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问题的实际的阅读教学反思

       用最多的时间,最重视的态度,最用心的探讨和最虔诚的祝愿,到头来却得到最不想得到的结果,这是为何,又该何为?这是阅读教学的问题,也是像我一样的所有一线语文老师的困惑。语文教学,重在阅读教学。因为读是听、说、写的基础,我们的语文课堂最注重的便是阅读的教学,无论是传统的课堂还是现在的创新的课堂。虽说优更多的朗读的参与,作文的训练,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阅读上来,阅读教学仍然是我们课堂的主力,阅读仍然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根。可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和从每次考试中所看到的却并非如此,对此,我很困惑,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
       朱卫文老师根据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她作为连云港市初中语文教研员的优势对这个问题进入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得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结论,让很多像我一样在阅读教学中有困惑的老师听后很有感触。朱卫文老师思考的很深,考虑的很周到而且用语精炼、准确。她向我们展示了她关于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困惑。一:时间都去哪儿了?二:教材到底该怎们用?三: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四:不同类型的阅读课怎么上?这四点恰是如我一般的大多数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却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问题,在现如今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语文教学中,这些问题显得是那么的突出,让很多老师又那么的无奈。
        她把这些问题具体的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文本解读;二是课堂教学漠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这一出发点。如此精准的找到了“病因”所在。在具体的对待解决问题上,朱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一、用心对待每一节课,独立备课,个性化解读文本;二、用好教材助读系统;三、群文阅读,巩固阅读能力;四、名著阅读任务分解,序时推进。
       我没有朱卫文老师那样的思考深度,也没有她那样的能力去思考该如何去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不能把我所遇到的问题小而化大,但至少有很多的共性可提供为参考。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发问,老师不读书,怎么能教好书?他强调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并一针见血的指出“语文课改来改去,还是未能改进读书少的病况,很多语文课仍然是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不多。”很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说的也是如此,温儒敏教授所说正是点中了要害。很多时候,我们所遇到的情况确实如温儒敏教授说的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完全的偏离了轨道,太多太多跟语文毫无关系的内容成了我们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成了我们语文课上阅读教学的重点,于是乎太多太多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内容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和主要内容,我们语文老师根本就没有还手的余地就被击倒在地,更何况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
       真的,偌大的教室放不下一颗静下来学语文的心,一如当年偌大的华北平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语文课也有的是时间,可是,把该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不该有的事情上,亦或者说,我们根本决定不了自己的时间,哪怕时间给再多又能有何用?
       如朱老师提到的那样,时间都去哪了,我们语文课的时间都去哪了,我们语文课上阅读的时间都去哪了,我们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时间都去哪了?要我说,都飞了,俨然是飞到了不该有的地方。就像去吃饭,本来的时间应该是花在吃饭上的,可是一桌人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在那闲聊,却让所有的饭菜自然凉了,还美其名曰忙着重要的事情,最终反过来问为什么没有好好的吃饭?我的这个观点可能有些偏激,或者说不能代表大多数,顶多也就是我个人的想法,但是,现实就摆在我们面前。真的,我们的语文课马上都不像语文课了,给再多的时间顶什么用?更何况很多的时间连我们自己都掌控不了。这是我们的悲哀,是语文课的悲哀,更是语文的悲哀。
       再者,说到所有的语文老师上所有的阅读课上法都一样,根本不管什么文体区别,不管什么文章内容,不管什么文化特点。归根结底只为了一点,那就是考试,要在考试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更高的分数。也许有人会发问,为何不能抓住教育慢的特点呢?为何不能按照语文学习慢学习,重在积累的特点进行教学呢?为何不能自己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语文教学的特点,适应教育的特点呢?那作为一线语文老师也要问,谁会愿意给你这样的时间和机会让你去这样教语文,哪个校长会愿意看到语文老师在上语文课时能允许学生们静静地在看书?哪个语文老师又愿意允许自己的学生安静的阅读,而不让他们刷题?哪个学生家长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在语文课上只看书而不去刷题提高分数?哪个学生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在语文上多花功夫?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马出成绩。而当下的教育制度或者说是教育的引导方向让太多人过分焦虑,过于急功近利,所以语文科目理所当然的就成了牺牲品,因为学习语文不能立竿见影。这是语文的悲哀,更是所有从事语文教学老师的悲哀,但是,仅凭借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来改变这样的现状根本不可能,哪怕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在一起努力。我们也想让语文课真的变成语文课,让阅读教学真的是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可是,那么多有决定权的人不同意,我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却无能为力。
       再说到语文老师自身的问题,一如温儒敏教授所说,老师不读书,怎么能教好书?诚然,现在太多的老师读太少的书,有些甚至是不读书。前段时间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在直播中说有很多中小学老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都是教教科书上的那点东西,不断地重不断地重复,最后自己就被掏空了。所以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老师,到最后变得知识面很狭窄,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生教好。这样的言论遭到了全国上下的大部分中小学老师的反对,甚至是怒斥。但是我却是非常的赞同,虽然我所见到的是极少数或者说是一个个个例的存在,但是当下的教育现状是一定逼着老师这么做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考虑问题时要学会看到反面。现在,全国上下是大力推广阅读,倡导全民阅读,为何?还不是发现了大部分人不阅读甚至是从来不读。试想,一个不读书的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一个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思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如何更好的学习语文?可是,这些恰恰都是现实,是目前很难改变的现实。作为引导者的老师们起不到了引导的作用,尤其是语文老师,学生们遇此又如何面对呢?或许我真的是杞人忧天了,想了很多我本不该想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很多问题的解决如果找不到根本的原因根本就是隔靴搔痒而没有意义。呜呼哀哉,改变不了那么多,改变自己还是可以地,所以,想着自己的教学,怎么样让自己带着学生很好地阅读,如何上好自己的阅读教学课却是可以的。针对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在学生不喜欢甚至不读书的情况下,在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仍然徘徊在读书周围的实际下,从自己开始读书,然后慢慢的带领学生一起读书。首先,自己要有固定的读书计划和读书单。这里不仅有一定要读的教材文本,还要有自己专业发展的书籍,也需要有能涵养自己修养的书籍。除此之外,还要能选择性的读一些闲书并能有针对性阅读电子书籍和电子文本。只有教师自己先读起来了,才有资格也才有能力带着学生一起读。毕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嘛。好的榜样才更具有模仿性和带动性。其次,老师要做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一起读书。我以为,当下的农村初中的孩子,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没有大城市里的孩子那样的优身后的阅读功底,甚至和县城的孩子差距都是一大截。他们的父母大都文化水平比较低,他们更愿意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成绩,特别是数学、英语之类的学科,而对于语文的学习除了不屑一顾就是嗤之以鼻,打心底里就没当过一回事。
       于此,我们只能从学生本身入手来抓,想要让学生慢慢的接触并喜欢上读书,兴趣是第一位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由于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加之农村学生的身份,他们对自己很难有合理的规划,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并有目的的予以引导和指导,并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比如经常开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独到的东西和自己读书后的想法,还可以做手抄报等展示读书成果的活动,也可以定期的开展演讲比赛之类的活动。
       总之,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让学生能在读书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体现出来,让学生读书后得到的是鼓励和表扬,学生真正获得是信心和读书所得,从心底里、从思想上肯定了读书的价值,那样才会慢慢的带着学生读书。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切不可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者期望值太大,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以前从不读书或根本就不喜欢读书,没有相应的基础和能力的现实,慢慢的引导着学生去读书,急于求成只会让读书这件事效果适得其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了解自己了解学生是必须的。
        还是得先读起来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