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40年,我们的教育
编者按:按别人嘱,写了一篇应景的文章。但也花费了我近两个小时,很多东西都出自于个人见解,没有照抄照搬。于是,把文章贴在这里,留作存念。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民,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具大的变化。就教育发展来看,这40年,也具有立程碑式的意义。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更好地开拓创新。站在登封教育这个视角来透视我国教育的发展,我认为,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要上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的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对教育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高考制度的恢复,人民对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我要上学”成了孩子对教育的最大诉求。
随着高考制度恢复,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日益迫切,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上,成了教育的主要矛盾。上世纪八十年代,基层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善办学条件。那个时间段里,几乎村村都建有小学,有些大的村里还办有初中。办学条件不好,屋子破漏,课桌椅都难以保障,国家财力又不足,怎么办?那时候的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县管高中,乡管初中,村管小学的三级管理体制。就靠老百姓对教育的热情。于是,全国上下都兴起了积资建校的热潮,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倾尽全力办教育,很多农村学校的校舍在千家万户的支持下,土房子、窑洞、土操场、简陋的课桌、简单的书本……虽然简单,但学校渐渐具备了简易的办学条件。据记载,1985年,全县在校生总数达103874人,各级中小学校546所,大部分学生都走进了学校,满足了他们上学的需求。
那个时候,学校里主要师资力量是民办教师。他们工资低,学历不高,但是,对教育都有着朴素的信仰和追求。那时,提出的教育口号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关心和照顾,成了那个时期里学生最温暖的记忆。那时候,教育的美好憧憬是邓小平在景山学校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那个时期,学校几乎没有太多的电子设备,最先进的恐怕就是供学生听力使用的录音机了。学校没有电铃,学校里还有个工种,叫“敲钟”,学校的预备、上课、下课都要敲出不同的节奏。那时期学校的校园文化,含金量最大的就是黑板报了,对于粉笔字很讲究。教育局对于教师有着“三笔一画”的专门培训。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1LzEyMTUvMjIxODg4Njc1XzFfMjAyMTA1MTIwMzQwMzIxNjE=.jpg)
第二阶段:上好学校
我们还能清晰地记得希望工程里的宣传画,“我要上学”的大眼睛姑娘,那个纯真的眼神透射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跨越过上学这个阶段之后,人们对教育的进一步诉求就是上好学校。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民办教师部分转正为公办教师,代课教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教师的地位有了提高,教师待遇得到了改善,就登封而言,进入新世纪,城乡教师差别逐渐消失,教师工资逐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那个时期,在登封教育史上,学校建设最主要的事件有:建立了全国一流的普通高中,八角楼式的登封一中;全国职业教育学校登封中专,还新建了登封三中、登封市实验高中、登封市崇高路小学、登封市直二初中,这些学校的校舍选址、建设、规划到今天看来,仍有许多可以点赞的地方。
在新世纪初,又提出了加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要求。很多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有些教学点进行了撤并,优化了办学条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得到了加强。除了外部设施,学校的配套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普九”的验收,学校的实验室、运动场、微机室逐步进行了配套建设。省、市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步加强。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教育的发展理念也需要进行改变。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发展从重知识,提高到重能力。什么是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全”,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对于中小学校,在规范的基础上,对于办学特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中小学校,提出了开全开足国家课程,不能只把数学、语文、英语作为主要学科。
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民办高等院校得到了大力发展,高等院校进行了不断扩招,学生上大学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这时,我们对高考的考评指标也细化为学校上一本人数、二本人数,特别是对“985”“211”院校学生数更加关切。同时,我市的学前教育也渐渐得到重视,世纪之交,民办学前教育开始了发展,教育的品类得到了丰富,民办教育成了教育的有益补弃。
第三阶段:寻找适合的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对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教育发展也进入了第三阶段,就是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通俗地讲,教育不是要提供给学生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而是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不是我讲什么,你听什么,而是你听什么,我就讲什么给你听。
进入这个阶段,城乡教育差别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望日益急切。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成了政府办教育的重点,农村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标准化学校建设、义务学校均衡县创建、对县级政府教育投入督导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十年来,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就我市的学校教学来看,基本告别了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场景,多媒体、班班通等教学设备开始运用到每个教室。
教育发展理念经过十年的新课程改革,教育发展从知识、能力,又提出了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2015年,北师大又发布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真正从“育分”到了“育人”,从单纯的学科教学过度到学科融合,学生的发展更加关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的教育发展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人们对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高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北京十一学校开设了200多门选修课程,学生从固定的教室上课过度到走班制,每个学生一个课表。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优质民办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满足了人们差异化的教育需求。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教师地位得到了社会关注,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初步形成。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决定了我们的明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关注越来越高。如今的教育发展,已不单单地在关注教育硬件,即学校办学条件、配套设施,而更加关注教师素养,更加关注办学理念,教育发展的软实力成了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目前,登封一本上线人数达1200人,本科上学2000多人,大部分学生都有学上,都能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但是,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是我们今后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