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差异(2):选题示例

本文为科研写作学院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开白

在本部分,我们来看几组例子。

两者差异的选题示例如表1所示。

我们先来看第一组例子。有两篇论文,标题分别为《论莫奈油画中的东方情趣》和《“东方”的危险与价值》。这两篇论文的研究对象都是艺术中的“东方”这个元素符号,这个元素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在艺术领域中,“东”“西”是经常使用到的两个概念。那么在这个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上,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有什么差异?比如,《论莫奈油画中的东方情趣》是一篇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如果写成这个样子,那你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训练一下自己的心理素质,反复被拒稿的感觉其实挺痛苦的,投三次都不中,打电话问编辑,还要被编辑骂一通,这个感觉并不好受,所以期刊论文不能写成这样的。那么,如果是一篇期刊论文,我们从筛选出来的优秀论文目录中抽取了一篇———《“东方”的危险与价值》,它的切入点跟我们平时所见的学位论文的切入点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它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不把“东方”当成一个不证自明的元素符号来使用,而是对“东方”这个元素符号本身进行思考,或者叫反思。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我们在做研究时,东西方的这种思路很容易使我们陷入二元对立这样一个窠臼,会限制我们认识事物和讨论问题的视野。这篇论文也讨论了“东方”的第二层次的危险,讨论了“东方”的特殊价值。我们并不能说“东方”这个符号、这个元素本身存在风险,如果这样我们就不能使用这个符号了,这个元素还是有价值的。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上知网把这篇论文下载下来,详细地看一看这篇论文是怎样写“东方”的,你也可以看一看《论莫奈油画中的东方情趣》这篇学位论文是怎样写“东方”的。我们仅通过两篇文章的标题来简单讨论一下选题,可以看到二者选题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第二篇是有疑问、有反思、有观点的,第一篇学位论文就只是把“东方”当成一个不证自明的符号元素,直接使用赏析式的、评论式的文字所写的一篇论文,用这样的方式去写学位论文问题不大,尤其是硕士学位论文,但写博士学位论文还是有问题的。

第二组例子也是讨论了一个符号或者说意象———“香格里拉”。目前一提到“香格里拉”,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酒店、景点等。“香格里拉”一词出自《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国外文学作品,作品中所描述的地方原来不叫香格里拉,是后来才变成香格里拉的,而且成为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我没有去过香格里拉,但是这个词给我一种想象,让我感觉那个地方挺好,没去过也觉得挺好,这个词本身就具有这样的魔力。第二组例子中学位论文的标题是《永远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之形象学解读》,这个标题一看就比较普通,但是我们看第二组例子中的期刊论文———《“香格里拉”再生产———一个“希望世界”现世化》,它探讨了从这个词汇的出现到它的演变,是怎样慢慢走出这部文学作品、走出文学领域,再进入现实、进入旅游行业、进入酒店行业、进入大家的头脑中,并成为一个充满魔力的词汇的,这篇论文研究的是这个东西。那么,用比较学术的语言来表达,叫再生产。因为在这个作品中,作者把它叫作再生产,一个“希望世界”现世化,他的标题用词也非常准确。其实,如果我们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你看到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一个自然而美好的地方,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玩儿的词汇。期刊论文是对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的来龙去脉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研究,而学位论文只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一个比喻来评论这个作品,这就是两者的差异。

第三组例子讨论的是“设计”这个概念。我们看学位论文《细节感知彰显价值———平面设计中材质与设计概念的融合》,作者写的是平面设计中材质与设计概念的融合,这还是一篇比较好的学位论文,至少在讨论材质的使用怎么跟概念融合。这个问题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同样都是关于“设计”这个概念的研究,期刊论文的标题是《“设计概念”对我们隐瞒了什么?》。期刊论文其实是在写我们所谓的“设计”的概念和设计师使用的“设计”的概念是有差异的。

