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 : ​这是我家乡 |​ 刘紫剑

这是我家乡
 刘紫剑
1
次仁的故事,应该从八岁讲起。
八岁的小次仁,胸前挂一个小筐,背上背一个小筐。每个筐里,是一只刚出生的小羊羔。三四月的日喀则,天气依然很冷。虽然外套都裹在小羊羔身上,次仁还是跑得满头大汗。
他必须一刻不停,饿了,伸手抓一把糌粑,渴了,仰头灌一口“秋古”(从牛奶中提炼酥油后剩下的奶渣水)。放下这两只小羊,离村十多里的草场上,还有十几只待产的母羊在“喕喕”叫。如果不把这些幼小的生命尽快送回羊圈,极有可能被冻死。除了寒冷,在高原上四处游走、饥饿的狼和狐狸,还有天上盘旋的老鹰,也是小羊羔致命的威胁。
地上除了稀疏的枯草,就是大大小小的砂砾石子。次仁一边跑,一边小心地躲开这些硌脚的障碍。直到看见村口用木栅栏围起的羊舍,看到村里的土坯房,看到村巷里忙碌的乡亲,他才舍得把鞋穿上。母亲说过,一双鞋,要穿一整年。
“阿莫拉”(奶奶)抱过小羊羔,嘴里发出亲昵地啧啧,紧着把用羊皮做成的奶壶送到那些迫不及待的小嘴里。有些第二胎、或者第三胎的母羊,有了责任心,会跟着次仁跑回来,围着自己的孩子来回转。“阿莫拉”就会安抚它们,设法让它们亲自哺乳。
草场,如果叫草场的话,离村里越来越远,草也越来越稀少。“格拉”(师傅)的脸色也就越来越阴沉,冲着次仁大声地吼,嫌他早上来得迟,好的草场都被隔壁的生产队抢占了;嫌他送小羊羔跑得慢,眼看着又生下来好几只。母羊已经把胎盘和脐带吃掉,小心地一遍一遍把小羊羔身上的血水舔净,一步不离地守着自己的孩子。如果是上半天生的,赶晚上回家的时候,经过小半天的成长和锻炼,小羊羔就可以跟着回来。如果是下半天生的,就必须次仁用小筐子送回来。
草色还没有返青。一年里,不到半年的青草。多数时间里,“格拉”带着八岁的次仁,放牧着生产队的一千多只羊,来回找草吃。最远的地方,离村子十多里路。
次仁太累了,他在奔跑的过程中常常都能睡着。在村子与草场之间,他总是机械地跑着,忽然脚上一阵剧痛,把他从睡梦中拉回来。风从脸上刮过,云在头上飘过, 一个八岁的孩子,在日喀则的天空与大地之间,来回奔走,小小的年纪,已经体会到了生计的艰难。
次仁不喜欢放羊,但是没有办法。做为家里的老大,他一点也不敢懈怠,要帮着挣工分,才能确保一家五口人不至于挨饿。
这样的生活,次仁度过了三年。第一年,次仁每天只能挣到半个工分。第二年和第三年,就可以挣到一个整工分了。这三年里,生产队新添的小羊羔,存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在匆匆的奔波中,偶尔,次仁会停下脚步,擦一把额头的汗,看着那些背着书包的孩子们。
次仁提出来,要去上学。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遥远的边疆也实行了土地承包,家里一下子分到了十几亩地,虽然都是贫瘠的旱地,但人们还是看到了希望。正是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母亲当然不让,僵持了一段时间后,父亲终于点头同意了。父亲在兽医站工作,知道文化的重要性。
次仁比以前起得更早了,六点钟就爬起来,拾粪。牛马的粪便想都不要想,牲口的主人现场都处理了。所以,剩下的,狗粪和猪粪是最好的,它们体量大,不一会就会拾满一筐。但更多的时候,这些好拾的粪便,已被更早的人们捡拾走了。次仁用一个小树枝,扎羊粪蛋。黄土砂砾上,那些星星点点的黑色颗粒,成了这个少年最大的快乐。
等到太阳出来,次仁和村里的17个孩子,一起相跟着,越过一条河,到离村子十几里的吉定镇去上学。二十多个村子集合来的五百多学生,他们村的孩子们受到的嘲笑最多。因为他们村的孩子上学迟,年龄普遍偏大,多被老师安置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一遇到提问,十有八九答不出来。
