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留下“止痛方”!两味药,化解齿痛齿摇
本文理论依据:《备急千金要方》、《中华药海》
这篇文章来给大家说一张,治牙的小方子吧。
在我身边的朋友里,有不少是干口腔诊所的。
没事儿的时候,我们这些人还会在一起聚聚。
记得有一回,一个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他有一个患者,50多岁了,牙总疼。疼了,他就拔牙。但是拔牙之后,还疼。于是,再拔牙。就这样,该患一连拔了好多颗牙。
到最后,我这个朋友有些看不下去了,说这么干不行,得想别的办法。实在不行,可以用中药。
谁知道,患者一听说服中药,立刻摇头,怕把自己的肝喝坏了。
所以,此君就问我,有没有啥中医外治的办法,可以缓解牙痛。
一听到这个,我猛然想起了什么,问,患者的牙是不是有所动摇?
答案是,确实是齿根动摇。
我一听,懂了。我立刻告诉他一个办法:
准备中药生地黄和独活,各60克,放在一升白酒里头泡。泡一宿,第二天不用喝,而是把药酒含在嘴里,使之充分接触患处。每天数次,每次至少含20分钟左右。几天下来,牙痛就能好。
我这个朋友一听,觉得不错。回去之后,他就用了。
结果怎么样呢?患者尝试以后,第二天下午就觉得牙痛感消失。他大为欣喜,说道:早知如此,当初拔牙干啥?
其实,这个小方子,也是我跟我老师学习的。那时候,我和他在农村一起工作,常常见到老师用此方治牙疼。虽然不见得完全去根儿,但是可以较好地改善症状,有效率很高。
后来,我钻研中医古今验方和验案,了解到,这个办法最初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它是药王孙思邈留下的方子。
孙思邈,唐代的医学家,去世迄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它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原文里这样写道:“治齿根动痛方,生地黄、独活各三两……以酒一升渍一宿,以含之”。
这个方子里,到底有啥学问呢?
其中这个生地,是常用中药材,它性味甘、苦、凉,入肝经、肾经和心经。它可以清热凉血,养阴润燥。牙疼了,往往责之上火。火,尽管有实火或者虚火之别,但总归是有热邪。生地能入血分,凉血热,故而有利于止痛。
其中的独活,也是常用中药材。它性味辛苦温,入肾和膀胱经。除了散寒解表之外,它还可以止痛,是治疗痹症的常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它确实有镇痛作用。它和生地不同。生地,是通过清热凉血的方式,来缓解齿痛。独活呢,能升散,可以把火热之邪散出去。它和生地搭配,一清一散,效果就明显了。
所以说,这两味药配合,借助酒势,药性直达病所,清热、镇痛、通络,效果是可以期待的。
孙思邈在记载这个方子的时候,强调了“齿根动痛”这四个字。这就给此方的适应症,做了概括。一般来说,肾阴虚所致的牙痛,常常伴随“齿根动痛”现象。这样的患者,多为中年、中老年或者老年。
中医讲,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精不足、肾阴亏虚,就容易有虚火。肾精不养齿根,则牙齿松动。虚火上炎,则牙齿疼痛,牙龈红肿。这类人,往往伴随舌红少苔、脉细数、舌苔薄黄、腰膝酸软、耳鸣多梦等现象。有的人牙疼,在劳累或者午后明显。
这样的人,可能更适合用生地和独活来止痛。因为生地和独活都入肾经,而且生地可以滋肾阴,清虚热。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来看,一般的阳明经风火牙疼,也可以用。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外治方法,只能用于一时。你指望它彻底解决问题,那基本不可能。比如说这个肾阴虚所致的齿根动摇和齿痛,就应该从滋补肾阴的角度入手,方用六味地黄丸和骨碎补。阳明经胃火牙痛,就得从清胃火的角度入手,方用清胃散加减。总之,内服方药,似乎更能较为彻底地解决问题。生地配独活泡酒来含漱的办法,只可以救急,较好地改善症状。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这类中医的小办法,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是中医世界里的一颗颗珍珠,等待我们去为它们擦拭灰尘,以重见天日。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