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阅读量转化为语文成绩?

如何将阅读量转化为成绩,我们重温语文学霸孙婧妍的经历。

2013年北京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语文148分,至今无人超越。她是怎么样学语文的,在一篇演讲稿中,她详细的阐述了她的语文学习方法。我总结了8个点,在此分享给大家。前面是作者的原话,括号内是我的小结。

1、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我的思考:高分的前提是语文素养,如果我们从心底关注孩子的兴趣,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感受语文之美,让爱在从心底热爱语文,再谈所谓的技巧,相信孩子一定能在语文的世界里畅游。)

2、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我的思考:喜欢读书很好,如何会读书更重要,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一定会写作,但是会读书的孩子一定会写作。三遍读书法要求我们精读课外书,要求我们读书要动脑,学会写读书心得。这样的读书才算会读书,这样读书效果不一样。)

3、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我的思考:多看作文书,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作文书毕竟是同龄孩子的作品,能有多少营养呢,顶多是快餐。名著虽然很难看懂,但是看懂或看透一本名著,可能顶得上100本作文书。)

4、对于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我的思考:多读经典,多模仿,能从经典中模仿一招半式,也远远好过一般的满分作文。学书法从模仿开始,学音乐从模仿开始,为什么学作文不能从模仿开始呢。模仿不是抄袭,采得百花蜜,一定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5、 六年来,语文一直是我最强的科目,对它我有绝对的兴趣和绝对的优势。我相信,这首先是这几位老师在过去的六年中坚持了对我的培养方向的功劳。如果不是他们的教导,如果没有他们的信任,我可能只会是一个“平均分学生”,语文永远不会成为我的热爱、我的专长。(我的思考:一位好老师也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一位好老师也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如果每个科目孩子都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6、一切试卷都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对标准答案的要求。所以,解答试卷时应该尽可能地体现能力,通过答案去和出题人、判卷人交流,让他们知道你明白他们的“道”,也就是说他们要考察的是什么。对于一份这样的卷子,你要相信,没有一位判卷老师会不给你好分数。(我的思考: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一样重要,只有素养考不出高分,让人唏嘘。只有应试能力没有素养,终究走不远。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不仅要讲题,更要让孩子明白出题原理:老师怎么出题,考点是什么,如何答才给分。多研究出题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7、 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我的明智的、感性的、性格中很有些浪漫主义因素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标出几个拼音、读出几个词语,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我因此感激他们。(我的思考:语文学习不是六年,不是九年,而是一辈子,语文看似没用,却能影响孩子一辈子。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格局,要想孩子优秀,我们必须做懂教育的父母。)

8、我常写错别字,我搞不清字音,我乱用成语,我写作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简直毫无章法。然而,我说的话,大家认为有道理;我写的东西,能够感动读者;我通过文字传达出的思想,可以影响一批又一批人。这才是学习语文真正带给我的、令我感激的礼物。(我的思考:语文是通过文字影响人,改变人。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的重要原因,他深邃的目光,看清真相。穿越时空。历史的变迁中,很多物质财富早已不复存在,然而精神的财富,却能代代相传。)

如何将阅读转化为成绩,阅读答题技巧还是要了解

1、每次语文考试后,孩子的阅读理解扣分最多。两篇阅读题,少则七八分,多则十几分。练了很多题,买了很多课也不管用,难道孩子就学不会阅读理解吗?

2、求教语文老师,答案往往是孩子语文积累不够,需要多看课外书,需要多做阅读题。于是我们开始看课外书,开始刷题,一个学期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孩子的阅读理解扣分情况还是没好转。

3、第一大谎言。通过阅读课外书来提升答题能力。语文的确需要积累,需要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很多语文素养好的孩子,照样阅读理解扣分。我曾遇到作文接近满分的孩子,阅读理解扣分一塌糊涂,他们不会答阅读题是理解能力不行吗?只要能看懂文章,就不是理解力的问题。

4、第二大谎言。通过练题提升阅读答题能力。几乎每个孩子手上都有几本阅读理解练习册,很多语文老师也推荐孩子购买练习册。有的孩子购买的练习册,多达十几本,也写过好几本。结果呢,学会的又有几个?

5、第三大谎言。等待学校老师讲来提升阅读答题能力。学校老师的任务是完成语文大纲的教学任务,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关注孩子的成绩。但是提升孩子阅读理解分数,不是他们的第一任务。所以很多孩子阅读答题能力不是自己的语文老师教会的。

6、第四大谎言。通过买小视频或回放课来提升孩子阅读答题能力。

视频课的确是有系统讲解答题方法,但是孩子终究学不会,因为学好阅读理解有四大环节,任何一环节有漏洞,就会付出更多时间。

7、第一环节:提前完成作业,大部分应试课程都有作业。应试能力也是一种技能。如同一门手艺,必须反复实践才能学会。做题是提升应试能力的必由之路。做题很枯燥,但是学好阅读理解,又必须要做题。因为做完题后,才能找到孩子的薄弱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反馈。

8、第二环节:听直播课。听课的过程其实是跟着老师一起思考的过程。如何快速读懂文章,如何快速提取文本信息,如何读题,如何审题,如何写答案才能拿分,这是一套应试思维训练体系,只有反复训练,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到和老师同步。不上直播课,师生没有互动,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训练的时间,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9、第三环节:听老师点评。点评实在是太重要了。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自己写题没效果,大多出在点评环节。写了题,没有点评,不知对错,写题的意义在哪里?指望没有研究过试题的家长点评,不仅把孩子弄晕,还把自己弄糊涂,效果当然差。

10、第四环节:订正答案。订正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再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大部分孩子都缺乏这项能力。很多同学听完老师的点评,已经没有耐心,再让他订正,更是不耐烦。但恰恰是最后的收尾环节决定着你是否真的学会。“行百步者半九十”,道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毛病。

11、订正的过程,不是把参考答案抄一遍,那是自我安慰。订正时要比对老师的答案和自己答案的不同之处,要思考老师反馈的问题。

分析出错原因,写上正确思路,标注注意事项等。

12、三节课后,哪些孩子能学会,通过他作业的状态,听课的状态,订正的状态一看就明白。孩子的问题多种多样:要么作业不完成,要么没有听直播,要么没有订正。打破了完整的学习流程,就得听第二次直播,或做更多的题。有的孩子,下定决定,愿意投入时间精力,遵循老师安排,循序渐进,往往一期课程,就达到预期的效果。

13、阅读理解是中小学语文的难点。如果一次学会,不用额外练题,就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很多同学只是一知半解,听听课以为自己学会了。遇到问题又开始着急,不断换班,不断换老师,花了更多的时间,浪费更多的钱。

14、阅读理解学好了,语文成绩不会差。语文差的原因,要么是作文分起伏大,要么是阅读理解分起伏大。作文的问题,不是几节课,几个月能解决好。而阅读理解的问题,可能几个月就能学会。为什么不愿意投入时间呢?先集中攻克阅读理解,再集中攻克作文。

15、阅读理解题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不是背几个公式,练几篇题,看几个小视频就能学会。但是一旦你真的掌握阅读理解答题思维,你无须再练题,也能拿高分。

您认同我的观点吗?说说您的看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