小学只有两门课,数学和藏文。学制也只有三年。
三年以后,萨迦县以及周边的四个县城,只招了一个49人的初中班。次仁和另外两名同学,成为他们小学的幸运儿。
初中四年,开设了五门功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藏文。次仁感觉到时间总是不够用,成绩总是不够好,每天都在埋头苦学。然后,1989年,他和另外37名藏族孩子,成为成都水力发电学校(现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藏班中专生。
在那个气候湿润、水软风轻的城市里,次仁系统地学习到了汉语,大胆地与人交流,看不再光秃秃的山,看那么多叫不上名字的花草,看街上那么多的美丽女孩,兴奋而好奇地笑。
唯一的苦恼,就是吃不饱。“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正是能吃的年纪啊。
晚上下自习回宿舍的路上,肚子一路大呼小叫。宿舍门前有一个小卖部,是学校统一经营的。次仁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会买一个面包,或者一包方便面。钱花完了,就厚着脸皮赊。
小卖部由一个阿姨负责,四十多岁的样子,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次仁。次仁后来才知道,按照学校的规定,小卖部是不准赊账的。而他当时,寅吃卯粮,赊账成了每个月的常态,等到月初家里寄来钱了,把各类欠账一清,又剩不下几个了。
时间长了,阿姨提出来,次仁可以勤工俭学,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次仁很高兴,跟着阿姨骑三轮车从外面进货,从库房搬货,帮着卖货,反正学业又不重,只要有时间,次仁都到小卖部报到。
阿姨有三个闺女,最小的那个,也在这所学校就读,每天下午几乎都来帮她母亲干活。有时阿姨忙,小卖部就留下两个年轻人经管。慢慢的,次仁发现他越来越怕看女孩子的眼睛了。两人眼神一对上,次仁就大脑短路,脸红得发烧,话都说不利索了。女孩子就嘲笑他的汉语,说还有这么笨的人呀,越学越不会说了。挖苦完了,从书包里掏出两个煮鸡蛋,有时是几个苹果,或者其他好吃的,斜着眼看着次仁笑。
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光啊。借着进货的名义,两人溜出去。次仁蹬着三轮车,车上坐着心爱的姑娘。次仁有使不完的劲,感觉能一直蹬到天边去。和风顺畅,柳丝轻扬,晚霞如画,歌声飞扬。次仁给姑娘唱藏歌。姑娘听不懂藏语,但能听懂音乐。听着听着,就哭了,不一会又破涕为笑。
然后,毕业的时候到了。姑娘被家里送到别的地方。次仁找过几次,总是见不到。一家人都避着他。女孩的父亲,也是学校的一个教授,托人给次仁送来一封信。信很简短,请他忘了自己的闺女,原因说来也简单:作为水电专家,他不止一次去过西藏,他明白次仁毕业以后,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工作环境,他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去那么艰苦、那么偏僻、那么荒凉的地方。
次仁拿着那封信,在操场上坐了一夜。这一夜,他把自己所会的藏歌都唱了一遍,唱完了,重复唱,直唱到嗓子沙哑,发不出声。
天亮了,次仁收拾好行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学校。
作为西藏电力工业厅的委培生,次仁到单位报到以后,借了三百块钱,回到他四年没有回过的家乡。为了供他上学,家里几乎没有变化。走进那破旧的栅栏院,低矮的土坯房,母亲抱着高出一头的儿子,哭得呜呜响。
