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
忆江南,走西塘。
船行缓缓,吴音慢慢,
悠悠摇曳旧时光——
西塘就是这样一个所在: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度水中天。
临水而筑的民居,穿镇而过的河道,河上是一座座圆月般的石桥。风酥雨腻的江南小镇,曲径回廊般的隐蔽静谧,保护了古镇免受外界的纷争对峙,让生命熨帖在既清净又方便的角落,过上如水般滋润的生活。
清晨的西塘,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狭窄的河道上的倒影与岸边古旧的建筑相映成趣。站在桥头,眼前不像白天或晚上的繁华喧闹,车水马龙,有的只是房檐上的一抹晨光,以及那些早起的摄影爱好者们深情凝望古镇的剪影。
粉墙黛瓦、舟影波光,在薄雾的晕染下,恰似一幅淡彩的宣纸画。
入夜,古镇里的店家红色灯笼高高挂起,灯影迷离,恍若掉入梦中。
酒楼里轻快的吴越小唱,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小茶楼的游客悠闲地品尝特色小食,而路上的游人尽情分享着古镇的夜色美景。这一夜的西塘古镇,定然是属于游人的乐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古称“吴根越角”。
而今,胥塘河两岸的古镇内,尤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被称作“最美丽的江南水乡”、“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西塘之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优雅和静谧,是孤独与怡然同时在心里萌生开来的愉悦和空灵。
看西塘,最好雨天去。
细雨纷纷扬扬,将西塘朦胧变成一种古意的浅愁。
江南给人的印象,总是离不开水的声与影。水是江南的精灵,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有声。雨中的西塘才有味道。
凝望烟雨中的西塘古镇,碧水泱泱,绿树掩映,远看雨雾漂渺,近听雨落无声,你会发现,你无处不在的风景包围了,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游。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的雨,是天国云端寄来的礼物,格外空灵,纯洁。要体会西塘的妙处,只有在雨天。
站在廊棚下,听滴滴答答的雨打在古老琉璃瓦上,打在青石板上,有一种平平仄仄的韵律感。
看牛毛也似的雨丝,顺着屋檐串串珠儿似地洒落,淅淅沥沥地落在烟雨濛濛的河里,瞬间让你的心情平复下来,滔滔名利,人世喧嚣似乎瞬时离你而去,让你陶醉在眼前密密而斜斜,绵绵而潇潇的烟雨中。
胥塘河两岸,老屋静静伫立。
窗前姹紫嫣红的花儿,在雨中兀自芬芳,镂空的轩窗,透露着江南的灵性与柔媚,长满青苔的屋檐,仿佛诉说古镇的前世今生。
时空交织,雨中西塘,幽雅而从容,正是你梦里西塘。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西塘与姑苏,以及大多数江南古镇一样,得坐着船看,坐船看才更能体会到水乡的味道。
古早的江南,河流就是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
一条船一家人家,不紧不慢的走,男人在摇船,女人在做饭,孩子们在船里自己玩,大家都不愿东张西望,任凭河水将他们送到想去的地方。
古早的西塘,也跟古早的江南一样。
街市很安静,人家也很安静,而舟楫往来的河道却是热闹的。很多船只来往交错,也有很多船只驳在河埠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只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甚至就能跳到一水之隔的对岸。
古早的西塘,像样一点的人家都有自家的码头。
河道是通衢,码头是大门,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河水慢慢流,船橹也慢慢摇,农家除了摇船运肥、运粮、运芦苇,还摇着船赶集、走亲戚、嫁娶迎亲送亲。
西塘在明代以前,大户人家有唐、王、赵、陆四姓,明代以后又有倪、蒋、朱、卜、陆等大户,故多建有深宅大院。
深宅大院多以弄堂隔开,形成122条长短不一的弄。