第四组例子是研究旗袍的,这可能属于服装里面的一个概念。学位论文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旗袍造型结构演变研究》。如果是一篇硕士论文,千万不要写这样的题目,因为正常情况下你驾驭不了。作为一篇博士论文,如果你功底足够,愿意下大功夫去写,倒是可以试一试,但是一般不建议写这么大的东西。“造型”之后还带一个“结构”,“结构”之后再来一个“演变”,“演变”之后再加一个“研究”,怎么能够轻易驾驭得了?做学术研究的应该都知道,写论文不只是标题,你的论文中要减少主观性的东西,不要评论,学术论文是非常忌讳评论的,你需要的是去论证而不是评论,这是一个常识。论证讲究有论点、有论据,评论是主观的。但是,很多人都会犯这个错误,这个错误尤其不能出现在期刊论文中,因为这会让审稿编辑感到头大,编辑可能根本就不能理解你所讲的内容,他可能连旗袍造型都很难理解,这时候,你又给他加一个结构,他就更难理解了。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除了标题的拟制及论文的写作避免主观性以外,还有一个小技巧———慎用形容词。形容词体现的是你的主观评价,凡是有形容词的地方就是主观评价。比如,在《永远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之形象学解读》中,“永远的”就是一个形容词,这一看就是作者的个人意见,有的人认为这里根本就不好,何谈“永远的”?这一看就是作者的个人意见。所以要慎用形容词,尤其不要让形容词、虚词出现在标题里,这会让读者感到头大。期刊论文《“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考察的是“旗袍”和“褀袍”这两个称谓的历史演变及它们的不同,这篇论文做了一个史料的考证。当然,我们知道做史料的考证是需要有一定功底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这是我们写期刊论文的一个思路。

论文有很多写法,根据研究,期刊论文的写法大概包括十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里面又有十多种写法。比如,有人认为综述研究很难发表。上海一个学校的一位博士给我看了他的论文选题,让我判断一下这篇论文好不好发表,我说不好发表,他说综述研究确实不好发,我就回他说:不是综述研究不好发,而是你写的这个综述研究不好发。事实上,任何一种论文的类型都有好发表的,你不能认为综述研究不好发表,然后就不去选综述研究。事实上,综述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很多研究,如果你不去写综述研究,后面的工作就没法开展。很多人认为综述研究不好发表,所以就不写综述研究,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还有一种理解,尤其是一些本科生或者是一些了解不多的高校研究生,他们认为综述研究很好写,认为写一篇综述研究要比写一篇正儿八经的论文容易得多,这个观点也是有问题的。它体现在,当我们跟期刊编辑交流时,很多期刊编辑都说他们缺少综述研究的论文,这种稿子在期刊中是非常缺少的。但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又会有这样的印象,认为综述研究不好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你理解的综述研究与编辑理解的综述研究根本就是不一样的,编辑所需要的综述研究的类型不是你所写的类型。同样的期刊论文,史料考证类的论文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有的人认为史料考证类的论文很好发表,也有的人认为不好发表。其实,不管是综述研究,还是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历史研究,等等,都只是论文的一种类型,它无所谓好不好发表,关键是怎么去写,没有哪种类型特别好发表或者哪种类型特别不好发表。

第五组例子的研究对象是“音律”。在《“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这篇学位论文中,“中立音”音律现象是一个研究对象,我们一看论文标题就知道作者要研究的是什么,但他具体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我们并不知道。事实上,他也没有研究这个问题,他研究的只是这个现象。

而期刊论文《对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异同的分析》是对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的异同所做的比较研究,这篇论文是2015年1月的一篇特别好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这种论文很难被认同为一篇好论文,原因在于这篇论文过于专业,我一开始看这篇论文时,读了很久,但是根据我们的筛选标准,这篇论文各方面的指标表现都非常突出,所以也能够进入我们的优秀论文目录。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因为过于专业的论文发表难度比较大。在写期刊论文时,尤其是在做选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一定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这种论文发表难度比较大,并不是因为它的专业性,而是因为过于专业所以导致很难创新。如果你想要在一个非常专业、非常狭窄的方向上有所创新,那么,你在这个问题上的造诣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否则很难有创新,因为你的切入点太小了。