次仁的第一份工作是拉萨市西郊小水电站的运行值班员,那是1993年。从那时开始,二十多年过去了, 次仁没有离开过电力系统,从拉萨,到阿里,到昌都,到日喀则……2020年8月9日,我在林芝市米林县藏中联网工程21标段项目部采访,党支部书记次仁坐在我的对面,黑黑的皮肤,洁白的牙齿,小平头,高而瘦。每次回答我的问题,他需要“嗯——”的一声过渡、思考,“嘛”的一声用来收尾。
嗯——党的政策嘛,就是太阳,在阳光沐浴下,我们藏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嘛……
嗯——父母都在老家,他们喜欢日喀则。不是有首歌嘛,韩红唱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青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房子也好嘛,三层楼,车子也有嘛。
嗯——爱人好嘛,在拉萨工作。孩子也好嘛,今年十五岁了,特别黏我,在上海上中学。自己考过去的,学习一直好嘛。
嗯——电网建设好嘛,每个进藏的电网工程送来的不仅是电流,更是暖流。他们送来了党的温暖,老百姓和中央的心贴得更紧了。电网建设工程是累、是苦,想一想我们吃点苦,乡亲们却过上了好日子。不说别的,就跟我小时候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嘛……
2
说实话,见到王建的第一面,我有点失望。
作为西藏电力建设公司参建藏中联网工程21标的项目经理,他竟然不是藏族。当然,也没有想象中魁梧的个子、黝黑的肤色。唯一有点特色的,王建有双大眼睛。这双大眼睛长在女孩脸上,势必顾盼生辉;放在一个敦实、憨厚的汉子脸上,在表情达意时,只是显露出更多的真诚。
说起来,王建和搭档次仁是校友,不过他比次仁低了整整十级,算是个小学弟。但他的学历要比次仁高,是个大专。
这对学兄学弟也是有缘,先后毕业于一个学校,辗转奔波又先后进入同一个单位,前年联手搭班子,共同负责起西藏电建公司成立以来最重要、最艰巨的一个电网工程建设项目。
还有一点相同之处,两人在学校里,都有过一段难忘的初恋。
无果而终的次仁,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王建却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毕业后回到家乡,娶妻生子,孝老敬亲,一般来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那个时候,王建只想着离开那座让他伤心的城市,走得越远越好。在学校的就业意向单上,他选择了最远的西藏。
一笔一划填下“西藏”这两个字的时候,他还从来没有来过这块高原。关于西藏的点滴知识,来自于书本和影视剧,以及驴友的“心灵鸡汤”。他只是认为,西藏是可以净化心灵、安放灵魂的神秘天堂。
那一年,王建22岁。
如果把人生的经历分成若干个阶段,十七岁之前,算是王建的第一个阶段:早熟、持家的农家少年。
现在回想起来,是重庆市潼南县乡下的旖旎风光,是父母的终年劳作,是七八岁的时候背不起一大筐猪草委屈的哭泣,是十多岁时割麦子难以忍受的刺痛和扎痒,是十五六岁就利用假日外出打工的艰辛劳作……
不想到单位报到以后,第一份工作比打工时更苦。那是2003年的下半年,藏北那曲的青藏铁路110千伏供电工程,平均海拔4450米,初到高原的王建,胸闷气短,头疼欲裂,即便如此,还要跟着老师傅一趟一趟上工地,组塔,放线,常常干不了几下,天旋地转,王建就要蹲在地上喘半天。那时单位对职工的关怀远没有现在这么到位,除了吸氧以外,没有多余的保护措施。王建只能选择硬扛着,用时间慢慢地来习惯。
晚上回到宿舍,那时的活动板房也粗糙,顶棚有缝隙司空见惯。晴天的时候,还自我安慰,可以抬头看星星。一遇到下雨,自嘲的心情也没了,一个夜里,倒腾几个地方,早上起来,被子还是不可幸免地淋湿了。安全帽到了夜里也有大用处,这个放一个,那儿放一个,用来接水。
