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二十三)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23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02
释 解
孔老师说:“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匿的吗?其实呢,我对你们从来就没有隐匿什么!我没有哪一点言行不是在向你们指点学问,从来没有什么事是背着你们的,我孔丘的为人就是这样的!”
03
释 字
隐(隱)
《说文》:隱:蔽也。从𨸏㥯声。于谨切。
《玉篇》:隱:不见也,安也,度也,匿也。
汉字“隐”从𨸏(阜)㥯声,㥯从心从𤔌声,𤔌,会双手持杵筑捣;𨸏,像阶梯土坡之状,会砌筑掩蔽之墙。徐灏曰:“隱之本义,盖谓隔𨸏不相见,引申为凡隐蔽之称。”本义为筑墙隐蔽,泛指掩蔽,不显露。
丘
《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凡丘之属皆从丘。
《广韵》:丘:聚也,空也,大也。又丘陵。《尔雅》:“非人为之曰丘。”郭璞云:“地自然生。”
汉字“丘”甲骨文像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后小土山的部分讹成“北”形。隶变时将笔画平直,“北”貌全失。《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小土堆。后因避孔子之讳,土山之义后加义符土,用“坵”表示。注意:丘与山不同,因土不坚固,日晒风蚀,无锐峰、棱角存在。故丘字不作尖峰为圆顶形。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临危处变时的自信安祥的教导,让弟子把握得道者的“不忧”之仁、“不惑”之智和“不惧”之勇。本章承接前章让弟子把握自己依从“天之德”的境界,教导弟子天道仁德须从日常的“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觅之不可得”中用心体悟,默而识之而笃实的。老师说:“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匿的吗?其实呢,我对你们从来就没有隐匿什么!我没有哪一点言行不是在向你们指点学问,从来没有什么事是背着你们的,我孔丘的为人就是这样的!”本章通过老师在教学上“无隐”的表白,让弟子领悟老师在“诲人不倦”的言教之外,还有“不可得而闻”的身教,让弟子把握在言传之外的“默而识之”中的君子品质和境界。
本章需要注意仁德境界的高远,除了可以言说、思辨的面向之外,还有言辨不可及的“默而识之”的面向。王凤刚在《<论语>译注修正与解读》中说:“孔子教育学生除了言传之外,难免以行为示范,以沉默静观,以期许等待,但这些在学生看来,或许就成了保留,成了隐藏。作为老师,尤其是像孔子这样的老师,他所遵从的教育教学原则首先是循序渐进。在这一原则初步实行过程中,学生自然不会认为他在保留或隐藏什么;当围绕这一原则,进行至中级阶段时,他在内容传授上的要求就变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时难免会有学生产生误解;当以这一原则进行至高级阶段的感悟时,他的要求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样的时刻,学生产生的误解就难以避免了。”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本章孔子提醒学者勿尽在言语上求高远,当从行事上求真实。有真实,始有高远。而孔子之身与道合,行与学化。其平日之一举一动,笃实光辉,表里一体,既非言辨思议所能尽,而言辨思议亦无以超其外。此孔子之学所以为圣学。孔子曰:'默而识之’,其义可思矣。”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