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牛肉小饭,游西夏国寺
河西四郡之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设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得名于“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意思就是张开国家的臂膀,也就是扩大汉朝的疆土,以此顺利通达西域。张掖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便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唐朝时张掖称甘州,也就是“甘肃省”中“甘”字的由来。
既然被称为“金张掖”,既然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张掖应该是一座土地肥沃,气候相对温润的城市。张掖不仅是河西走廊上的一片绿洲,更是一颗旅游明珠,张掖最出名的景点当数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除了临泽县的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外,还有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冰沟丹霞、马蹄寺石窟、金塔寺、文殊山石窟、康乐草原,山丹县的军马场、焉支山、山丹大佛寺、汉明长城遗址,甘州区的平山湖大峡谷、黑河国家森林公园、甘泉公园,民乐县的扁都口,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等,另外还有代表着张掖悠久历史的黑水国遗址、骆驼城遗址、许三湾城址等等。哪怕是只是在城区转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令人目不暇接,张掖大佛寺、木塔寺、镇远楼、西来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等都在市区里面。
如果说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兰州拉面开始的,那么张掖人的早晨就是从一碗牛肉小饭开始的,吃上一碗极具张掖特色的牛肉小饭,开始一程走进湿地,探访古迹之旅,哪怕只是一个早晨,张掖也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可以早点起床,不妨先前往离市中心六公里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感受一下“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的感觉。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个开放性的景区,全天开放,据说也是离城市最近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而且这一处公园,居然有两块国字号的头衔,既是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又是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河是是张掖市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21公里河,是张掖的母亲河,张掖湿地至关重要地影响着张掖的环境气候,明朝诗人郭绅有诗云:“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
清晨,就我一个人,走在芦苇荡中的木栈道上,听着鸟儿在芦苇中窃窃私语,闻着芦苇的清香,大口呼吸着“塞上江南”的新鲜空气,西北的早晨与岭南的完全不同,这种感觉深深地印入脑海。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特别适合晨游的地方,走走木栈道,看看芦苇荡,一天都有精神,如果上班时间过来,据说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游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可以开始市内的访古之旅,但还是先吃个早餐再说吧,一碗牛肉小饭,大概是最有张掖特色的早餐吧,室内的座位已经满座,门外一张小凳照样吃得津津有味。
大汤盆装的就是小饭,旁边盆子里是牛肉,牛肉小饭是张掖最有名的特色早餐,入口牛肉嫩滑爽口,面丁疙瘩爽滑。
其实牛肉小饭和米饭没有一毛钱关系,是用刀将面片切成跟饭粒差不多的小方块,放到锅里煮熟捞出来配上牛肉,扎扎实实的一大碗,还有这么多牛肉,足够一个大男人吃饱,价格不到10元,物美价廉,也许只有在张掖才能吃到。
热乎乎的牛肉小饭下肚,开始张掖的古迹之旅,大佛寺是市内不可错过的第一名胜。
公元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国,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被称为“西夏国寺”。
张掖大佛寺作为4A景点门票昂贵,大佛寺58元,隔壁的山西会馆30元,网上预订大佛寺门票38元,大佛寺加山西会馆联票68元,所以建议提前上网预定。
进入大佛寺,具备典型的汉传佛教寺庙风格,中轴线上有牌坊,左右有钟鼓楼。
大佛寺的亮点在大佛殿,殿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
早晨八点钟左右,一场法事正在进行,大佛殿内信众云集,庄严隆重。
佛光普照,佛音缭绕,千年来,大佛殿传承着佛教的光芒。
大佛殿外的砖雕显得历史悠久,色彩已经被时光磨去,但曾经的鲜艳仍然依稀可见。
殿内正中便是那尊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
卧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优婆夷、优婆塞及十八罗汉等塑像,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