一进入十月份,天气猝冷,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多度。王建有一件羽绒服,每天晚上都穿着它睡觉,用以保存身上可怜的热量。白天到工地去,坐在工具车的车厢里,一路的寒风呼啸,下车的时候两条腿都麻木了,别人不扶根本下不了车,给中午准备的两个馒头也成了冰疙瘩。中午围着一堆火,王建学老师傅的样,把馒头扎在铁丝上,放到火上烤。烤酥一圈,啃一圈。刚开始喝不惯酥油茶,喝一次,吐一次,吐了再喝,硬着头皮往下灌,连续几次,肠胃就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所以,王建有个观点:肠胃这个东西,是个贱脾气,好说不行,那就硬来。
王建呵呵笑:硬来的结果,就是现在西藏各地的饭菜,我是百无禁忌,吃啥都香。
中午,我在他们工地食堂吃饭,四菜一汤:水煮鱼,烧茄子,小炒肉,烧青菜,虾米冬瓜汤,白米饭一大锅。我说挺好呀,这么丰盛,嗯,味道也不错。
王建很自豪:那是——其他兄弟单位在我这吃过的都说好。这是四川的厨子,跟我们做饭不是一年两年了。其实说起来,还是领导重视,更多人性关怀,想着野外施工的兄弟们,工作苦一点、累一点,起码要把伙食保障好,吃饱了才有劲干活嘛。
王建更认识到这个工程的不同凡响:这不仅只是一个电网工程,还是一个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促进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川藏铁路大动脉畅通的战略工程。工程建成后,可以提高一百五十多万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对于富民兴藏、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工程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王建板着指头给我罗列:21标段两条43公里多的单回线路,147基铁塔,全程处于高山密林中,沿线海拔3300-4500米,最高处的铁塔,人走上去差不多得一天;工程体量大,施工人员多,高峰时达500多人,是他以前当项目经理的三四倍;雨季时间长,从6月到9月,几乎天天都有雨;工程要求高,不管是安全、质量、技术……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就以工程检测来说,施工单位有三检:初检、复检、专检,监理单位要检,业主单位要检、专业的质量监督要检,还有运行单位的检测,先后要经过七道手续。再说安全,每天出工前的班前后,收工后的班后会,每周一次的安全培训,不定期的安全教育和现场调考……在这么严格的管理下,截止到目前,我们的工程无一返工,现场无一事故,人员无一受伤。已经连续两个月,获得工程分指挥部的先进建设单位了。
次仁告诉我,别看王建年龄小,但水平高、能力强、技术精,是非常优秀的青年干部。他给我看一摞厚厚的荣誉证,从2006年开始,王建连续多年获得单位的“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或“先进工作者”。“这是个干实事的人,”次仁评价,“就是苦了他的老婆孩子……”
王建这种工作性质,整天在野外跑,一晃就二十大几了。父母眼看着王建的同龄人先后都成了家,快一点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知道催也不顶事,提前在家乡问好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家姑娘,熊柏霞。2006年春节假期,王建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相距十六公里的小熊姑娘见面,两个人一点头,八天以后,就吹吹打打成了好事。
我起初以为听错了:八天……这也太快了!
