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祠堂群,隐于湘南的瑰丽古建
湖南汝城,一座很多人闻所未闻的小县城,人口不足40万,匿于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界处的群山峻岭中,南倚广东,东临江西,县域河流分别汇入湘江、赣江和珠江水系,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可就是这么一座低调隐匿的湘南小县城,却有着280多个姓氏,保留着始自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07座,其中原址原状保存较好的尚有304座,这些祠堂古韵犹存、风格各异、星罗棋布、引人入胜,并有范氏家庙、李氏宗祠等10座宗祠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何这么一座偏邑山县会有如此多精美的古祠堂呢?这还得从汝城的历史说起,汝城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县城,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县,公元1050年至1054年,周敦颐由“郴县令”调任“桂阳(今汝城)令”,他在汝城任县令4年期间,在此悟创理学学说,并写下了《爱莲说》和《拙赋》等千古名篇。影响中国至深的理学,也给汝城烙下了深厚的历史印记,“崇理尚德”使得汝城成为理学名城,也让一座座汝城古祠堂熠熠生辉、流芳百世。
汝城的古祠堂很多,随便走进汝城的一座村庄,都有一座或者几座祠堂,在汝城,当地人最隆重的事情就是建、修祠堂,同一个村庄,一个姓氏有一座祠堂;同一个姓氏,一个派系有一座祠堂。所以在汝城现有的309个行政村中,有707座古祠堂,其中宋、元、明三代尚存19座,是名副其实的“古祠堂之乡”。汝城古祠堂分为总祠、家庙、宗祠、公祠、家祠几个等级。总祠是包括附近县市较大区域的同一姓氏共建的祠堂;家庙是为纪念某姓家族始迁本县始祖所建的全族祠堂;宗祠是某姓家族各分支房派的祠堂,多为某村祖先;公祠是宗祠之下的分祠;家祠是各小房祖祠,即私厅。
汝城的古祠堂讲究“天人合一”,体现了师法自然、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善用巨大的如意斗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木雕精美细腻,石雕工艺精湛,彩绘出类拔萃,处处凸显出古人修建之精心细致,在如今这个浮躁的年代,皆是不可多得之物。
如此多的古祠堂,除非你是汝城当地的古建爱好者,否则确实很难一一走到看到,所以去汝城看古祠堂必须要有重点目标。
2013年,“汝城古祠堂群”和“绣衣坊(含范氏家庙和中丞公祠)”分别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汝城古祠堂群”包括城关镇新井村的“朱氏总祠”、城郊乡津江村的“朱氏祠堂”、土桥镇土桥村广安所的“李氏宗祠”和“八角楼”、土桥镇金山村的“卢氏家庙”和“叶氏家庙”、外沙乡外沙村的“太保第”、永丰乡先锋村的“周氏宗祠”和“周氏家庙”等8座古祠堂和1座牌坊建筑,再加上城郊乡益道村的“范氏家庙”和“中丞公祠”,共有10座古祠堂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就是汝城古祠堂的精华所在。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土桥镇土桥村广安所的“李氏宗祠”和“八角楼”,这两座建筑比邻而建。
当我第一眼看到八角楼时,那种感觉是眼前一亮的,一条普通的乡村公路穿过一排排毫无特色的水泥建筑,转入一座平凡的湘南村落,突然之间,一座飞檐翘角的青石基木质牌坊跃入眼中,没有丝毫的矫揉做作。
也许一如500多年前一样,这座古老的建筑仍然是村中的一部分,孩童们在此嬉戏,老人们在此闲聊,散养的鸡鸭在牌坊前啄食,这不是景点,这是活着的古建筑,这是我最喜欢的原真状态。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为褒奖李兴平寇有功,赦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令李兴“永镇兹土,子孙袭之”,于是李兴一族便在此扎根落户,繁衍生息。
