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你的认知:三元进化的职业人生

最近和老同事交流时,总有对生活中诸多不幸的嗟叹,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把自己

多年的感悟梳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当下的职业人,大致表现为四种状态类型:

1.苦海撑舟的创业者:债主追债;但有一线生机,便欲赌上此生所有,但人品早已透支干净,嘴上说着梦想,此心茫茫,不知出路在何方;

2.透支生命的“成功”人士:精神高度紧张而肉体已恶疾缠身,体检单上箭头乱飞。在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想法不被家人、朋友理解;失眠加焦虑,感觉自己随时会倒下,但根本不敢停下来,职场竞争就是这么残酷;

3.正在走向失业或已失业的人:上司的责备会让你惶恐不安,家庭的现状逼迫你继续寻找谋生之路,过着毫无尊严的生活,对未来已丧失信心,只考虑新的工作岗位能坚持多久;

4.安于现状的工薪族:被各种信息塞满了的人,奉行的充满安全感的生存哲学,深陷于人际关系技巧,信奉只有财富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以实现财富自由为终极目标。

仔细想来,抛开生命层次,单看生活内容和方式,我们的表现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动物基于本能,其生活方式无非觅食、争斗、求偶、繁殖,而我们事实上是套着名利的枷锁茫然奔行不殆,行进于尘世浊流,全然忘却了我们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而精神空间的萎缩带来灵魂的沉沦和肉体的崩坏,我们更像是黑客帝国中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人-真实世界的植物人。这是物质生活远远大于精神生活的年代,感官在沦丧,灵魂在飘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下的现状?

1.我们的行为失去了形上的统摄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指的是意识形态范畴,对应精神层面,“形而下”是指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对应物质层面。形而中代表两者之间的层次,跟形上和形下同时产生关联。

按中国传统哲学,形而下必须要形而上进行统摄,因此,形下、形中必须由形上进行统摄,才能够正确展开,发展出健全的人格。

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先满足了低层需求,人才会考虑中层和高层需求,高层需求的内涵和形式都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看一下马斯洛的这两个观点:

一、需求永不停息。一个需求的满足产生另一个满足。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二、低一级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才能成为主导性需求。权重由低到高排 序;需求层次越高,需求的类型越丰富,具化的动机越复杂(我们是非常特殊的动物)。

低层需求人和一般动物都存在,只有中高层需求把我们和动物区分开来。按这个逻辑,如果我们始终奔走在形下的层次,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下两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因此:所谓形上、形中、形下三层完全展开是有顺序的,起始于形而下的展开,开展生命实践活动,选择(或者被选择)形而中的某种方式做为载体,进行修炼,进而做形而上的展开。通过形而中的载体进行修炼和感悟是形而上道德理念形成的关键。

就如同用艺术、诗歌、音乐或其他健康的爱好去熏陶、修身、训练,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完全由形而下进行主导,就会产生“克”(骄傲)“伐”(好胜)“怨”(恨)“欲”(贪 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职业人要反思我的形中载体在哪里?为什么形下失去了形上的统摄?

2.我们生活在自身定制的牢笼当中

区别于动物,而受困于自身定制的牢笼之中,所以痛苦和迷茫。这个定制的牢笼,由三个要素构成:欲望、情绪、生存结构,我们难以驾驭和调和,这是矛盾的根源。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卢梭),“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囚徒..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萨特)。当欲望、情绪和生存结构发生冲突时,我们审视自己,产生以下几个问题,或许是你重来没有这么思考过:

一、  是本我驱动还是自我驱动?

(自我是马车夫,驾驭本我责任重大,是人格的执行者,动机的成因。-弗洛伊德)

二、  用利益判断还是用价值判断?

(A.大多时候你在做利益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B. 因为良知被欲望、情绪遮蔽,无法做价值判断,只能做利益判断)。

三、  用智力还是用智慧分析?(参考电车难题: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四、  你接受的信息来自感官还是心灵(是否听从内心深处良知的呼唤)?

五、  你的爱好是专精还是沉溺(是形下的器具还是形中的载体)?

