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堂:谈健康与寿命
李辉—— 微信号zxylihuidz 、 bzbcxs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公费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谭邦和教授,以“宕子”的身份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评论家,微博粉丝几十万,是真正意义上的大V。他先后在红网、草根网等网站及南方都市报、都市女报等报纸开辟专栏,在380多家纸质媒体发表过文章。曾被深圳的几家世界500强企业聘请为御用评论员。
为何南五祖长寿而北七真短命?
道家功法注重“性命双修”,在丹道东南西北中五派中,南北两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派重命功,先命后性;北派重性功,先性后命。到底两派的功法孰优孰劣呢?我想,应该凭事实说话。丹道是生命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养生术,而养生则不外健康与长寿二端,因此,寿命的长短是评价两派功优劣的最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之一。
南宗五祖为: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99岁;石泰(公元1022 - 1158),136岁;薛道光(1078一1191),113岁;陈楠,出生不详,于1213年仙逝。但有史料说,他在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间,擢提举道院录事。由此可推,陈楠年寿应在百数十岁;白玉蟾(1134~1229),95岁。
北宗的创始人为王重阳(1112-1170年),58岁。北七真是王重阳的七位弟子,分别为:马丹阳(1123—1183),60岁;孙不二(1119—1182),63岁;谭处端(1123—1185),63岁;郝大通(1140—1212),72岁;王处一(1142—1217),75岁;刘处玄(1147—1203),56岁;丘处机(1148—1227),79岁。
由此可见,南宗五祖都长寿,活一百岁以上的有三人,而寿命最短的白玉蟾都有95岁;相对而言,北宗的祖师爷们则短命得多,最长寿的岳处机也只活了79岁,王重阳自己58岁就挂了,而他的七位弟子的平均寿命只有66.86岁,似乎比不修真的普通人也强不到哪里去,连当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都没有达到(根据国家2017年统计局的统计结果,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是:女性平均寿命为76岁,男性公民平均寿命是74岁),而南宗五祖的寿命,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算得上是高寿了。
如果仅仅只是一两个人的长寿或短命,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价值,然而,我们在此看到的却是两个门派的寿命长短的“偏性”——一个门派都长寿,另一门派则都短命,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问题就在于——北派的功法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从而导致了修炼者的短寿。我们知道,北派重性功,而且是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苦修方式来磨练自己的心性的。所谓“苦修”,无非就是折磨自己的肉体。如:晚上不睡觉,美其名曰“斩睡魔”,最后睡魔恐怕终于还是没能斩杀,倒是早早地把自己给斩了;王重阳自己在地下挖了一个大洞,名之曰“活死人墓”,把自己关在里面修炼,洞里阴暗潮湿,对身体能好么?“苦修”其实是盲修瞎练,是违背“天道”的——不能不说,北派只参透了丹道的一个片段,但不通医理,不明天道,所以必定会遭到天道的惩罚。虽然他们都算是得道之人,但修为再高,并不表示就能不遵守“天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太渺小了,能跟天斗么?这么傻练,早死可一点都不冤。
身心固然一体,心可以改变身,身也可以改变心;但是,以心改变身非常难,当前的佛教徒大多走的便是这条路子,北宗也是偏重于以心改变身(重性功),事实表明,走这条路的人容易落入空言心性,纸上谈兵或“口头禅”的陷阱,不但很难有成,而且很容易被终身套牢,一辈子跳不出来。以身来改变心相对来说就容易得多,不但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每一步都可以验证,而且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人——就算不能进入先天无极之境(得道),身心健康的改善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黄帝内经》里说,情志伤人,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反之,我们的情志若是不稳定,情绪容易波动,而且波动幅度偏大,往往是由于我们的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不平衡,如果我们通过“命功”的练习,将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调平衡了,我们的情志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稳定了。这一点在我所创立的“抱朴堂”功法中也得到了几百人的验证,凡坚持练习“抱朴堂”功法一段时间,不但普遍反映健康状态大有改善,而且心性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脾气变小了,杂念变少了,欲望变淡了。“抱朴堂”走的就是和南宗一样的路子,注重命功,先命后性,不少人通过命功的练习修出了胎息,自动进入了禅定,从而偷天盗地,改了自己的命。
