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芳|21世纪资本范畴的哲学思考

“哲学是用范畴来追问一个时代。今天,我们用资本范畴来追问21世纪的人类生存境遇和时代精神。”日前,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1世纪资本范畴的哲学思考”——暨首届全国经济哲学30人圆桌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国内二十余所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们齐聚一堂,探讨资本范畴在21世纪新的演变,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的当代延续。

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悠久,从古希腊哲人的经典论著,到近代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撰写,再到马克思《资本论》的问世,深刻而又智慧地昭示了哲学与经济学内在勾连的历史事实及魅力。

理解资本范畴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在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雄看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通常把资本范畴诠释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预付金”,哲学家黑格尔赋予“资本永恒”的符咒。但随着马克思《资本论》的问世,使人类对资本的认知从幻象走向真理。马克思资本范畴内涵有四个方面:作为预付金的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作为权力象征的资本。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认为,要注重马克思对资本范畴研究的方法论,这包含三个维度:首先,要坚持马克思历史、辩证、矛盾的分析方法与社会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相统一的原则来研究资本。资本既是经济范畴、社会范畴,也是历史范畴;其次,马克思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高度融合,资本是生产要素,更是社会关系;再次,马克思将科学分析和道德批判有机结合来分析资本,把握资本的二重属性,即普遍性与特殊性。

上海财经大学范宝舟教授则认为,要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把握资本范畴,既不能把资本妖魔化,也不能把资本神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依次经历了商业资本、工业资本、金融资本这三个历史阶段。从形态上看,既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也有当今多元化、虚拟化、复杂化的资本形态,每一种资本的运行规律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思潮的出现,激活了国内外学界对资本范畴的重新思考,如法国学者皮凯蒂、美国学者哈维以及意大利学者奈格里。会上,如何评价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也成为学者们的讨论焦点。

说到皮凯蒂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认为,他运用西方经济学实证主义方式、统计学和西方经济学概念,得到了与马克思《资本论》结论相一致的结果——资本主义的缺陷是社会的两极分化。但其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实证主义的数据分析仅囿于发达国家的两极分化,将第三世界的两极分化排除在外,无法得到对资本本质的认识。

针对资本主义财富分配和贫富悬殊问题,皮凯蒂提出全球财富累进税的干预方案,而上海财经大学徐大健教授指出,这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在风险投资回报、脑力劳动投入、创新性劳动、市场贡献等因素参与分配过程中,按劳分配在衡量和测定上的困难使得通过按劳分配达到公平正义成为一个理论抽象。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卜祥记认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资本也应是一个包含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私人资本的整体性存在。安徽财经大学王程副教授认为,在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资本以一种整体主义范式、“人民财富动力论”方式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壮大的历史工具。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邱卫东也指出,“以人民为本”而非“以资本为本”的物质力量,追求经济正义进而实现民富国强,是社会主义资本与资本主义资本的本质区别。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紧随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而不断变换追问方式和追问方向,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是与会学者的一致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提议,国内经济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注重“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建构。张雄认为,从经济哲学研究深入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深层领域,这是国内经济哲学研究学者走向理论自觉的又一高度。经济哲学研究工作者虽然有必要关注经济理论与哲学理论的相互勾连问题域,但是追求在中国大地上行走的当下经济哲学思想与理论的建构更为必要、更加现实。


作者:雷芳(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

责任编辑:陈韶旭

来源:文汇学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