王建呵呵笑:没时间呀。先结婚后恋爱,也挺好呀。
那年过了正月十五,王建就把新娘子带到拉萨,三十多个平方的单身宿舍简单收拾一下,就是新房。亲热不到一个礼拜,王建又到工地上去了。蜜月的热乎劲还没过,新娘子想跟着他一块去工地,王建坚决不答应,你是不知道工地上有多苦。熊柏霞一盘算,还不如在老家呆着,起码人头熟。拉萨倒好,海拔高不说,王建一走,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新娘子又回了重庆,在家里帮他侍奉双亲。2008年4月,先生了个女孩。2012年2月,再生了个男孩。儿女双全,“好”事吧。但王建很理亏,俩孩子出生的时候,他都不在身边。女儿八个月大的时候,他才第一次回家,开了门他抱着孩子哭,妻子一边捶他一边哭。老二生育的时候,更危险,早产一个多月,当时老婆大出血。现在两个人一吵架,老婆就把这事拿出来,王建立马低头认输,没话说了。
他给我解释:真的内疚呀。人生人,怕死人。一个男人,再有多大的事,也不能缺席这个关口。所以我对老婆,说宠也罢,说怕也罢,只要她高兴,怎么着都行。
不光宠老婆,王建对两个孩子也是满满的宠爱。老婆有时候说他,不能无原则的溺爱。王建明白,但是做不到。“一年才能见几天呀,亲都亲不过来,那舍得说呀。批评孩子的事,教育孩子的事,讲道理的事,让老婆去得了。”王建很得意,“所以,两个孩子见我亲。每次我一回家,前后跟着我,他妈再也叫不过去。”
其实,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老二出生的时候,当时在电话里听到老婆无助的哭泣,王建很困惑:我到西藏来干什么?我为什么要从事这样一份工作?我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当然现在,都过去了。王建告诉我:当然有意义了。西藏是我的家乡,建设好藏中联网工程,就是建设好我的家乡。
3
和王建一样,把西藏认作家乡的异乡人,还有李凯,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青年管理干部,对口交流挂职帮扶西藏电建公司的援藏人员,现任21标段项目副经理兼总工。
李凯是一个精干的小伙子,言谈流利,反应敏捷。他认为2018年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4月30日,女儿呱呱坠地,给组建四年的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7月中旬,被提拔为送电分公司技术科的副科长。九月中旬,一天忽然被领导叫去,通知到西藏开展帮扶工作。对这项任务,李凯第一时间内心是排斥的,毕竟孩子还不到半岁,再加上手头的工作刚刚铺开。
但他还是选择了服从命令,原因说来也简单。之前单位确定赴藏的那位同志因为家里有事,实在走不开,领导无奈之下,想到了他。他不想让领导继续为难下去。得到消息的妻子先是愣了一会,低低问一句:不去不行吗?
李凯沉默了半天。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抱着襁褓里的孩子,妻子忍不住哭了出来。
那天是9月20日,五天之后,李凯就飞往拉萨,很快就来到林芝工地,开始了他全新的工作历程,也是全新的人生历程。
不同于故乡吉林德惠一望无垠的东北平原,也不同于工作地安徽合肥繁华拥挤的都市景象,一周的时间,李凯适应了高原的气候,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项目部41名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和李凯的年龄不相上下。李凯对这群新的同事赞不绝口:勤劳、朴实……
作为项目总工,除了协助王建负责项目的管理、安全、技术外,李凯的主要精力放在各项工作的标准化和精细化上,从责任分工,到资料归档;从技术培训,到安规考试……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关口,李凯不厌其烦,认真要求,精心提升,短短半年多时间,项目部的各项管理有了明显的改进。王建就认为,我们连续两个月获得综合考评第一名,这个荣誉可不简单,说来只是朗县分指挥部下属六个标段的考评,但其他几个标段都是内陆的建设单位,管理一向严格、规范,再加上,这个考评是由业主组织的,不打招呼,突击检查,可以说,检查结果是相对公平和客观的。我们西藏电建公司负责的这个标段,能够拿到、并且保持这个荣誉,李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凯把成绩归结于两点,一是管理团队的精诚团结,从项目经理王建,到党支部书记次仁,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二是项目部的年轻人好学上进,乐于接受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李凯带了五个大学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帮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专业技术……都有了空前的转变和提升。