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建李氏宗祠,到了明成化年间,李兴五世孙中进士,朝廷旌表广安所李氏“以武力开基而以文德继之”,赠“文武世家”匾额,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建文武世家牌坊,由于这座牌坊使用了古老的扦拱营造技术,上层的飞檐四翘角和下层的四翘角互相呼应,蔚然壮观,所以也被称为“八角楼”。
八角楼后有数排古旧民居,大多数已经人去楼空。
李氏宗祠就位于民居旁边,建筑大方,装饰美观,大门上方悬“钦赐铁劵”匾,祠堂内墙壁上嵌有明清石碑十七通,还有一通明代“圣旨碑”。
李氏先祖500多年的荣光依然照耀着后人,宗祠的意义不正是如此?维系一族血脉的同时,也以荣耀来激励后人,以耻辱来警醒族人。
离开广安所,前往位于汝城县城中的范氏家庙,以范氏家庙为中心,绣衣坊和中丞公祠分别位于两旁。
范氏家庙是汝城祠堂的代表之作,高大的门楼,凌空的飞檐,密集的如意拱,精美的雕刻,虽然不过是一座乡野间的家庙,但确实给人一种“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古建美感。
繁复的雕饰,高超的工艺,汝城的祠堂给人一种古建震撼之美。
范氏家庙门前双狮拱卫,祠堂悬挂着“翰林第”、“荣禄大夫”等匾额,彰显范氏一门出了范渊、范辂、范永銮三位进士。
左右半扇门,以黑漆为底,分别绘制一尊文、武门神的漆画,门神的轮廓用棉花、石灰拌桐油捻成的细长绳状物粘合成立体的线条,配合粘有各色玻璃及发光金属片,立体感强,威风凛凛。
范氏家庙旁,立着一座青石牌坊绣衣坊,是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朝廷为表彰为官刚正、不畏权贵的监察御史——范氏族人范辂而建。
绣衣坊是全国建筑最早专门表彰监察百官的牌坊,也是湖南现存最古老的石牌坊,堪称“湖南第一坊”。
在范氏家庙的另一侧,还有一座中丞公祠,门前矗立着范辂石像。我们去时,绣衣坊周边正在拆旧,但这组古建筑依然是融入当地居民生活的,人们从牌坊下穿行而过,残缺的范辂石像就立在路边。可以想象,孩童们就是在牌坊下祠堂前玩耍成长的,有一天,他们会知道那尊残缺的石人是他们一位名留青史的祖先,那座高大的祠堂代表着中国古祠建筑的至高水平,自豪感想必也会油然而生。
离范氏宗祠不远处的黄氏宗庙,藏在小巷之中。
黄氏宗庙也曾是汝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门神一如既往地具有汝城特色,生动而立体。
建于民国年间的朱氏宗祠则是汝城祠堂群中的另类奇葩,中西合璧的乡土建筑。
中式的攒尖,加上哥特式的飞劵四方形石立柱,顶上还有一颗红五角星和风向标。
其实除了祠堂,汝城这座小小的县城也是十分值得一逛的,高大的文塔下面是两座相邻的古老石桥。
这里俨然是老城区的中心位置,也是老年人集聚的地方,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同样位于县城的濂溪书院也是必去的地方。
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主政汝城,并在此悟创理学学说,后人为纪念他,立濂溪祠以祀。
时至今日,汝城仍以周敦颐为荣,高速出口处可见高大的周敦颐雕像,并以理学名城为傲。
未曾料到偏居湘南山野腹地的汝城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如此丰富的遗存,汝城还有太多值得细看的古祠堂,你随便走入一座村庄,也许都能遇见一座精美的宗祠,都能找到一段温暖的故事。每一座祠堂,都留存着一支宗族的人文记忆,这是汝城人民用砖瓦、木头和石料书写的宗族年轮;每一座祠堂,都收藏着一个个家庭的冷暖人生,有他们的欢喜,也有他们的悲伤,有他们行走天下的动力,也有他们落叶归根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