本我驱动、利益判断、无智慧、感官体验、习性沉溺使我们听起来更像低级动物,而自我驱动、价值判断、智慧分析、心灵启发、修身养德让我们感受更高层次的生命活动。

这里翻出了张载关于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正蒙·大心》)。原来,人的实践活动是多线交织运行的,单线的生命实践活动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

再来看生存结构:指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以及自身的生存需求之间的组合关系,在三重基本矛盾中建立的关系结构:天人结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结构),人己结构(人与人的关系结构),身心结构(肉体与心灵的关系结构)。

我们从易经的一个卦象得到的启示:需卦。周易《序卦传》说:需者,饮食之道也。

需卦,上卦为坎,下卦为乾。乾为天,坎为水。雨水之于传统农业社会而言,是最大的需求,因此用这个意象来表现。看一看《周易-序卦传》的排序: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实践一般从寻找食物开始,对基本的物质资源(比如说食物和水源)的争夺,一定免不了争多争少,免不了发生矛盾,要论公平,就会产生争讼(“讼“卦),一定会有众人奋起相较量的现象发生,所以接着是“师”卦,阐释战争的道理。

师,又有众人的意思。许多人在一起,一定要比附结党,形成有组织的社会。比(“比“卦),比附。小畜,物质财富有所蓄积,然后才懂得提升一步,谋求发展礼义。

履,鞋子,在《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履,足所依也。”也就是说履是实践、行动的意思。喻怎样走路,以礼法来规范节制人心,然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就可以生活安康、精神安泰。

所以接着是“泰”卦。这样就把人的基本需求、最初的原始需求通过实践进化到文明程度说清楚了。

所以,生存结构决定欲望,欲望代表需求,产生原动力,情绪和习性决定动机的成因(无法改变欲望,但可以增长、抑制或调节欲望)。在这些关系结构当中,因人的基本需求是必须满足的,大于所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所以,要打破这个我们自身定制的牢笼,我们只有从多维的角度思考如何解构三要素,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从价值发现、价值重构到价值再出发,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赢回原本就属于我们“专享”的高阶生存方式。

要破除我们自身的牢笼,就要继续探讨下面几个哲学问题:

我是谁(从哪里来)?

我要去哪里?

我现在在哪里?

我如何去那里?

我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到了那里?

3.寻找天命,恢复“人”的本来面目

问题一:我是谁?

天命之谓性(中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永恒的最尊贵的品质,来自于上天,来源于永恒的宇宙(上下四方为之宇,古往今来为之宙-《尸子》)。

我们这个渺然之身却可以反映出道的力量,在体会天地之无限,万物之无穷,宇宙之玄妙的同时,感受永恒的、超越的、绝对的、无限的力量,这是属于你自己独有的权利,反映人类个体的核心价值(学习自孔阳先生课程)。

人性直接秉承“天命”而来,这正是人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尊贵的品质孟子称为 “天爵”,代表精神的爵位,内在的爵位,是上天赋予的神圣的爵位,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感叹人一旦得到人爵,便丢弃了天爵,这可真是糊涂透顶!

问题二:我要去哪里?

你了解了你是谁,才懂得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和路径,如何才能幸福和快乐。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我重来不认真思考?我是否已经做了价值判断?是否听从了内心深处良知的呼唤?

以渺然之身反映出道的力量,感受永恒的、超越的、绝对的、无限的力量的加持,直接秉承“天命”而来,当然要立“大志”!

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王阳明讲的透彻:“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立志要到时时刻刻心痛的地步,是什么值得我心潮彭拜满腔热血的付出?一定要想的明明白白,这个是前提。

问题三:我现在在哪里?

只有了解了你要去哪里,从基本需求、思想进化需求出发,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和坐标定位,现在的所处的位置,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4.听从内心深处良知的呼唤

问题四:我如何去那里?

坚持良知的本体并保持人格独立,就可以检查并设定你的学习路径,进而找到前进方向和分解目标路径。

“天命之谓性”,性者为良知,命者为良能, “性命”即“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我们这里探讨的良知,归属于阳明心学的范畴,是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觉,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由于它是先验的,没有经过后天的经验意识的参杂和污染,所以它十分纯粹,通体透彻明明白白。

心学认为,是良知的本体在帮我们做出价值判断,我们应当听从内心深处良知的呼唤。

良知的本体是什么呢?可以定义为:先天道德在人类活动中的有序运行。

那么,何为有序?是什么东西在对良知的判断进行判断?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王阳明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顺生录-年谱二》)。

