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成语探微(六)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探微(六)
【调虎离山】【往蹇来连】“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蹇,困难。连,艰难。”往蹇来连”,指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三十六计.调虎离山》原典:“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
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 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
这段话的意思是: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他。运用“蹇”卦的原理:往前有危险,就反身离开。
计名探源。“调虎离山”一语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林广泽之中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
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的说法。
调虎离山关键在于“调”字,目的是让虎离山,因此调要灵活,既要让虎离山,又不致弄巧成拙,让虎反咬一口。
【自取灭亡】【天时地利人和】“自取灭亡”,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把自己引上绝路。 “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三十六计.调虎离山》按语: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
按语解析。《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欲擒故纵】擒:捉拿。纵:放走。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纵”是为了更好地“擒”,也只有巧妙地“纵”,才能牢固地“擒”。
《三十六计.欲擒故纵》原典:”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走:跑。血刃,血染刀刃。 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 有孚,光:指九五爻中正诚信,能坚定信心,所以前途光明,但敌人已当穷途末路,诚信和光明根本无从谈起;这儿应该理解为:此时我方要给敌人一线光明,使他们相信自己还有逃命的希望;因为敌人虽然已遭惨败,但困兽犹斗。九五爻又是位居天位的中正刚爻,表明败逃的敌人仍很凶猛强悍。
这段话的意思是: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计名探源。此计最早表达于《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的这句话体现出卓越的辩证思想。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拚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穷寇勿追】【七擒七纵】【不毛之地】“穷寇勿追”,意思是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
《三十六计.欲擒故纵》按语:“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按语解析。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变,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汉阳老年大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班
学员 宗贤静
2021年5月12日
注:此文为宗贤静先生的“作业”,征得同意且受其委托,代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