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 一枝塔影认通州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和我的领导、战友一起游览了通州的燃灯佛舍利塔。
世界保留至今的古塔有数千座,中国古塔也有数百座,而矗立在京杭大运河北端通州的燃灯佛舍利塔,在中外古塔中绝无仅有。燃灯佛舍利塔,是中国运河四大名塔之一,分别与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合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为运河岸边标志性建筑,而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是最古老的。“三庙一塔”只有在通州这处南北大运河最北端的起点处才存在,它不仅集佛塔“镇河”、道观“抗旱”、文庙“兴盛”为一体,而且也体现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燃灯塔共八角十三层,高约49米,塔基须弥座呈莲花形,塔内原有一尊燃灯佛石像。塔身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须弥座,双束腰,各面均嵌砖雕,塔身各角雕有佛像104尊,每椽悬风铎(铜铃)一枚,共2248枚,每枚外壁刻有善男信女的姓名。在十三层正南一面斗拱间有一块砖制诗碑由修塔僧撰刻七律一首。塔顶自生榆树一株,树干直径17厘米,高3.7米,树龄200余年,塔顶长树实为罕见。现该树已移植到塔下葫芦湖畔。燃灯佛舍利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称古塔凌云。随着历史发展变迁,佛家、儒家、道家逐渐在这里互为紧邻而又彼此独立,形成了大运河沿线罕见又独具特色的一处文化建筑群——它们是中华文化包容与融合的体现,也是今天“和而不同”精神的有力见证。
相传燃灯佛舍利塔是为了珍藏燃灯佛的舍利而建的,塔内供奉着燃灯佛祖的遗骨,并珍藏有佛祖舍利子。据载,塔始建于北周,后历代多有维修。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略有收分,是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又因塔距潞河数百米,影垂映河中,乾隆曾谓之“郡城塔景落波尖”。塔身正南的券洞内供奉燃灯佛,故名燃灯塔。燃灯佛为过去佛,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有此名。凝望着燃灯佛,聆听飞檐空悬的风铃声,默念着南无燃灯古佛的偈语,我仿佛也参悟到了几分静心明性、洞悉世事的禅机。
燃灯塔全高56米,为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通州八景之一“古塔凌云”即指此处。
据《通州志》记载,在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时,这座塔曾因强烈地震倒塌,有不少人看见在乱砖堆里散落着数百颗舍利子,如小米大小,颜色淡黄微红,晶莹似宝珠,拣起来存放在佑胜教寺里,在重新建筑时又放入了塔的天宫里面。一千四百余年来,燃灯塔高高耸立在白河今北运河)西畔,是用来镇压白龙,以防泛滥,保护两岸百姓免遭水灾而修建,是一座镇河塔。“支柱幽燕天半壁”,“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两位著名诗人描绘燃灯塔的诗句,前句描写巍然屹立、雄伟壮观的景象,后句记述古塔景致最美,可作古城通州象征的神韵,因此使此塔享誉中华。站在这历史久远而又气宇不凡的古塔下,无数文人雅士举目远眺,看大运河静水深流,万船骈集,舳舻敝水,两岸商贾喧嚣,市肆繁华。朝鲜使臣申政即入京朝贡,抵通州,见景物阜庶,闾阎喧阗,由衷赞叹“通州自古盛繁华,扑地闾阎十万家,日出市门堆锦绣,满城光艳绚朝霞。”清代乾隆皇帝来到通州,见燃灯塔映照大运河,留下了“郡城塔影落波尖,生齿休和日日添”的诗篇。
中国和世界上现存的古塔两三千座,各领风骚,而燃灯塔独具特色的地方共有6处,可以骄傲地说是世界之最:塔身悬铃之多,而且刻有捐献者姓名;寂玉诗碑位置相对之高;塔榆所生位置相对之高;塔心柱之粗之长;猪八戒形象出现之早;六塔影垂映300米外大运河中之奇观。由于上述原因,1959年7月,通州区人民委员会公布燃灯塔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8月,晋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每天来此参观“古塔凌云”景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长河无声,古塔无言。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座燃灯塔,在漫漫长夜里照亮前行的路,自己点亮也为别人点亮,为自己守候也守候着别人。燃灯塔是京杭大运河四大名塔之一,古时南来的漕船以及商民船员看见它,就知道漫漫航程即将结束。正如清代王维珍诗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作者简介:宋蔷,本名:阿伊晓仙吉,2001年出生于新疆库尔勒,热爱文学创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