李凯认为,干好藏中联网工程只是他帮扶工作的一个目的,还是一点,就是通过这个工程,为西藏电建公司培养出一批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年龄只有35岁的李凯,一路走来,精彩不断。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东北电力大学”的通知书在一双双粗糙的大手中来回传递,两百多名乡亲热闹了三天,庆祝他“鱼跃龙门”。大学期间,他牵头组建了校电子技术协会,担任第一任会长,两年多的时间里,带着一帮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们,做实验,搞小发明,所以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也涉猎到了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想正是这一点爱好,对他以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班十年多时间,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明专利1项,单位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管理创新成果获得安徽省管理创新一等奖、国家管理创新二等奖,先后荣获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
李凯最骄傲的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是我国第一条特高压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施工点在河南巩义县,工作内容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黄河大跨越。时年24岁的李凯,随师傅爬在黄河岸边高高的铁塔上,放眼四望,天高地远,大河浩荡,禁不住一腔的雄心壮志,自豪感油然而生。后来,他又陆续参加了四次长江大跨越、一次淮河大跨越。他总结:咱们国家境内最重要的三条河流,长江、黄河、淮河输电线路大跨越,我都参与了。
我由衷地佩服:一个电建工作者,有这样经历的不多,为你庆幸。
庆幸我有一个好单位吧!李凯告诉我,他非常高兴的是,能够工作在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能够遇到一个关爱职工、以人为本的领导集体。2012年6月份,项目部在新疆施工,其时李凯刚当上项目总工,每天忙得脚不着地。相处一年多的对象焦传霞在电话里问他:年底的婚礼准备得怎么样?在哪儿拍婚纱照?宴席设在哪个酒店?
李凯吞吐了半天,说:咱们……推迟一年……行不行?
好在对象通情达理,没有过多责怪。放下电话,李凯长出一口气。不想这个电话,被项目部的负责人听到了,给公司领导一汇报。公司领导一摸底了解,原来不止李凯一个,工地上还有两个小伙子,也是一再推迟婚期。领导一拍板:来个集体婚礼,就放到工地上。
李凯给我看当天的照片:一基银白的铁塔上,大红横幅格外显眼“缘定戈壁,情系电网——安徽电力职工新疆西北联网工程现场集体婚礼”,三对新人正在放飞五彩的气球,近景是幸福的新人、洁白的婚纱、大红的地毯,远景是黄色的戈壁滩,是蔚蓝蔚蓝的天空。
4
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的22标段,和西藏电建公司的21标段,项目部都设在米林县城。两地相距不到两公里,这两公里之间,基本上也就是县城的中心,两三条街道,三五层高楼房,数百个行人,繁华程度不及内陆的一个乡镇。
采访这两个标段时,我住在县城东北侧的南迦巴瓦酒店,一路之隔,就是浩浩荡荡的雅鲁藏布江。两岸青山连绵,整天云山雾罩,正是藏中的雨季,一年八成多的雨水,集中在这几个月下。我是八月初进的藏,呆了一周时间,每天都有雨,只在大小而已。
难怪看见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黄助威时,这个身高体壮的项目经理眉头紧锁,看着天空发呆:这老天爷,能不能别下了……
陕西送变电公司承建23标段,项目部设在米林县的一个小山村,甲格村。车子出了米林县城,沿雅江逆流而上,大致方位西行,曲曲弯弯两个多小时后,把我放到公路边上的一排民房前。细雨连绵,我拎着行李看这房子,两层,外观陈旧,装饰是繁复的藏族图案,心里不由一喜:挺好呀,可以住住原生态的藏族民居了。
不想进到里面,和内陆的房屋没有区别,大白粉把墙壁挂得粉白,桌椅俨然是熟悉的办公桌椅。黄助威介绍,这儿原来是废弃的村委会,他们用了极低廉的价格租过来,重新粉刷了一遍,再到县城买些桌椅配进去,就是项目部了。和其他施工单位的项目部比起来,这儿条件不是一般的差。包括吃饭也是,我是上午十一点多到的,中午吃到了久违的陕西面食,也就一碗面而已,连个咸菜也没有。工人们每人抱个碗,蹲在院子里“吸溜”。
