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的“慌”
放假的第三天,我开始思考,返校之后,和小朋友们要一起学什么。
这学期实践单元整体教学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教材不够用了。
一边教学,我们一边对单元进行了重组。
三月,感受了童年的乐趣,古典名著的美妙,读了《城南旧事》《呼兰河传》(整本书),四大名著的很多篇章。这些学习活动,激发了小朋友读整本书的热情,部分小家伙还开始了古典名著的阅读。
四月,着重感受了人物形象,练习写好人物。借助资料和二单元学过的评价人物的方法,了解了毛泽东、刘伯承,学习了小说中创造的人物形象,读了《俗世奇人》《骆驼祥子》(整本书),并坚持每天写读后感。
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我们一直在研究的五下七单元动静结合的描写,也进行了整体试教,练习了动静结合的片段描写。
现在,教材上的文章只有《跳水》和《手指》还没有学习。但是六单元提出的“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八单元提出的“感受风趣的语言”,事实上,还只是浮于表面。通过一两篇文章的学习,是没有办法达成深度思考,体会和感受的。
三周前,我开始重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我觉得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大概可以起一个六单元和八单元相链接的作用。一方面是小说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欧﹒亨利的幽默。再加上,他刻画的人物都不太复杂,符合现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人物的认识。
当时我想的是,就小说来讲小说,了解欧﹒亨利,体会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感受出乎意料的结局等等就行了。
但是,假期里不是闲嘛,我又开始重新思考。这两个单元的整合学习,是不是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比如,“一本书怎样才能成为经典?”
如果要这样学习的话,那么问题就来了。
怎么读欧﹒亨利?
他的个人经历?他成长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他如何能成为短篇小说创始人?……
怎么读欧﹒亨利的作品?
整本书导读课?群文交流?用什么方式来呈现阅读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更重视独特感受,还是互相交流?需不需要用演讲的方式来进行展示?……
要不要读其他经典名篇?
要不要将欧﹒亨利与契科夫、莫泊桑进行对比?
……
还有——
时间怎么保障?
学生究竟要知道什么?探究什么?学会什么?
好吧,我觉得我还需要十天的假期。
好书推荐:《怎样做小学教师》
推荐理由:陈鹤琴先生是很懂教育的,他的思想放到现在大多都不过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教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习究竟是了什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社会更美,祖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