我们可以看到良知运行的轨迹,见于先圣的描述当中,比如:“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前面三句是舜传给禹的,最后一句是尧传舜);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比如, “四端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我们在路上看到讨饭的残疾人,不由心生怜悯。看到了无耻的行为,心中就会有怒气。这些反映是油然而发的,来不及进行价值衡量和判断,就已经做出的反映。

大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再次发现了良知(核心价值可用于判断),这时候你发现,我们的目标仍然需要分解、具化到人生的各个阶段,成为里程碑目标,还要考虑摆脱现实环境的真实桎梏,跟事业结合在一起。即便目前不能,也要考虑如何变成可能,这是当下你必须要做的事。

在职业道路上前进,我们又总结出一个小的循环:学习创造理念,理念生成目标,目标决定学习。

三元反应循环         三元交叉催化循环

循环应当从哪里开始呢?小循环产生了大命题:“尊德性”和“道问学”,以谁为先?

朱(朱熹)陆(陆九渊)之争的核心就是这个问题。朱子认为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而陆象山认为当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博览”。

不学习,怎么生成理念呢?理念一旦生成就会重新定位里程碑目标,目标决定你应该学什么,而不是“盲学混用”导致思维混乱。

学习实践和理念的形成,本身就是交替融合的过程,他们的生成物就是大大小小的目标,所以我们要用竹子(实践活动)把他们串起来,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人生。

问题五:我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到了那里?

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的衡量自己已创造或正在创造的价值,就可以成功的给终极目标方向定位,检测自己终极目标的合理性,并思考自己出发的目的。

这句话的意义是想说:终极目标会升级的,职业往往受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和理念高度,只能看到自己想要对标和挑战的目标。当这个目标接近完成时,突然会感觉失去兴奋感, 原来这不是我的终极目标。

随着你的认知水平提高能力提升,下一阶段的里程碑目标会自然呈现,去鞭策你去挑战更宏伟的目标,获得高峰体验(马斯洛《Z理论》)。

5.开启三元合一的人生,实现协同进化

我们前面讲到张载关于实践的两个概念:“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时候,就促发了我们的思考:原来我们的人生,不是单线在行进。单线行进的人生,只能做增量,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我们在这条线上的所有思考,都会受到载体本身的束缚!

如果我们跳不出来,我们就无法解救自己,无法改变现状。幸运的是,我们在解读问题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循环:学习创造理念,理念生成目标,目标决定学习。其中有三个重要的概念:学习、理念、目标。这次从目标开始:

根据第一性原理,我们有一个基石假设:所有人都要开展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属性决定)。推导如下:

一、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会探寻生存的意义(为什么活着);

二、目标承载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三、职业人是人,追求生存的意义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要设定目标方向,寻找路径,逐级实现目标。

而现实中大部分职业人没有给自己的目标定位。

结论一为:大部分职业人不了解目标对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本源探索的三元实践活动(一)

推导二:

一、因为没有目标,所以没有方向:叫做“盲”;

二、因为没有方向,所以没有秩序:叫做“忙”;

三、因为没有秩序,所以没有态度:叫做“茫”。

结论二为:大部分职业人的状态是“盲忙茫”。

所以,职业人的生命实践活动,应当包含如何解决职业人这些“症状”和问题。这时,我们发现,三个症状“盲忙茫”和五个哲学问题事实是被分解到了实践活动的三条线上:

基于本源探索的三元实践活动(二)

人的目标实践活动-代表K线(Knowledge);

没有目标叫“盲”,要探索存在本源:我是谁?要去哪里?

人的知识实践活动-代表M线(Morality);

没有方向叫“忙”,要探索理性之源:我现在在哪里?我如何去那里?

人的道德实践活动-代表G线(Goals);

探索德性之源:为什么?我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到了那里?

所以,职业人生不是一条线,是三条线。

所以,职业发展不叫规划,是进化!