这个时候,天已放晴,黄助威见缝插针,又到工地上去了。年轻的项目总工马磊陪着我,不无歉意地笑:这个伙食……
我宽慰他:挺好的,我在西安,有时候也就一碗面。我是偶一为之,但你们就不行了,长期这样,只怕营养不良吧。
马磊苦笑:我们这个标段离城市远,项目部设在村里,对工程建设是方便了,只是苦了大家伙,地方太偏,买菜不方便,只能这么凑合着。
我看该标段的工程资料,线路的长度,工程的难度,和前两个标段没有大的区别。只是多了一份比较详细的地形地质分析:线路途经地形,其中峻岭5%、高山80%、山地15%;当地地质,普通土5%、松砂石35%、岩石60%,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沿线山高坡陡,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岩危石和冻土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分布不均等特点。
马磊给我解释:这样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一言以蔽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所能遇到的、所能想到的困难,这个地方都有。所以我常常想,有了“这碗酒”垫底,以后什么样的工程,什么样的场合,我也不怕了。
他从电脑里找出照片给我看:悬崖峭壁上,岩石坚硬,草木青翠,褐色的工人撅着屁股,系着安全绳,小心翼翼地往上爬;山顶用塑料布搭起来的简易帐篷边上,工人们正在吃饭,粗糙的皮肤,破旧的工衣,满面灰尘……背景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蜿蜒如玉带一样的雅江,是高远辽阔的天空上白云朵朵,是一只雄鹰展开翅膀,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天空上翱翔。
28岁的马磊,笑容总挂在嘴角,五年工龄,这是他参与的第三个工程,已经当上了项目总工。他是我走过诸多电建工地见过的数十个电建工人中,心态最好的一个。比如大家都认为供电单位比电建单位好,马磊不这样以为。他给我举例,他有几个同学分到了供电单位,都在县公司,工作十年八年,都不见得有他一年的经历复杂,不说电建工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这份豪情和闯劲,就他每天接触的这些人,有县、乡、镇、村各级政府官员,有缠着闹着想多要点赔偿的老百姓,有找不到工头要不到工钱的劳务派遣工,有甲方、指挥部、设计单位、供货方……有的时候,还能见到一般人电视上才能见到的大领导,你像……他板着指头给我罗列。
马磊和爱人是高中同学,虽然大学不是一个学校,好在都在西安,同学聚会的时候互生好感,大二的时候明确关系,毕业时候谋划以后的生活,马磊给爱人描述电建公司多么厉害,收入多么高、效益多么好……妻子学历很高,是个学法律的研究生,不过隔行如隔山,完全听信了马磊的话,结婚以后,才明白电建公司是个什么样的工作性质。两人去年“五一”摆的酒席入的洞房,八天之后马磊就到工地去了,6月12日回去参加安全培训,妻子憋了一个多月的火气终于得到发泄,狠狠把他教训了一顿,具体细节“不宜描述”。离家那天早上,妻子给他冷笑:想得美,你走不了。马磊不以为然,出门前一检查,身份证不见了,给老婆又是示弱又是讨好,好话说了一箩筐,才把身份证拿到手,匆匆就往机场赶,差点误了飞机。
两人每天都视频,大约半个小时,多数时间里,都是老婆在那头说,马磊在这边笑着点头。他给我解释:人家学法律的,咱吵不过呀。再说了,即便吵得过也不能吵。吵得赢吵不赢只是战术问题,想不想吵却是战略问题。战略对头了,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我夸他:虽然你结婚只有一年,但悟性高、认识深、态度好,家庭生活一定幸福。
到了中午,米林县发改委副主任拉巴次仁来到项目部检查工作,老远见到马磊,很热情地打招呼,还给他递烟。马磊给我现场比较:咱们内陆的县级干部,牛逼哄哄;人家藏族人就不是这一套,看人不重身份和地位,重交情和人品。
拉巴好像是第一次来,把项目部的几个文件夹翻了个遍,给我翘大拇指:你们国家电网这个公司厉害,在我们所检查的企业里,你们是管理最严格、最规范的一个。拉巴又坐定了,给项目部传达三个意思:第一,这次检查是雨季安全普查,前两天某地塌方,伤了几个人;第二,县里要求,山上不能住人;第三,县里要求,雨天不能施工。
黄助威一个劲点头:放心吧您呐,我们和您一样小心。
快到中午的时候,拉巴交代完了,拍拍屁股就走,老黄和小马拦不住。我看着远去的车辆,禁不住感慨:没想到藏族的政府干部,也这么敬业、负责。
马磊点头:其实我发现,藏族的老百姓,身上有好多优秀的品质,纯洁善良,知足常乐,与人为善。就说我们项目部吧,晚上睡觉,办公室也就是一把小锁,发电机和洗衣机就搁在院里,院子几乎是敞开的,在这个地方一年多了,没丢过任何东西,可谓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我问:当地藏族老百姓对你们就不好奇吗?
