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药物的气味在药物学中的重要意义

论药物的气味在药物学中的重要意义

中医的药物研究,所重视的是药物的四气——寒、热、溫、凉;五味——酸、苦、甘、辛、咸。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的原理,就是药物所独有的气与味。离开药物的气味特性,只看药物的化学成份,只看分子式,来谈药物的治病功能,只是离题万里,陷入低级机械唯物论的死胡同。
人法天地而生。人的生理病理,都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天地有四时五行,气候有春夏秋冬,温度有寒热温凉四气。药物各禀一气之偏,所以药物各有其寒热温凉的属性,也叫做药物的偏性。此偏性出于自然,出于天生,非人力所为。人的病理病因,也有寒热温凉的偏性,所以用药物的偏性,以纠正病理病因的偏性。所以中医治病,其治疗大法,就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者凉之,凉者温之”的治疗原则。使体内不寒不热,不温不凉,达到正常生理的最佳境界。
西医不知道疾病的病因有寒热虚实之分,没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辨证思维,所以西药的药性也是没有寒热属性的分别的。所以治起病来,用药之时,就陷入了完全的盲目性。比如小便不利一症,病因有属于热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矢也,宜大承气汤”,这是属于肠胃实热引起的小便不利,要用大寒的硝黄泻其实热,小便才能暢通;还有内寒引起的小便不利——“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主之”,这是肾经虚寒引起的小便不利。还有肠胃受寒引起的小便不利——“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当治以理中吴萸等温热之药。又有火气内郁的小便不利,如四逆散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以柴胡白芍性凉善通,火热去而尿通。总之中医治病,细究病因,用药丝丝入扣,毫不含糊,故能应手取效。哪里象西医那样,不分寒热虚实,只以“前列腺炎”四字敷衍了事?宜其久治无效,最后全部治成尿毒症。
天有五运,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药有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应五脏。黄连味苦入心,性寒善泻心火。吴茱萸味苦属火,性大温,善补火除寒。附子黑色入肾,辛温大热,善温肾阳而除寒。五味各应五脏。药物的气与味,在治病中起了巨大作用。西药只讲究化学分子式,其实跟治病没有关系。看来很科学,一到实战中,就一败涂地。
中药的气与味,都跟化学分子式无关。不去研究化学分子式,只重视对药物的气味及其治病功能的研究,这就是中医药物学的理论特点。那些高喊中医现代化,要用西医方法来研究中药的说法,只是对中医病理病因学的无知,才会提出的狂人呓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