修炼丹道的人经常会提到“由后天返先天,由有为到无为”这句话,在后天有为的阶段,命功往往比性功要重要得多,到了先天无为的阶段,性功的重要性才会凸显出来,所以先命后性比先性后命更科学——其实,到了先天无为的阶段,性就是命,命就是性,是一体的。此外,丹道的修炼一定是建立在对于“天道”的认识与遵循之上的,“天道”一方面是天体的运行规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天体的运行对于人类身体运作规律的影响与设定,即人体运作的机制与机理,只要违背了“天道”,一定会受到“天道”的惩罚,北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最好的丹经其实在先秦,在我看来,《黄帝内经》便是其中最优秀的。后世的丹经往往割裂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味地在色身上做文章,所以越来越繁琐,离大道也越来越远,按后世各门派的方法去修炼,也越来越难以有成。
人的寿命是由什么决定的?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通常大家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于是,问了一下“度娘”。“度娘”给出的不外以下几种因素:遗传、环境、饮食、运动、情绪等。
不可否认,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但这些因素是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机理来影响寿命的,却找不到一个统一的、合理的解释。
其实,咱们的老祖宗已经就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阐释力非常强大、可以将上述所有因素都囊括进去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元气。即人的寿命是由元气决定的。
每个人出生之时,由天地及爹妈给他或她的元气是一个定数,每个人天赋所秉的元气是不一样的,这些元气,是给他们用一辈子的。元气耗尽了,人也就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遗传”因素。我们给人算八字,排四柱,算的也是这个玩意。
元气又叫先天元气,藏于肾中,故曰肾为先天之本。《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天真”,即指先天禀赋的真元之气。
养生的目标,不外健康与长寿二者,这也是道家养生所追求的目标。健康与长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甚至还互相冲突的概念。健康之人未必长寿,长寿之人也未必健康,既健康,又长寿,才是道家养生的核心所在。
道家养生的一切,都与元气有关,是故,《黄帝内经》 才将“上古天真论”放在第一篇,这是《黄帝内经》的总纲。
有鉴于此,道家养生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为节流,二为开源。节流者,即减少元气的消耗或降低元气的消耗速度。开源者,即为盗天地之灵气为我所用也。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常对人说,人类一切疾病(不包括先天性疾病)都是自找的,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与不良的性情引起的。药物再好,医生再厉害,对你的帮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病根就在于自己,因此,要想不生病或少生病,得从改变自己做起,即改掉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与不良的性情,因为这些不良习惯与性情会或堵塞你的气脉,或加快元气的消耗速度。
所以,我教他们首先要修性,以避免为“内邪”所伤。“内邪”者,情志也。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只有做到了情绪平和,“恬淡虚无”,才能避免我们的内脏受伤。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减少我们与他人或这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冲突,以免招来无妄之灾。
其次,要避免为“外邪”所伤。“外邪”者,“六淫”也,外界环境中一切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也。调生活起居、调饮食、择风水,总之,顺应外界的与内在的自然,都是为了避免为“外邪”所伤,以减少元气的消耗。
要想身体健康,适当的运动或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害了不少人,因为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是有益于健康或长寿的。运动是把“双刃剑”,它的好处在于可以活气血,通经络,其不好之处在于——运动必定造成元气消耗速度的加快。但不运动又必然造成经络的堵塞,从而引发疾病,甚至因此引起元气还没用完的死亡,即不能“终其天年”。所以,最好的运动是那种通经络的效果很好,但元气的消耗则很少的运动。运动,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言“性命双修”中的命功。
以上讲的是节流,对所有的人都适用。至于开源,则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
我们不妨将元气看成是“负熵”。根据“熵增原理”,任何封闭的系统都倾向于向熵增,即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发展,是故,万物有成必有毁。因此,要想延寿,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从系统外,即人体这个小宇宙外引进负熵。前提是——必须将人体变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对元气开放的系统。开源的原理《阴符经》里说得很清楚,即是天地人“三才互盗”。也就是说,对普通人而言,我们的元气每时每刻都被天地偷走了,但当我们能将自己变成一个开放系统的时候,我们同样也能盗天地之灵气为我所有。在此意义上,道者,即“盗”也。盗天盗地的前提是——经络(主要是奇经八脉)打通,脑袋放空,即进入禅定(天人合一)状态。能盗天地,即能改命——就算自己先天元气不足,是个元气上的穷光蛋,一样可以变成亿万富翁。
