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写作:记叙文中如何避免单一手法

由于受到写作时间和阅卷时间的限制,一般而言,目前高考作文的体裁论述文更有优势。所以很多同学只练习这种文体,对其他文体敬而远之。每年高考满分作文里鲜有记叙文的身影。而选择记叙文的同学要么就是少数写作功底极其深厚的同学,要么就是一部分阅读积累薄弱的同学。
其实,只要选材得当、文笔上佳,表达方式运用得当,记叙文在考场上很容易脱颖而出。

【误区一】

表达手法单一,只重叙述描写。
具体表现就是写人记事只记叙,写景写物只描写,缺乏其他表达方式的介入。
实际上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往往充当重要角色,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果手法单一,不注意结合,就易使文章缺乏深度、广度和力度。
如何规避这个问题?
第一,合理连接,利用过渡部分。在叙述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内容上的跳跃,那么可以过渡一下,使用抒情的方式连接起来。如2017年湖南卷的满分作文《老屋记》中,(作者为湖南省文科状元雷咏荃——注)作者先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然后写自己的老屋,这样连接比较生硬,于是作者用这样的一段抒情性的文字过渡,效果极好: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房子,它安详地扎根在故乡的土壤里。带着故乡特有的香气,让我们魂牵梦萦。归有光有他的项脊轩,我有我的老屋。”
过渡句在叙述连接处起到类似润滑油的作用,能让行文更加流畅。
接着作者写老屋的环境,藏于山中,然后要写自己最喜欢的是老屋院子里的橘子树,这样连接也很好,但是这样就流于平淡,不能把作者对老屋的感情深切地表现出来。于是中间又穿插进来一段很抒情的文字:
“老屋里没有什么珍贵稀奇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含辛茹苦,掏尽一切地抚育着我们家几代人,给自己留下一个衰老的躯壳。可对于我来说,老屋却有数不尽的宝藏。”
这段文字过渡自然贴切,引出橘子树的同时,引出对亲人的回忆。表达效果比起直接叙述下来更强烈。
第二,画龙点睛,写好结尾段落。
如果全文都是很紧凑地讲一件事或者绘一处景,没有合适穿插其他表达方式的契机,那么必须要重视结尾的功能了。这也是此类文章在考场取胜的关键因素。
用精炼的议论结尾,就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效果,收束全文,总结主旨画龙点睛;用高明的抒情结尾,不但可以感染读者,增加文章的韵味,而且提高了文章的品位。
例如17年湖南满分作文《老家》一文,作者描写了一副美好细致的老家生活画卷,有清冽的小潭,有悠扬的呼唤,有饭后的信步,有微风的抚摸,充满闲适悠然的田园气息,最后用一小段议论总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秉承着自然,我会记着老家的味道,美食味儿,也是人情味儿。承接着时代,我也会尊重着自然,传出去中华美食的味,传出去我美丽乡村的正宗乡土味儿!那也是中国的味儿!”
这个结尾使得全文变得厚重,点出主题关键词“中国味”,可谓画龙点睛的佳作。

【误区二】

议论生拉硬拽,抒情矫揉造作。
有的同学意识到要规避纯叙述和纯描写的问题,但因为没有在合理的位置、时机生发议论或者抒情,就显得刻意而为,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比如在写完一件难忘的事情,非要加上“时光易逝”的感慨;描写一次涉外之旅,非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就会有生拉硬拽、矫揉造作之嫌。

如何规避这类问题?

第一,具体而微,避免空泛。
你写的文章中心是什么,就要围绕着什么去生发,切忌啰嗦和空泛。比如在朱增泉的《文赤壁》中,由叙述乘车来到文赤壁景点转到对苏东坡的追念,中间没有大发议论,而是用非常简洁的一句议论自然过渡:“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第二,刚性需求,点明主旨。
记叙文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简单地用三段论的结构,但是如果不点题的话在考场作文上很吃亏。这是“刚需”,所以在文末或者篇首必要地议论是很必要的。例如在《老屋记》最后,作者从老邻居写到老屋的消失,中间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来点题:
“可是老屋饱载了我最温情的回忆,它是故乡的一个标志。即便以后有了更新、更好的房子,那也不再是故乡。故乡不是地图上的一个标识,而是美好的童年回忆的一个载体。乡愁是一条斩不断的线啊!”
这一段结合材料明确文章主题,并且陡然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令人深陷作者构建的情怀之中叹惋不已。这篇满分作文运用灵活各种表达方式,使整篇文章浑然天成,深刻又感人。
同学们在平时练笔和考场作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规避记叙文中单一表达方式的运用,并且要适时使用抒情、议论的手法,这样不仅会使你的文章有更好的表达效果,甚至可以闪烁出思想的光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