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雅士的情与思——刘珏的《烟水微茫图》

自古,中国文人便有雅集的习惯喜欢聚在一起吟诗作对,挥洒翰墨丹青。兰亭修禊”“西园雅集”等都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文人聚会。在雅集中,书家、画家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揣摩学问,往往能创作出不流于俗的经典书画作品。在明代,吴门雅士之间也常常相聚交游、吟诗赋词、挥毫泼墨。现存于苏州博物馆的刘珏《烟水微茫图》(见下图)便是其在吴门文人雅士聚会时创作的作品。

刘珏的《烟水微茫图》作于成化二年(1466)夏至后的一天。当时,刘珏与徐有贞乘船拜访沈周,在相城(今安徽淮北)沈周家中作画、吟诗、题跋。此作纵138.9厘米、横44厘米,是刘珏晚年的成熟之作。画面构图上留“天”、下留“地”,以近景河岸为基,循循而上。隔岸中景有田地自左向右横出,田间小道依稀可见,田边杂芜丛生。对岸汀渚自右向左绵延入水,水流安静舒缓。高耸的主峰位于画幅中央,两侧山峰左右协侍,远山邈邈朦胧。画面主要由河岸、田地、远山三种物象组成,两两相对,彼此遥相呼应。以留白手法表现的江水呈“”形分隔画面,形成较为稳定的三段式构图。整幅作品虚实相宜、构境深邃、笔墨浑成,意境冲淡简远,颇具元人“河两岸”的遗韵。画家用粗厚的干笔皴擦画面,用焦墨擦染近处的土石及远景的沙汀,并在近岸施以浓重的苔点。岸上几株树木颇有元末明初倪瓒风范,显得萧瑟简淡;画幅的明暗用墨又似元代吴镇的浓厚豪放风格,水墨中具有苍翠秀润之气和雄迈之致。刘珏对自己的书画颇为珍惜,故而传世作品较为稀少,像《烟水微茫图》这样文人雅集时留下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刘珏(1410—1472),字廷美,号完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为正统三年(1438)举人,官至山西按察佥事。他工唐律,对偶清丽时有“刘八句”之称。徐有贞曾有诗赞之曰:“刘郎书高画亦高,当代不独称诗豪。”画史评论其“书正”,行出赵孟頫,行草学李邕。绘画上,他学“元四家”,山水多学王蒙、吴镇,各尽其妙。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写道:“刘珏廷美以书画显天顺间。”“天顺”即英宗年号,刘珏时四十多岁,正值壮年,便已显名。但他本为淡泊名利之人,仅仅醉心于诗、文、书、画,五十出头便恳请致仕返乡,不问朝政。之后,他常与徐有贞、沈周等名士交游,过着悠游自在的“退休”生活。

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世代隐居吴门,诗、书、画均曾受刘珏的影响,冠绝一时。刘珏为沈周前辈,年长其17岁,与沈周之父沈恒吉交情颇深。沈周视刘珏如叔伯,敬爱有加。成化八年,刘珏卧病在床,沈周作《有怀刘完庵》,诗中有“仙人不死药”“求之不可得”等句。不久后刘珏病逝,沈周更是含泪写下《哭刘完庵》诗中有“夜伤心变白头”等句。由此,足见沈周与刘珏感情之深厚。徐有贞与刘珏是至交,互为师友。徐有贞本为当朝内阁首辅,因政治变动获罪,大赦后回乡赋闲。刘珏创作出《烟水微茫图》的此次雅聚,看似是两名前辈(刘珏、徐有贞)看望后辈(沈周)之行,实际上是在野文人与隐逸之士的会晤。在这样的背景下,此作中一些细节之处似乎饱含着深意。三段式构图中的近岸、良田远山是作者的自我代,对个别物象的主观描绘便是三人的感情投射。画面虽然笔墨萧瑟且有流动感,但物象清晰,整体结构稳定厚重,饱含着各自内在的生命活力。图中具有显而易见的倪瓒、吴镇的笔墨技法,似乎是作者为在这些先贤隐士的笔下找到精神共鸣而所作的努力。更为明显的是画幅前方空无一人的亭舍。在通过文人雅集创作出的作品中,常见的还是聚会热闹之景、文士闲逸之态,而不是冷寂萧瑟的空亭。此作中出现的空舍,更多是一种避世的隐喻,抒发着刘珏与徐有贞对世事无常、宦海浮沉的感叹。由此可知,强调沈周的遁隐之情、刘珏与徐有贞的吏隐之愿,是《烟水微茫图》的创作主旨。

——摘自《中国书画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