有人曾举出某某人生活习惯不好,性格也不好,也照样长寿,而有些人没什么恶习,性格也很好,却照样短命的例子,以证明长寿与否其实与某种不良生活习惯、不良性情,或耗元气很快的运动方式无关。其实这种证明是不成立的。因为,有的人先天很足,有的人先天不足,就像有些人出身豪门,再怎么挥霍,也不失为有钱人,有些人生出身贫寒,却没有生财之道,再怎么节约,也是穷人。
纵览人类的科学史,即是旧的理论为新的理论取代的历史。新理论之所以能取代旧理论,并非表明新理论是“真理”,而旧理论就不是“真理”,而是因为新理论比旧理论具有更强的“阐释力”。元气理论虽然是我们老祖宗提出来的“旧理论”,却有无比强大的“阐释力”,足以囊括现代人所有的“新理论”。
然而,元气学说却被那些缺乏科学精神,迷信科学的“科学至上主义者”打入了“玄学”的冷宫。我却不得不说,元气学说是非常超前、非常成熟的科学,以致于现代科学也没法理解。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在其《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表明,西方现代物理学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在向东方的老庄思想,即“玄学”回归。而且,自相对论、量子理论、测不准原理出现以来,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机械唯物主义,以及“客观性”这个概念早已被现代科学抛弃了。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玄学”。
几千年来,正是“玄学”,才是我们的主流文化,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
布留诗云:“世人痴顽更多欲,到头却叹光景促。虚无恬淡乐逍遥,海水虽深不濡足。”
人的健康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们常听人说,某某身体很健康,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里所说的“健康”即是很少生病。
所以,欲知健康为何物,须知“病”是怎么回事。
在中医里,“病”与“症”是分开的,所有的病是由于内脏发生了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内脏生病了,而“症”现于四肢五官——这也是中医望诊的依据所在。而西医则病症不分,往往将症当成了病来治,所以对大多数病的治疗方式其实是错误的。就算一个普通的感冒,西医的治疗方式也是错误的。如感冒流鼻涕,打喷嚏,在中医看来,这是症,是身体在排寒气,而病则在肺,寒气排完了,病也就好了,中医的治疗方面一般是通过药物帮助身体排寒气。而西医却将症当成了病,硬生生地用药物将“症”给止住,鼻涕是不流了,喷嚏也不打了,但寒气却留在了体内,埋下了下一次生病的种子。
此外,我们不要把“病”当成自己的敌人,其实,“病”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不妨将人体看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当这个系统的平衡因某种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被打破时,系统就会通过生病的方式来恢复平衡,以保证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尤其是大脑的正常运作。否则,这个系统将会面临崩溃的命运。
既然病在内脏,那么,不生病或少生病应该也取决于内脏。内脏各有偏胜,五脏六腑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五行。《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说,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乃是健康的保证,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的自我平衡机制于是启动,表现为“病”。所谓“病”好了,即是这种平衡恢复了。
既然疾病与健康都与内脏有关,取决于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的平衡是否被打破,那么,治病的原理在此,保持健康的原理亦在此。在此意义上,我们养生,也就是养内脏。
我们常听人谈到“内功”,却很少有人思考过何为“内功”。其实,所谓“内功”,即是内脏的功能,内脏的功能强大,内功就好。而且,传统武术界还将内功分为“肝木劲”、“心火劲”、“脾土劲”、“肺金劲”、“肾水劲”五种劲。四川岳门的主要功法即叫“脾土劲”。
要想身体健康,不但各个脏器要坚实,而且各脏器之间的阴阳要平衡。五脏六腑之间相生相克,内部有着非常复杂的协调机制。任何一脏如果得不到其他脏器正常的生克调节,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而主导各脏器之间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即是经络系统。因此,保持经络的畅通,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运动具有通经络,活气血的功能,所以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不恰当的运动则会造成代谢废物的堆积,不但消耗元气,而且会堵塞经络。经络堵塞,五脏六腑过或不及的状态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健美”,但健美与健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背离的。即,健美不等于健康,相反,健美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不健康,因为,当我们锻炼四肢或某个局部的肌肉之时,改变了全身气血或能量的常态分布,导致内脏没有得到充分的滋养而变得虚弱。这种人外面看起来似乎很强壮,但内脏却虚了。在元气充足,而后天产生的水谷之气尚能维持机体的正常运作之时,可能不会表现出来,但到了一定年龄,所有的不良后果都会接踵而至。因此,那些玩健美的、搞拳击的、练武术的等等,往往并不长寿,而且老得快,年龄大了一身的病。