第六组例子是关于乐谱的。学位论文《从乐谱解读到音响诠释———以拉威尔钢琴作品<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为例》类似于我们前面举的几个例子,它是对《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这个作品的一个评论。那么,相对应的期刊论文《理性分析与感性效果之间的差异》写的是现在很多音乐研究其实还属于乐谱分析,但当乐谱分析成为音乐领域主流的研究路径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乐谱分析不等于我们听音乐时的主观感受,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有时是相悖的。比如,有的音乐听着很好听,但是大家对它的评论普遍不好。有的音乐大家的评论非常高,但听着不好听。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那么,这位作者就注意到了理性分析与感性效果之间的差异,同样是研究乐谱,这位作者对我们怎样去研究乐谱,怎样去使用这个方法有所反思,进而提出问题。

第七组例子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传承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以陕北民间艺术为例》这篇论文写成学位论文问题不大,但是这篇论文还不能够成为一篇期刊论文。在给期刊论文做选题时,大家一定要避免一些词语,比如“模式”,大家在写论文时,千万不要再用“模式”这个词了。我跟山东大学一位老师进行了一次讨论,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尤其是很多辅导员、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喜欢写“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论文,我想说写论文,千万不要再写“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了,现在很多编辑看到这个词就头疼,因为这个词是有问题的。比如,跟着我写论文的一位学生,他是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我不让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他就说:“周老师,我就是学这个的,你不让我写思想政治教育,那我写什么?”我跟他说:“那你就写思想政治教育吧。但这样去写后,它到底是政治还是教育?”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政治?实际上,如果你去分析这个词汇,它明显是一个教育,因为前面的思想政治是定语,但在我们的印象中,政治的成分是要大于教育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去研究,可以去探讨,这是不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成为一门老大难课程的原因?这可能都是相关的。我本人不是专门做这个研究的,所以也不能说大话,但这是一个可以思考的切入点,它会牵扯出很多问题。“模式”这个词也有点类似,尽量不要再用“模式”这个词了。

有一些词,我看到就感到比较头疼,比如“以什么为例”,如果要写期刊论文,千万不要写以什么为例,因为你根本讲不清楚为什么以“它”为例。有同学“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写论文,为什么要“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呢?他说因为自己在齐鲁工业大学上学。可是,你总不能在论文中写,因为我在齐鲁工业大学上学,所以我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当然,你以自己的学校为例肯定是有一些现实的原因。如果是定量研究,获取数据会比较方便;如果是定性研究,各种资料的获取、做访谈等都会比较方便。但是,你始终推导不过去为什么要以这个学校为例。我经常问很多人:为什么你以这个为例而不以另外一个为例?你选择的这个为例比选择另外一个为例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上更具有代表性吗?如果你没有做过比较,为什么要以这个为例?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所以在写论文时,尽量不要写“以什么为例”了,一定要谨慎。

而《师徒名分缺失状态下的利川“肉连响”舞蹈的传承方式变迁》这篇论文就避免了“以什么为例”的情况。这篇论文的标题读起来都有点别扭,但是,作者宁愿它的标题读起来别扭也不写以什么为例。我讲这个的意思是,他完全可以把这个标题写成,比如,我国某舞蹈的传承方式变迁研究,再加上很多人惯用的从师徒名分缺失的视角,很多人就惯用这种方式,事实上,这都是一个很忌讳的事情。对于这篇论文,作者宁愿写成一个读起来比较拗口的标题,也不写以什么为例,什么传承方式研究,通过什么视角,等等,说明这个作者对论文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他知道期刊编辑喜欢什么样的标题,不喜欢什么样的标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以某个视角来研究看起来是很高、大、上的,但是,期刊论文追求的并不是高、大、上,它所追求的正好与之相反。

我们一共列举了七组论文选题的例子,大家可以自行下载这些论文,看一看这些论文中,我们为什么说它好,为什么用它举例,它到底好在哪里,仔细地体会一下。

我们讨论的是选题。事实上,一篇选题好的论文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好的。通过前面七组论文的对比讨论,可以得出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的选题差异到底在哪里。这种差异对比出来以后,我们大概也就能明白,从期刊论文的写作角度来看,选题做成什么样子更容易获得编辑的青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