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和理中丸临床应用

炙甘草汤

  组成: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二两(味甘渴),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伤寒论》)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适应症:①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应用一:早搏

  用炙甘草汤方加减:炙甘草15g,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g,生地20g,桂枝6g,麦冬、麻仁、酸枣仁各10g,丹参5g。加酒各半,日1剂,水煎服,20剂1疗程。治疗室性早搏40例。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确诊。男35例,女5例。各类器质性心脏病10例,心肌炎后遗症5例,原因不明25例。结果:早搏消失者31例,减少者7例,无效2例。

  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气阴两伤加玉竹、玄参;心脾不足加白术、黄芪;心阳不足加熟附片;夜寐不安加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室性早搏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9岁,尤以40岁以上多见;病程最短2年,最长20年。病例选择根据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标准,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其中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3例。结果:用药后早搏消失为显效,共25例,占83.3%;用药后早搏次数较原有减少50%为有效,共3例,占10%;用药后无变化为无效,共1例,占3.3%;用药后早搏较前增加50%为恶化,共1例;总有效率为93.3%。

  有报道应用本方加减:炙甘草50g,党参、桂枝、阿胶各10g,生地、酸枣仁各30g,大枣20枚。文火煎至300ml,每次温服150ml,早晚分服,4周为1疗程。每日听诊2~3次,并配合心电图观察。治疗室性早搏32例。结果:治疗后心脏及心电图检查,均示早搏消失,其他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为显效,共19例;心脏听诊及心电图检查,早搏次数减少50%以上,其他症状及体征减轻为有效,共9例;用药后症状无改变为无效,共4例。总有效率为88.6%。

  应用二: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g,人参6g,生地黄30g,阿胶9g,麦冬12g,麻仁9g,桂枝、生姜各6g,红枣6个。日1剂水煎服。邪盛加黄芩、蒲公英、大青叶;阴虚加龟板、黄精;心神不宁加酸枣仁、珍珠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5~15岁居多(占73.7%),最大64岁,最小4岁。结果:症状、体征、心电图正常为痊愈,共30例;症状、体征、心电图3项中有两项正常为有效,共4例;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为无效,共2例,死亡2例(系Ⅲ°房室传导阻滞);总有效率为89.5%。疗程最长42日,最短6日,平均15天。

  应用三:冠心病、高血压等

  用炙甘草汤方加减:炙甘草9g,党参、生地各12g,麦冬9g,桂枝6g,丹参12g,酸枣仁9g。治疗心律失常49例,年龄34~76岁;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频繁室性早搏19例,房室传导阻滞(Ⅰ°~Ⅲ°)。及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16例。冠心病、高血压病38例,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11例。结果:治愈,经过1~2周治疗,自觉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者29例;好转,经过2~4周治疗,自觉症状好转,复查心电图未恢复正常或有所改善者18例;无效,治疗2周以上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者2例;总有效率为95.9%。

  应用四:心动过缓及窦房结综合征

  用炙甘草汤方加减:按人参、阿胶各1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g,日2次,疗程为3周。治疗心动过缓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3例。结果:显效44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4%。本品由于能提高心脏的兴奋性,不仅对心动过缓及病窦综合征有效,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理中丸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伤寒论》)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适应症:①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②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③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禁忌症: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医案一

  杨某,女,43岁。患类风湿2年余,曾用激素治疗无效。以脊椎关节疼痛为主,伴有周身关节游走串痛,遇阴雨天和劳累后加重。而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而滑。证属阳虚气弱,风湿内侵。治当温阳益气,祛风除湿散寒。处方:红参15g,白术20g,黄芪50g,干姜15g,炙甘草10g,桂枝15g,防风15g,桑寄生25g。水煎服。连服16剂,脊椎和周身关节疼痛减轻。继以上方加麻黄15g,菟丝子20g,杜仲20g,连服42剂后,诸症悉除,复查类风湿因子阴性。

  按:本例用理中汤治脾胃虚寒证,是因本病系正虚体弱,腠理空疏,复感风寒湿之邪而成。方中参芪、术、草皆为补气扶正之品,白术不但能健脾燥湿,又能治一切风疾、主大风顽痹之功;参、芪通调营卫;甘草亦能通九窍、利百脉;干姜温中散寒,通四肢关节,去风毒冷痹。再配制川乌、麻黄、桂枝等温经发表、散寒止痛之品,共奏治痹之效。

  医案二

  戴某,男,61岁。胃痛30余年,时作时止。近几年来病情加剧,胃痛频作,胃脘冰冷,呕吐清水。昨日胃痛大作,寅时突然大吐血,精神委顿,尺肤不温。脉细微而数,舌质暗淡,苔白薄,呕出鲜血盈盆。病属中焦寒冷,阳气衰微,血络凝滞,气不裹血,离经而出。急需温中散寒,益气止血。处方:理中汤加味。方药:红参12g(另煎兑服),炙甘草6g,白术10g,炮姜9g,三七4.5g(研末吞服),大黄炭3g,白及9g。煎服2剂后呕血已止,神气稍振,脉转虚缓。再守前方以党参24g易红参,去大黄炭,加黄芪15g,当归12g,乌贼骨9g,7剂而安。

  按:呕血以邪火炽盛、瘀血内阻、气虚不摄所致者多,而因中阳亏虚,沉寒痼冷所致者较为罕见。该患者呕血即属此种情况,故以理中汤温阳散寒、补气摄血,少佐大黄炭,既有止血散瘀之效,又有通降止呕之功。(朱文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Q)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