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三对关系
《论语》是高一要求的必读书,也是考试范围,更是最重要的传统经典之一。大家听一听讲解,除了方便理解和背诵,还可以积累文言文的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三得。以往各期可以点击文章下方链接直接打开,或者点公开众账号主页右上角的小人标志,然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缓冲出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大家的点赞、关注、转发!
第二十四讲:三对关系
大家好,我是宝利老师。这节课,我们来理解一下第六篇的三对关系。文与质,直与罔,智与仁。
生活中我们看到比较文雅的人总要评价说一句“文质彬彬”,实际上这个词本意不是这样的。一起看原文: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我认为孔子的本意,质是指朴素的本质,文则是后天学习到的文化礼仪等文采,野是粗野落后,史是虚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矫情。他说,本质胜过文化等后天所学,那么就会野蛮,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可不是就野蛮了嘛。而文化掩盖了人朴素的本质,那么就会太虚浮了,太装样子了。只有做到既保存了质朴的本性,又能具有文化带来的气质,那么这样的文雅之士就可以说是君子了。现在有的人太追求自己的本质,以至于落得个野蛮无礼,严重的就是“垃圾人”。但是也有很多书呆子,百无一用。每年高考之后都会有状元的报道,2012年《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的时候,大家忽然发现高考状元都没有变成社会职场状元,成为精英。著名的“第十名”现象也侧面说明了读书好的人不是最优秀的第一梯队。这大概或多或少地说明,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素质是,有良好的品质,有办事能力,有文化修养,文质和谐。后来这个词发展得更为广义。可以评论文章,形容一篇文章内容胜过文采就俗气普通,文采胜过内容就虚浮空洞,只有知道既有内容又有文采,才是如同君子一样的好文章。也可以评论其他艺术形式。
现在,文质彬彬一般指的是一个人文雅有礼貌。所以这个词语是发展变化的。
第二对关系:
罔,蒙蔽,可以引申为虚伪不正直。孔子说,一个人生来性情直率坦诚,也有的人虚伪不正生活在这世上,但那不过是侥幸而已。
孔子说得太好了。有一句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教说因果报应。如果一个人不正直人没有受到惩罚,那也只是侥幸。比如靠虚伪欺骗得来的官位名声,一定会埋下祸根,前几年骗大家吃了几十斤绿豆火遍全国的张悟本就是个例子,这个人后来得了脑梗。有的“罔”人即便是没有看到不好的下场,但是他们内心不坦然,惊惶疑虑,那样一个人生不就是他的报应吗?所以在我看来,连“幸而免”这样的可能都没有,也许他只是逃脱了肉体上的报应,但是心灵上的终究无法幸免。
反之亦然。我前年慕名去大同的采凉山寻访高人,结果发现了几位隐士,其中一个老道仙风道骨,银髯飘飘,他每天免费给来这里的百姓看病,练功种菜,活神仙。一打听才知道,他已经有九十岁了。只要自己心地纯正,怀有仁德之心,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福报。就像下面一对词,一起看:
乐字古音读要,我们就按照现代的读音吧。这句意思是聪明智慧的人的快乐如同水一样悠然灵动,仁德之人的快乐就像山那样稳重崇高。智者是活动的,仁者是沉静的。智者因为快乐是水一样的灵动悠然,所以很乐观,仁者因为仁慈、崇高、冷静,所以会长寿。就像台湾影响世界的大德高僧星云大师,已经90岁了,还在出书、办学、讲座,是个繁忙的空中飞人呢。
来听一听宝利老师讲解,
背得快,学得好!
精神食粮,补气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