明儒家思想让中原各国文弱,法家的法治使国家强大,如果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的是法家治国,那么……这也被很多人拿来对“孔老二误我中华数千年”的说法当成了一个例证。
然而小编认为:秦国并非完全独尊法家,虽然发生了所谓的焚书坑儒这样的事(这也是历朝历代认为的秦始皇的罪过),但秦国却兼容并蓄了战国百家思想,尤其是法家、纵横家、兵家、计然家、杂家、儒家等思想,从而最终一统六国。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同样在秦国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稷下学宫的博士传统被秦朝采用
齐宣王时创立的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稷下学宫还诞生了博士、学士、先生等名词。而秦朝在立国后,同样设置有博士这样的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如果儒家文化在秦国没有基础的话,秦朝怎么会设置这个职位?
2、秦始皇的封禅之举更是源自儒家
君王应该到五岳之尊的泰山封禅——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就是齐鲁的儒生。被儒家文化所尊崇的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周成王等均举行过封禅。难道秦始皇不知道封禅是儒家关于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而且据史书记载,封禅前秦始皇还把齐鲁两地儒生博士70人带到泰山下,共同商议仪式如何进行……
3、秦始皇亲自把儒家文化视为治国大纲
如果上述两项还不能说明秦始皇对儒家文化的重视,那么还有更有力的材料证明,秦始皇不仅把儒家文化视为治国大纲,而且还刻石立碑要求后世万代相袭。
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泰山封禅前东行邹峄山。立石,与原鲁国的儒生商议刻写石碑颂扬秦朝的功德。刻石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随后在琅邪修建琅邪台,立碑刻辞:……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
因以上两段刻辞原文较长,只节选了体现儒家文化的词句。
而在“之罘刻石”、“碣石城门刻辞”上,秦始皇直接把自己置于儒家文化所尊崇的三皇五帝之上,叙述了自己的伟大功绩。如果不认可儒家文化,怎么会把自己与儒家的尊崇圣君所类比呢!
从商鞅到李斯,秦国以法家思想为主要武器,同时兼容了百家思想才成就一统江山的霸业,其中儒家文化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抹杀的。
来自: 爱在去旅行 >《闲聊历史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