健康的原理就讲到这里,结合我在前面讲的长寿的原理,关于养生的基本原理,这两篇文章大致已经讲全了。
布留诗云:养生亦似烹小鲜,五味调和得永年。霸道岂如王道乐,饮鸩止渴祸在前。
从梅墨生先生的逝世谈养生与寿命的关系
6月14日,梅墨生先生因肠癌去世。梅墨生去世消息传出,网络上就有一些言论表示,太极、武术养生长寿无益。其中,评论家陈某席在朋友圈发表言论称,中国历史上注重养生的名人嵇康、谭延闿只活到四五十岁,而太极名家平均寿命60多岁。秦始皇遍寻养生秘方也不长寿。陈某席还搬出杨振宁、周有光两位当代长寿名人举例说,凡是长寿人全部不锻炼。
我本不想就此事发表评论,一来梅先生是我敬仰的艺术家,我不愿意象陈某席一样,借梅先生的死来吸引别人的眼球,二来陈的言论其实只能表明他对养生的无知,明眼人一看便知,根本不值一驳,何须我多言。
但是,这几天来,一直有朋友不时地将有关梅先生的评论发给我,让我觉得不能不就此说上几句,以澄清大众对于养生的种种质疑,并将陈某席的无知明明白白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其实,决定人类寿命的因素成千上万,这成千上万的因素,可以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在《黄帝内经》里,指的就是元炁。人一生下来,所秉受的元炁就是一个定数,于常人而言,没法增加,元炁耗尽,人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而且任是神仙也难救。咱们经常听说“尽其天年”这个词,其中的“天年”,指的就是在元炁的消耗速度正常的情况下,我们能活到的命数,因为我们生命的每一刻都需要元炁的参与,所谓“人活一口气”,其实指的并非呼吸之气,而是“元炁”,当然,元炁消耗完了,呼吸之气同样也会停止,在此意义上,理解为呼吸之气也未尝不可。
大多数人是无法“尽其天年”的,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再加上世间又有几人参透了养生之理,而且就算参透了养生之理,也很难在每件事上都能贯彻落实——人这一辈子,只要做了有违“天道”的事情,就必定会引起“元炁”的加速消耗,即造成寿命的缩短。在此,“天道”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指的是天体的运行规律,以及这种规律对人类产生的种种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深的学问,虽然在《黄帝内经》里已经阐述得非常透彻了,但历朝历代,都没有几个人真正参透,恐怕梅先生也是如此,实在也怪不得他。北七真况且如此(我在《为何南五祖长寿而北七真短命》一文中已有论述),梅先生没能参透也不奇怪。
而且,就算梅先生参透了,他是在得肠癌之前参透了的呢,还是在得肠癌之后参透了的呢?养生不是万能的,中医西医也不是万能的,人类的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是不可逆的。如果梅先生在得肠癌之前参透了养生之理,肯定是不会得肠癌的;如果是在得了肠癌之后才有所悟,此时恐怕为时已晚,但至少可以让能比那些不懂养生之理的人多活些时间,并少些痛苦。是故,他的早逝,非养生之过也,也不能推导出养生无效。至于杨振宁、周有光两位当代长寿名人的长寿,一来是因为他们二人所秉受的元炁超过常人,即天赋异秉,二来他们的日常生活未必不是暗合养生之理,而那些短命的太极名家们,他们的所谓“养生”,则未必不是有违“天道”的自以为是。
影响寿命的后天因素,包括四大类,一是心性,二是生活习惯,三是风水,四是意外伤害。这四类因素,比较容易理解,养生专家们也论述得比较多,我也就不再画蛇添足。陈某席提到的嵇康,乃被司马氏腰斩致死,可以归入意外伤害之类,至于谭延闿,则是民国的高官,即便非常懂养生,也难免日理万机之累,其生活习惯能做到顺应“天道”么?与谭延闿相似的还有王阳明。梅先生是名人,恐怕也同样难免被盛名所累,从而因此生病早逝。难道他们的早逝就能说明养生无益?这是什么逻辑!
与陈某席一样,我也做过多年的评论家,并且当年在全国小有名气。但是,与他不同,我一向遵循着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保持沉默。长得丑没有关系,可得学会为自己藏拙,别乱出来吓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咱们人类是所知所能有限且终有一死的被造物,无知是人类的常态,不丢脸,可不自知自己的无知,硬要装成行家里手的样子,则难免显得滑稽可笑。
此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不要轻易下定论。我们得出的任何结论,都需要有事实与逻辑的支持,陈某席所例举的都是事实不假,但这些事实能推导出你得出的结论么?只有脑袋一团浆糊的人才会如此逻辑混乱,由这些事实得出如此荒唐的结论来。就在刚才,我百度了陈的个人资料,原来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评阅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一位学者吧,却发表如此不负责任的言论,至少是有失学者的严谨吧。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只是就事论事。在此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陈某席为何许人也,但对梅先生还是有所了解的。逝者已矣!但愿梅先生的在天之灵早日安息!也希望公众不要被陈某席轻率的言论带到坑里去了。如果陈认为自己说得对,不妨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那是他的自由,与我实在也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