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片雪,都是一片灵动的思绪温州22中听《祝福》3 肖培东

3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PPT上现出这样一行字,梳理完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叶老师转向了祥林嫂会“说话”的眼睛,只是环节之间的过渡过于强硬,少了点自然感。新教师组合教学环节多用拼凑,我刚上讲台也正是如此,哪个有意思就说哪个,很少注意前后之间的关联,只凭自己的选择让教学的流水率性东西。但能关注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叶老师读书还是颇为细腻。确实,文学作品中的眼睛描写是肖像描写的中心和灵魂,眼睛最能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传达人物最内在的心灵秘密。《祝福》刻画祥林嫂的外貌神态,写眼睛的有十多处,处处紧密联系了人物的身份、心理、性格,落笔精彩,分外有力,各具特色,几无雷同。这些刻画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一圈眼神细刻画,写尽人生悲苦命,我也选择过“眼睛”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听年轻的叶老师再讲祥林嫂的眼神,也是倍觉亲切。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读眼睛——品眼睛——找更多的“眼睛”。

叶老师的推进是这样的:读眼睛——感受祥林嫂的悲苦。

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祥林嫂苦难命运的感受,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什么要讲“眼睛”?我想着,仿佛站在讲台上的不是叶老师,而是我自己了。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学”,阅读眼睛不应该是因为鲁迅的名言,也不应该只是教师的备课预设,它应该首先来自学生的发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这个有雪的日子,我们怎么样操作可以教得更灵动更活络些?

我想到了“激活”,想到了“留白”,更想到了学生们的眼睛!

做这样一个变化如何?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__。”PPT上省略“眼睛”二字,化成一个填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细读祥林嫂,你觉得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什么呢?”这样,一时激起千层浪,答案就有多种呈现的可能。

课堂也许是这样的了:

“老师,我觉得最好是画她的脸色,'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等等,写出了祥林嫂的憔悴痛苦和麻木。”

“老师,我觉得最好是画她的头发,文章多次写到了祥林嫂的头发,'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很形象地写出了身世的变化。”

“老师,我觉得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文章写眼睛的地方特多,很值得品鉴。”

“最好是画她的道具,那个竹篮子,破碗,我觉得很沉重。”

“最好是画她的语言,你看,她多次说阿毛的故事……”

“动作!……”

“衣服!……”

你看,留出空白,把思考空间还给学生,最后比较探讨,水到渠成地汇向“眼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实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个体研读,对话碰撞,阅读探究不留死角,不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而且鲁迅写作艺术也多方位地呈现,这双“眼睛”,看到的是多么广阔和深邃的文学世界!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的天空可以更加高远。

每一片雪,都是一片灵动的思绪。教师,阅读要能拈来雪花,备课要能播撒雪花,教学要能搅动风雪,你的课堂,才更富璀璨精华。

祝福青春,你和你的课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