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童谣中的“不服诌”
“不服周”、“不服啄”还是“不服诌”?
且听彭翔华老师的解读。
武汉有些方言词汇来源于老梨园行,比如“板眼、不沾弦、挡手、苕脱节、熨栅子、不照板”等,“不服诌”也是其中一个。“诌”字的本义是胡诌,信口言讲;“不服诌”就是不信服,认为别人是在胡诌。《切口·优伶》载:“服诌,佩服之谓也”,梨园之人能够或愿意接受师父或他人指导者,谓之服诌,否则,即不服诌也。武汉坊间,不服诌就是不服管教,不怕狠的意思。
诌,有两个读音,zōu和zuō,武汉话有韵母“u”与“o”对调的现象,比如“黄鹤楼”的“楼”,有的读如“luó”,“龟山头”和“老头”的“头”,有的读如“tuó”等,这是一种古音的遗存。
有学者解读为“不服周”,还以“楚王问鼎”的典故为据,说武汉这个方言就是那个时候传下来的。此说值得商榷。楚王问鼎,其意很明确,不是“不服”周,而是要“取代”周。楚国地位低,人称“楚子”,崛起时间比较晚,此前周王朝早就是礼崩乐坏了,且有齐桓公等自称霸主,代行周天子权威之诸多史实,这“不服周”的桂冠,说实话,还真轮不上后来称雄的楚国来戴。因而“不服周”的说法似有牵强附会之嫌。
另外民间有解释为“不服啄”的,说公鸡打架,啄来啄去,互相不服。这种说法富有生活意味。
孩童间的矛盾时时会发生,大人的一些臭毛病,比如恃强凌弱,抖狠要味等,也会体现在孩子们的身上。受到欺负的孩子可能会暂时忍耐,不予正面冲突,但是会在背后,在言语上表示自己的“不服诌”,于是一些此类童谣便传开了。
你骂我,我不气;
骂几多,你都带回去。
碰到别人骂你怎么办?有人采取的应对办法是对骂,以恶制恶,不吃一点亏。这首歌谣的态度却有所不同,是不生气,但也不是全盘接收,而是要对方“带回去!”,边说还边用手往外面作“赶”状,口道“你带回去喽!”,有时大人吵嘴也做这个动作。
还有这首:
骂高了,风飘了;骂矮了,脚踩了;
骂得不高又不矮,带回去,捆螃蟹。
风飘了,风吹跑了,不起作用。脚踩了,踩在脚下,等于没有。
捆螃蟹,蒸螃蟹的时候,要先将它的八只脚捆好,让它不得乱动,以免蟹黄流散。蟹。武汉话,hāi。
对骂人的回应,表明自己对对方行为的满不在乎和轻蔑,摆出了一副百毒不侵的架势。叫对方将骂人的话,“带回去,捆螃蟹”,孩子们的想象力,实在令人感叹。
背后骂人叫“阴倒骂”,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年9月版)184页:
阴倒骂,阴倒死,
抬倒棺材掉了底。
阴倒,背地,暗地;阴倒死,悄悄地死,死都无人知。掉了底,掉了底子。掉底子是“丢面子、丢脸”的形象说法,意思是不但面子没有保住,就连底子也掉了,坊间还有“底子掉干了、掉得大”等说法。
这是在反骂背后骂人的行为,以骂制骂。
打我的手,小疯狗,东南西北倒倒走。
你结婚,我喝酒,接个新姑娘丑又丑。
疯狗指患狂犬病的狗,常用来比喻丧失理智,胡作非为的人。倒倒走,前一个“倒”字为倒顺的“倒”,读dào;后一个“倒”字为时态助词,相当于“着”,读dǎo。新娘子指刚结婚或新婚不久的女子。
要玩大家一起玩,当然,也免不了有些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是闹过纠纷的人,这样“不跟你玩,不要你玩”就会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结果会有两种。
一种是不离不弃,在一旁打闹,捣乱,名曰“打闹台”:
不要我来,我就要来,我在旁边打闹台;
闹台打得轰轰神,我要你们玩不成。
打闹台本是戏曲术语,又称打通。旧时戏曲多在乡间野台演出,开演之前先用锣鼓和唢呐演奏,主要是为了聚集人气,亦暗藏驱邪扬威之意。演奏一般分为三通,每通之间停息片刻。这里是借用,意思是“打闹”、“闹场子”,武汉话也叫“闹冤”。轰轰神,形容阵势很大,闹得水响。轰轰,象声词,神,词缀,表示动作、情状进行中。
如此一来,闹得大家都玩不成,只好让他一起玩。于是这位得理不饶人,还要念道:
不要我来,我就要来,我在旁边打闹台,
闹台闹台打闹台,打了闹台还是要我来。
另一种情况就是直接走人,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临走前还要念几句,表示自己的硬气: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到河边划洋船。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到天上打鼓玩。
