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习作教学要重视“习得”过程|山栀子

习作教学要重视“习得”过程

——观《按顺序写景》后
山栀子
4月30日,我们在黄冈市武穴市实验小学观摩了陈柳婷老师的一节四年级习作课《按顺序写景》。
观课结束才发现,这所学校每节课时长竟只有35分钟。然而,就在这短短的35分钟里,“按顺序写景”的教学任务比较圆满的达成。
这一节,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场写作的具体过程,也就是孩子“习得”作文的过程。
从教学原理分析,这节课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以读为基,读写结合,落实了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二是以生为本,层层剥笋,指向了明确集中的语文素养。
从教学过程分析,这节课表现出四大特点。
跟课文学写作。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出依标扣本,用好教材的“简约”之风。按照回顾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的教材结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归纳两篇课文共同的“习得点”:有顺序。
以学习为中心。引得多,讲得少,分享得多,概括的少。整个学习过程,始终把关注点放在例文、任务和学生身上。我们看得见思考的过程、分享的过程和练笔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发挥着“穿针引线”的导学功能。
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有顺序”的特点,让学生在寻找关键词中去发现“有过渡”的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去发现“有重点”的特点。孩子们在阅读中自己去发现写作的“秘密”。
用任务来驱动。教学中,老师主要用N个“任务单”来推进教学,归纳例文的写作特点;交流最喜欢的语句;画出参观线路;练习写过渡句;有重点地描述对象等。学生有了任务,学习就变得有组织、有过程、有目标。纵观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简约却不简单的设计:从阅读到写作;从认知到探求;从整体到局部(细节),层层剥笋,水到渠成。教学的课题是“按顺序写作”,但教学的目标任务却不止于“顺序”,在“有顺序”地作文时,还要注意“有重点”。
当然,这节课还可以在“有顺序”上更多着墨,比如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景物等具体、不同的类别上如何做到有顺序。学生的认知会更深刻、全面,写起来也更“好用”。
反思这节课,给予我们重要启示。
回归教材。部编本的新教材,对习作教学有系统的编排,表现在螺旋式上升;也有用心的设计,表现在细节化训练。因此,教师按照教材的设计任务去落实,无需抛弃教材来做太多的自我创造。舍本逐末,反而会陷入更多的“高耗低效”。
用好课文。读写结合,寓写于读,随文导写,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课文就是写作最好的例子。作文导写,精读一篇,胜过泛读N篇;一课一得,胜过囫囵吞枣。
重视过程。学生作文写得不好,正是因为其写作的过程很单薄。写作一定是有过程的,习作教学就要呈现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维”。行之无文,缘于心中无思。只有写作过程充满思维和想象,学生才会思如泉涌。
(作者单位:松滋市实验小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