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减三健”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今年9月1日是第13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三健”则指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方式的养成贵在行动,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逐渐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公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控慢性病、保障国民健康的重要环节,也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与保障。

重在“全民参与”,重在“行动落实”

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营养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暨首届中国减盐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三减三健”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指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重在“全民参与”、重在“行动落实”,他强调一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二是要坚持共建共享,形成维护健康的合力;三是要坚持科学指导,提升健康行动的专业性和社会性;四是要坚持创新发展,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中国疾控中心书记李新华代表会议主办方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为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做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一是要认真学习健康中国行动计划,明确重点工作方向;二是要努力推进生活方式干预实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三是要加强慢病综合防控队伍建设,提高生活方式干预的技术能力和工作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主要靠个人

如何培养并践行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呢?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鲍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可以为我们搭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平台,但归根结底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还是要靠自己。之前,国家推行过、并一直坚持进行的,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但这3种方式都是“被动”的,现在个人要“主动”积极作为,行动起来。

那么,个人又如何进行健康行动呢?鲍勇从三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要有明确的健康行动目标。目标就是“健康四大基石”:第一,戒烟戒酒,白天捧着枸杞茶,晚上喝着酒、抽着烟肯定是不行的;第二,适量运动,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才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第三,心理平衡,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乐观开朗的心态有助于身体健康;第四,合理饮食,减少盐类、糖类、油脂的摄入,并且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要有明确的健康行动路径。人是有惰性的,需要有相关的健康促进平台来帮助人们坚持行动下去。比如,关于戒烟,单纯地告诉一个人“吸烟对肺不好”“吸烟影响他人健康”是很难让他把烟戒掉的。我们可以通过“体验”的方式,让他认识到吸烟的害处,进而达到戒烟的目的。“体验”主要是指视觉上的冲击,如动漫模拟吸烟对身体的危害。

最后,全民健康行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贵在行动,而具体的行动可以理解为真实的体验。那么大家去哪体验呢?早年,新加坡政府打造了一个“健康体验馆”,这个方式是不错的。目前,鲍勇也在牵头打造咱们自己的“健康体验馆”,设有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8个体验区。

妈妈的菜今天做咸了

“上大学时,有一次体检,发现自己血压偏高,当时吓坏了,从那以后在吃饭时就不会吃太咸的东西。”徐云今年29岁,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并没有被明确诊断出有高血压,但她的爷爷、爸爸、姑姑都有高血压,“可能是家族病”。

“我爸高血压,但家里老两口'口重’,只要我不在家就吃得很咸。”徐云一个人在北京工作,经常给远在哈尔滨的母亲打电话,“严令”炒菜时少放盐,而且只要节假日回家,便亲自上手做饭或监督父母做饭,“爸妈年龄大了,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少吃咸”。

去年“五一”假期,徐云做了一件令她自责的事情,她把母亲刚做的菜倒进了垃圾桶。“那天菜做得太咸了!”徐云说,当时她母亲一脸错愕,不明白平时乖巧的女儿为何做出如此举动,不过那天,他们一家三口聊了很长时间,“现在爸妈已经认识到吃太咸不好了,做饭时很注意”。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王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盐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调味品之一,但盐的过量摄入可以使血压升高,可以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天用盐10.5克,大大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和“健康中国行动”中每天不超过5克的推荐量。

“油腻”女婿的减油日记

“头一年跟姑爷一块过日子,感觉掉到了油缸里。”北京市房山区大学城家园小区的住户张大爷告诉记者,他的女婿曾经开过小饭馆,做得一手好菜,有煎、有炸,而且一起生活时都是女婿做早餐和晚餐,但做的饭太“油腻”,让他有些吃不消,“我告诉你,有的菜,盘子里能漂半指的油”。

“人家给你做饭吃,咱也不好意思多说什么。”张大爷说,时间久了他的饭量有所下降,细心的女儿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便告诉女儿,希望女婿做饭时能清淡一些,少放油。“我女儿肯定跟姑爷说了,刚开始,姑爷会单独给我做一盘清淡的菜,其他的还老样子”。

“现在家里吃得很健康。”张大爷说,他现在有两个外孙,大的已经读一年级了,有了孩子以后,女婿做饭变得更讲究,几乎是按照健康饮食教科书做饭,“人家是厨师有那本事,还有就是当了爸爸,责任心更强啦”。

“建议少用煎炸的方式来烹饪食物,或用煎的方式代替炸。”王威说,中国居民膳食健康指南推荐,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30克。

与口腔溃疡说拜拜

刘健强今年36岁,是北京某科技公司的一位中层领导干部,工作十几年,无论是管理还是执行都干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时间倒退到3年前,刘健强的工作和生活过得有些“痛苦”。

那时,加班熬夜较多,加之饮食不规律,几乎每个月都会得口腔溃疡。

“太难受了,吃东西只能用半张嘴。”刘健强说,他的口腔溃疡要么长在舌头上,要么长在上腭上,甚至有一次嘴里同时长了两处口腔溃疡,“我一般去药店买那种贴片,贴上后麻木就不疼了,但要想好,最少得6天时间”。

“医生说饮食不均衡、不规律和太急躁是导致口腔溃疡的原因。”由于经常性出现口腔溃疡,刘健强决定去医院就诊,医生告诉他要多吃蔬菜,补充维生素,同时要调整情绪,“现在想想应该是自己心态上出了问题,那年工作压力有点大,经常焦虑”。

被口腔溃疡折磨了一年,刘健强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方式:早晚刷牙,饭前饭口漱口,多吃绿叶蔬菜,遇事心平气和,感觉有压力就跑跑步、出出汗。

爸妈“朋友圈”中的“健康生活方式”

“自从爸妈玩了微信'朋友圈’,我们家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少,我的伙食越来越差,”王君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们固执地将蛋黄、牛肉、猪肉、甜点等列入黑名单,因为微信'朋友圈’的文章说这些都是酸性食品,酸性体质会致癌。”

“爸妈老是用养生鸡汤类文章轰炸我的'朋友圈’,不得不把他们'拉黑’。”“我爸妈转发的微信文章封面图'不堪入目’,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这是一个90后微信群里的一段对话,很多子女都想不明白,为什么饱经风霜的父母对几篇'朋友圈’文章深信不疑。

“现在不学会用微信,都不知道孩子在干吗。”“他十天半个月都不打电话给我,我只有在他'朋友圈’才能看到他的照片。”“就烦我一天到晚给他微信上转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关心他的话一句都听不进去。”这是大多数父母的心声,为了不打扰孩子工作,他们选择发“朋友圈”,但出发点大多是为了让子女看到。

有心理专家认为,父母深信“朋友圈”文章的背后是他们的焦虑。父母处于退休或半退休的状态时,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养生、食品安全类的谣言就抓住了他们的恐慌心理;同时个人价值感开始下降,“朋友圈”让他们找到了话语权,但父母忽略了子女的需求与自己需求之间的差异。

文/张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