用童谣来安慰自己,虽然是在“要味(要面子)”,但矛盾避免了,大家相安了。
还有一种“临别宣言”,就带有一点狠气: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在河边去划船。
摸螺蛳,包饺子,欠死你个筑匣子。
筑匣子,筑,同“築”,zóu;匣子,指一种用料单薄,未经精细加工的简易棺材。过去,一些兵营,善堂、社会机构等收殓尸体时,一个“匣子”要装几具尸体,尺寸不够,装不下,就往里面“筑”,武汉话“筑”,就是用力往里揣,这就是所谓的“筑匣子”。骂人筑匣子,实际是咒人死无葬身之地。
虽然孩子们不一定懂得“筑匣子”的来历和含义,但都知道这是个骂人的话,于是矛盾很可能要升级。好在孩童间的矛盾,时时发生时时消,来得快也去得快,纠纷只是暂时的。
游戏输了,有时要接受诸如“打手”之类的惩罚,受罚以后的发泄歌谣,有自慰的成分在内,也有不服输的意思。
孩子们的特点是善于宽慰自己,有什么不满,总有办法从不畅快中解脱出来。被人打了,欺负了,就唱:
打我的手,梢子藕,萧家婆婆跟你走;
打我的背,十八岁,爹爹的棺材把你睡;
打我的脚,不自觉,我开方子你吃药。
梢子藕指莲藕的末端部分,口感和味道要差一些。另,有人将藕蔤(俗呼藕鞭、藕带)叫“藕梢子”。梢,sāo。
萧家婆婆是老武汉的一个传说人物,据说她在汉阳始创了荒货行业,专门收购破铜烂铁,废纸杂物,后来,“萧家婆婆”成了“无人要”、“不知是谁”的代名词,如“萧家婆婆要”、“怪倒萧家婆婆了”、“萧家婆婆晓得”等。把你睡,把,给。给你,老武汉话一般说“把得你”。自觉,觉,jvó。方子即药方。此句咒对方得病吃药。
回应别人“占相因”的:
占相因,捡药吃,
带回去,睡倒吃。
相因,xiāng·yīn,亦作“相宜”,原指价钱便宜;占相因,即占便宜。一作“香荫”,还有人考证为“享运”。捡药,抓药。
孩子们有什么便宜别人占,无非是图嘴巴快活,充了别人的长辈,或者是在物质方面让别人吃了一点小亏,于是,对方心有不甘,回敬几句,权当心理安慰。
遇到有人搜口袋时,估计反抗也无用,但嘴巴上要表示不服:
搜我的袋,冇得伴,接个媳妇偷鸡蛋。
搜我的袋,冇得伴,接个媳妇无人看。
冇得伴,没有相好的伙伴、朋友。无人看,意思是长得太丑了。偷鸡蛋,无人看,皆指将来找不到好媳妇,找的媳妇不是小偷,便是丑八怪。
东西不见了,或想强拿别人的东西,便搜人口袋,这是孩子间一种比较恶劣的行为。在强者面前,说几句咀咒的话,也是表达不满和反抗。
对不起,是向人道歉的语言,遇上心不甘情不愿的时候,就唱这首谣歌来回敬对方:
对不起,没关系,
打个屁,臭死你!
儿童是最不善于掩饰自己情绪的,即便口里不唱,心里头,表情上也在唱。
当别人骂我“讨人嫌”时,这样回敬:
讨人嫌,活万年;
逗人爱,死得快。
逗,dōu,引起,惹弄。
不好直接驳斥,也不想与对方发生冲突,便用此谣来回击。这种说法当然不是孩子们的发明,这是从大人们的话中化解出来的。大人们说“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孩子们则更为夸张,更为干脆直接。
大的不懂事,小的不听话;
王大妈,来解架,一个扌忽 一下。
大人处理孩童矛盾,多以和稀泥收场,包括各打五十大板,其理由是“大的不懂事,小的不听话”,都该打。孩童们见多了,知道无外乎这种结果,心怀不满,不服,故有此谣。
扌 忽 :音hū,《汉语方言大词典》五卷本第5371页解释为“拍打,推击”,此处特指用手掌打。
旧时各家各户孩子多,受传统意识“不打不成材”的影响,体罚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通。作为弱势群体的孩童,多数情况下既无法反抗,也无处申诉,但他们可以编些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和不服:
大人打小伢,不对,不对;
先罚钱,后坐牢,枪毙,枪毙!
这里的大人,不单指家长,也泛指其他大人。每当有小孩挨大人打时,其他孩子会群起而呼。一人领唱“大人打小伢”,众童呼应“不对,不对”;然后“先罚钱,后坐牢”,接着齐声怒吼“枪毙,枪毙!” 义愤填膺,场面震动。
罚钱、坐牢、枪毙,处理一个比一个重,现实生活当然不会这样,孩童的幼稚心理反让人觉得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