这尊建于西夏年间的大佛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今日主持法事的高僧端坐在大佛之前弘扬佛法。
大佛殿的墙壁上有不少壁画,看年代应该是近代以来重绘过。
还有不少泥塑菩萨,下有提示牌“礼佛得福报,无须奉钱物”。
大殿正后方是端坐的唐僧形象,不过身下的白龙马换成了一头蓝色的狮子。
早晨去大佛殿背面顺光,木构的殿堂本身也是一件艺术精品,大佛殿面阔48.3米,进深24.5米,高20.2米,二层,重檐歇山顶。
精致的斗拱,精美的雕花,这座大殿始建于于西夏永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098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了。
位于中轴线之上的大佛殿后面便是藏经阁,般若藏海四个字的意义不太清楚,“般若”是梵语音译,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意译大概是说一种无分别的智慧。
藏经阁内是佛教经籍陈列,据说藏经阁原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
张掖金经包括五大部金经,其中明英宗正统年间用金泥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当时镇守张掖的太监王贵依据《永乐北藏》中的经书出资请书家抄写,采用了名贵的绀青纸和金泥,整部经书华美异常,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
1941年,军阀马步芳部队进驻大佛寺,为防不测,国民党张掖县书记张声威与本寺妙显和尚商定,修建一座密室,将《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金经藏在里面。 为了严格保密,密室的门就开在主持所住的小屋内。1972年,张掖县文化馆组织人修葺大佛寺时,人们打开最后一位主持姚尼姑住过的小屋后,发现小屋内有暗门,通过暗门,藏经的密室就出现在人们面前。据说那是一个夹墙形成的密室,十几只一人多高的木柜一字排开。这个传奇般的护宝故事,不仅将一部佛经完整地留给了大佛寺,而且也让大佛寺充满了传奇色彩。
藏经阁旁有座姚氏尼姑简介,据说姚氏尼姑受命守护佛经,自甘孤苦。这位尼姑出生于1901年,也就是1972年发现佛经时的主持尼姑,1975年死后葬于马蹄寺。
姚氏尼姑坐像旁边也是张掖大佛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土塔,这座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明代所建,喇嘛教风格,砖土木结构,外表抹白灰,是甘州五行塔之一。
张掖作为一座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保存至今的古塔还不少,这座由于位于市中心最著名的大佛寺内,也许是张掖最知名的古塔之一,总高33.37米。
塔的底部依然是佛教主题,各种小佛龛应该是给信众供奉的。
墙上的壁画虽然是现代绘制,但非常精美,尤其是这幅十八观音图,姿态万千,风情万种。
看完大佛寺,隔壁就是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会馆,不过另收30元门票,也可以买两者联票,说实话,虽然大佛寺和山西会馆的建筑都挺精美,历史也比较悠久,但门票普遍偏贵。
张掖山西会馆,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清朝民国时期,晋商实力雄厚,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范围,便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而“乃大丈夫”四个字是统治山西38年之久的阎锡山笔迹。
关羽是山西运城人,不仅是全国人民的忠义榜样,更是山西人民的偶像,被神化的历史人物,所以对联是“汉朝忠义无双士,自古英雄第一人”。
山西会馆的建筑是典型的中式建筑,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
山西会馆范围不大,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戏台、看台、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长约100米,宽约50米。
张掖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由于时间原因,我只去了大佛寺附近两处,西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甘州府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明朝重建,名为慈云精舍,康熙年间重修,名为西来寺,据说寺中原来还有些唐代物件。
张掖钟鼓楼又称镇远楼或靖远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
张掖是座典型的西北城市,有丰富的面食小吃,牛肉小饭、搓鱼子、炒炮、揪面片、鱼儿粉、拉条子、臊面、酿皮……可以从早吃到晚,在市区的甘州特色风味美食广场,各种当地小吃比较集中。
张掖是甘肃省四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之一,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遗存了非常丰富的古迹,作为河西走廊南部的城市,张掖也称得上“塞上江南”,人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说的就是张掖的自然环境优美,如果说酒泉和敦煌是荒漠戈壁多,绿洲农田少,张掖和武威则是绿洲农田多,荒漠戈壁少。不过,近些年最令张掖出名的倒不是大佛寺,而是张掖的七彩丹霞,据说新开发的平山湖大峡谷也同样令人惊艳。无论自然风光,还是历史古迹,张掖的旅程都不会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