我们把三条线上的探索活动总结出一个词汇,叫“三元进化”。

这样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跳出来了,不再被单线思维束缚,发现了两条关键法则:

第一条 三元循环

职业人探索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从K线(知识实践活动)开始,M线(道德实践活动)生成理念,在G线(目标实践活动)突破,三条线以分合交替状态呈螺旋状进化。

第二条 三元合一

职业人行动的每一步都应保持与终级目标的里程碑方向一致。下面有三条子法则:

子法则一,目标路径法则:类本能驱动人的需要,学习实践发现动机,动机决定目标路径。

子法则二,里程碑进化法则:职业人无法清晰的定义自己的终级目标,但可以在G线(目标实践活动)设置阶段里程碑,每一个里程碑的实现都会让下一阶段自然呈现,终极目标更加清晰。

子法则三,性命双修法则:内在秩序与外发行为保持一致,是用于目标路径的突破。

依据两条法则,我们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一、建中立极。要始终认识天命赋予你的权利和神圣使命,“率性之谓道”,别人的体系可以用来完善和修补你的体系,但是不能让它替代和覆盖你的体系,再牛的人也不行。

你终归要建立自己的体系,建中立极,就是要建立内在秩序,挖掘核心价值,重构价值体系,可以从容的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这样就能够看清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才可以开始你的循环进化之路;

二、自省、自律、自我驱动,不断自我循环和自我进化。

科学发展永远在进步。俯首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自由的意志和永恒的精神相连接,以规范行为,高度的自律才体现自由。内在的超越(超越自我)境界高于外在的超越(神来超度,寄托于神灵)。

前进的道路上有两种痛苦,我们必会遭受其中的一种,或是自律的痛苦,或是后悔的痛苦。

职业人每一次突破目标都是进化!趴在第一个里程碑上享受成就的时候,它也许正在成为你职业生命的墓碑。因为你身边的人正在进化,职场的规则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自省无自律,日久必荒。

有自律无自省,日久必惘。

自省-自律-自省-自律…体现职业人的自我循环和自我进化。

职业人应该由自省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内心的秩序,以之指导和规范对外的行为,追求性命双修。

省是理念,律是行为,行动;

省悟出的理念是本体,律是省悟的功夫。按阳明学,本体即为功夫。

省时要深,律时要狠。

省,律本为一体,不可分割。

格心即格物,心正而身修,是其言。

三、三元循环,协同进化

三元不只针对个体,它构成了相互交织的社会网络。不同层次的三元彼此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传递信息和价值,增加了价值判断的难度;

关键在于,你如何借助别人的三元,组织的三元,助力自己的三元发展,达到共同发展;纵向去看你所在的事业平台,你的组织也在集合群体构建三元(使命-G线、愿景-K线、核心价值观-M线)。

进而看这个三元网络联接着更大的组织,如:国家、国际组织、世界命运共同体。

学习、理念、目标这个微循环刚刚开始的时候,展现出自组织理论的生物形态:

自组织形态的三元结构是一种方向、一种状态。所以这里没有什么五年规划、十年规划。

它在开始的时候没有非常确定的目标,应该是一种目标方向或发展趋势,并且促使个体和组织快速迭代找到目标定位。这时,行动的每一步都应保持与终级目标的里程碑方向一致。

找回属于我们的天命,还应找回我们的血性和道统。

《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认为随着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新事物不断产生,这就是易。

商汤刻在洗澡用具《盘铭》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思是人像洗澡一样,你今天洗完了,成为一个干净的人,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不洗了。你需要天天洗,然后才能够永远这样干净下去。

当我们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生生不息的群体无限的生命之中,投入到这种非线性、网状的持续进化的三元循环结构当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变成爆点,带来思想革命和目标升级,引发下一轮的循环,这就是自组织形态的协同进化。

6.改变从明天开始,如何具体行动?

一、立大志,找到使生命勃发的原动力,持志如心痛,然后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投身目标的循环进化;

二、三元合一,建立内在秩序,认真审视,行动的每一步都应保持与终级目标的里程碑方向一致,这是刚性法则,据此改善自己的时间管理;

三、心如猛虎,细嗅蔷薇。前进的道路上,沿途的风景一样重要,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克服自身的惰性,恢复平和的心境,发现和自我定制形中的载体,这样能够坚持形上的统摄。长期做战;我们不应该成为精神与肉体行将崩坏的奴隶,看不到救赎的希望(吾性自足);

四、不旁观,不世故,不做“默之贼”(王阳明:沉默是险),不随波逐流(渔夫的逻辑),勇于担当和主动奉献,积极参与进化或以自身引领小的循环,关键时刻能够成为组织的“爆点”;

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已,阶段自画像,遇事向内求,如是降服其心,使功夫精进。

重新武装起来,参与即将发生的进化战役吧,光复革命从自身开始,向内心深处突出重围,这是属于你的天命。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