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诗,却是作者的绝命词,背后的故事令人叹息
历史上有很多亡国皇帝,他们有因迷恋美色而亡国的商纣王,有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也有亲小人,远贤臣的蜀汉后主刘禅,当然也有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南唐后主——李煜。
他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虞美人》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他的绝命词。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全诗语言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为什么这首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诗,却成了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
全文如下: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上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词人身在异国他乡,虽被封为爵位,但只是为了堵住南唐的悠悠众口,曾经身为国君的李煜日日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很多冒死劝诫的忠臣也早就变成了刀下亡魂,春花秋月最能勾起往事,透过此诗句,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从前站在权力金字塔顶尖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说不尽的悔意与道不尽的悲愤之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与曾经的荣耀悉数尽毁,现在的他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又”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现了时序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随着诗人沦落如此困境时间的加长,加重了诗人内心思念故国的悔恨与愁绪,精神上的折磨远比肉体上的痛苦更令人内心煎熬,诗人寄情于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心中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下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华丽的大殿依然存在,只是曾经的那些宫人容颜已改,这里暗示了李后主对江山变姓,物是人非的深深感慨,曾经的纵情享乐与至高的王权已经不复存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当日的美景与现日的悲情合二为一,形成强烈的对比,往事历历在目但是覆水难收,表现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悲凉与懊悔之情,最后一句诗人引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滔滔江水表达愁绪之深,之重。
全诗中有几个意象是值得我们讨论并带有典型意象的。
中国古代写月的诗词有很多,并且多带有去国怀乡之意,其中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有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陪伴我们度过了漫长的人生路,也带给我们无尽的相思之情,但是这些写月的作者多半是由于仕途不顺而被贬,人们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漂泊在异地,思乡之情无法排解,只能通过写诗歌来排解心中苦闷,但是这些诗与李煜的这首《虞美人》相比却少了一些国仇家恨多了一些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其实在李煜的另一首代表作《相见欢》之中也有相似的表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只短短的几个字,就将这位亡国皇帝内心的苦闷与对故国的思念一并说出,他的诗大多主题相同,所以带给读者的感悟也是非常深重的。
在本诗的另一个意境中,更是让读者感悟到作者的愁情深重,愁死江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情感寄托于滔滔江水,从情思到形象,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诗句结合,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性。
关于绝命词的由来
这也是为什么这首千古名词却成了李煜的绝命词的原因,南唐灭亡三年后,宋太宗命属下徐铉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言下之意,是在表达自己对亡国的悔恨之情,这也为后来赐死李煜埋下伏笔,也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并在七月七日生辰的时候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手握天下的赵广义自然不能任由李煜这个亡国后主有任何反叛悔改之心,所以索性将他除之而后快。
但是不管李煜在政治上有多么的失败,他在诗词歌赋的造诣上是大多数人所不能及的,他的作品在后世广为流传,相信这也是人们对他的另一种认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