石皮弄是西塘最长的、也是最窄的一条弄堂,弄是真的很窄,宽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两个人刚刚能够通过,全长68米,由216块石铺成。弄深而窄,石薄如皮,故名石皮弄。
幽长的弄堂里点缀的红灯笼,尽显江南古镇韵味。窄窄的巷子,常年照不到阳光,墙壁上很多青苔攀附着,很有岁月感。
走在石皮弄里,清脆的足音叩击于地面,一刹那有这样的幻觉,像是踩在历史的河流中,有悠远的回音,仿佛谁在诉说。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里的那位姑娘。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从石皮弄离开,就能走到当地人称烟雨长廊的廊棚。
古镇中最与众不同的,就是清一色黑瓦盖顶的廊棚了。这廊棚不仅是西塘最独特的标志,也是众多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
西塘的廊棚有的居中,有的临河,有的在沿河一侧设有靠背长凳,上面总三三两两的坐着歇息的行人。
廊棚的顶有“一落水”、“二落水”,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
长达几百米的烟雨长廊,既遮风挡雨,又减日晒。
走在廊中可以逛逛沿街各色店铺,另一边则是河道,时而有摇橹船载着游客缓缓而过。每当晴天傍晚,夕阳晚照,留下一道道光影,恍若隔世。
廊棚上的石板,有些是空心的,踩在上面石板咚咚作响。
据说,这是有意铺设的,可以使廊内的积水流走。江南多雨的气候,使烟雨长廊如鱼得水。数百年来,它不仅仅让人们在雨中来去自由,也让人们记住了西塘人的智慧和善良。
西塘桥多。
自宋以来,已建有安仁桥、五福桥、永宁桥等13座,清代又有卧龙桥、渡禅桥、送子来凤桥等。
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跨当年的小桐、北翠两圩,是西塘最早的高桥。1944年倒塌后改建成木桥,又于1997年重建为石级拱桥。
环秀桥连接着烟雨长廊和繁华热闹的西街,也是从长廊到石皮弄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处于夜幕之中,站在桥顶远眺水乡,但见灰墙白瓦层层叠叠,两排大红灯笼在河道边高高挂起,河中乌篷船随波摇晃,亦是一番浪漫美景。
诗人卞之琳有很美的句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点了你的窗户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用这首诗来比喻西塘的桥也是妥帖:当你路过西塘的一座座古桥,此地的风景让你变得美好。
在岸边阁楼上,说不定有个多情的画家,正靠着木质的窗,把桥上的人与风景,一一装进自己的行囊。
西塘众多独立景点之中,西园是最美的一个。
西园是西塘古镇最大的私家花园,旧址在西街计家弄内,系明代朱氏别业,后出让给孙氏。
西园位于西街之上,西街又是古镇最富庶繁华之地,可见此园的主人也应是小有名望之人。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园内建筑风格内敛,常见的绿植排布紧凑有致,在这小小的园林里显得总是那么恰到好处。
还有一处醉园。
醉园原是西塘望族王氏塔湾街宅院之偏厅,四进院落。醉园的“醉”有三层意思:
一是因“醉经堂”。“醉经堂”为王氏世祖王志熙修建,王志熙是清乾隆年间的著名书画家,攻楷、行、草,擅诗、画,园内至今还留有他的墨迹。二是园内景色醉人。三是沉醉于版画艺术。
稍稍夸张一点说,整个醉园,就像一个微缩版的水乡西塘,更像一个大型的盆景。
醉园庭院房屋保存完好,是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别致庭院。在极小的空间内,将江南庭院建筑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塘很小,方圆才两平方公里。
与周庄和乌镇的声名在外不同,西塘显得寂静许多,西塘的寂静或许是因为缺少名人,不像周庄有画家陈逸飞,乌镇有文学巨匠茅盾。
没有极尽的奢华,也没有浓郁的色彩,西塘,却总让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
西塘有西塘的长处:
穿古透今,依旧是一拱如月的石桥,依旧是桨声四起的流水,依旧是青瓦灰墙的人家。江南人家不张扬的性格,深藏在小镇的青砖小瓦之中,随处可见,自有一种平淡安逸的气质。
忆江南,走西塘。岁月从容,形色淡淡,深巷人家话家常。
诵读 | 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