马磊说:他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一般来的多是小孩子,五岁半的其米央珍,就住在隔壁,暑假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来,这儿转转,那儿转转,我们把电脑打开,给她看动画片、玩游戏。还有的老乡,过来复印个照片、证件什么的。其他时间,他们就忙着喝酒、唱歌。
不干活吗?
干呀,一年也就忙四个月,五六月份挖虫草,七八月份采松茸。剩下的时间里,他们就是玩,自给自足,自娱自乐。
我是8月10日中午到的甲格村,12日上午离开,不到两天时间里,避居大山深处的这个小山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此地的藏民,就像神仙一样过日子,只有四五十户200多人口的一个村庄,竟然还有酒吧。夜里十二点,我完成手头的稿子,还听见他们在唱,男男女女,煞是热闹。虽然听不懂藏语,但那歌声中的安详、幸福、快乐,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这里的时差与内陆相比,约一个小时,早上天亮得迟,晚上天黑得慢。第二天吃过晚饭,好不容易等到雨过天晴,我想出去走一走。马磊拦我:都八点了,天快黑了……
我谢绝了他的好意,一个人沿着公路走。
放眼四望,是高大巍峨、层层叠叠的群山,山的上半部分都被白云笼罩着。感觉那云就是从山里生长出来的,丝丝缕缕,连绵不绝,在天空汇聚起来,不断地加重、加厚,只有左后侧的云层后面,隐隐透出金黄的亮色,提醒我:那是落日,那是西方。
沿着雅鲁藏布江,我就这么一直走,拐过一道弯,又是一道弯,忽然——
耳畔听到人语声,是一声简短的、隐约的、快捷的、命令式的口气。我猛然间惊醒过来,左右看看,四周绝无行人,群山静默无语,雅江涛涛奔流,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鸟想必也休息了,天地间静得可怕,暮色以可以感觉到的速度和力量,一点一点压下来。鸡皮疙瘩瞬间布满全身,我心底生出深深的恐惧,我是在西藏的高山大河之间呀……
扭头一路狂奔,直到转过一个山脚,甲格村的灯光出现在眼前,我才长出一口气,调整心情,放慢脚步。村口的矮墙上,两个小女孩舍不得回家,还在玩。
简短的交流后,我知道,她俩分别是三年级的卓玛,和二年级的央珍。她们用流利的汉语问我:你是到这来旅游的吗?
我指指远处山上的铁塔,暮色中只能看出个大概的影子,说:我是来这里架铁塔拉电线的,这条线路修通以后,你们村里以后再不会停电了,冬天也再不会冷了。
两个小姑娘就把右手高高举起,对我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哦,你就是送来光明和温暖的电力叔叔呀。老师对我们说了,要感谢你们。
                                    (全文11300字) 
作者简介:刘紫剑,男,1973年生,山西芮城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八期学员,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曾获中央企业“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工业文学奖、《北京文学》小说奖、梁斌文学奖、草明文学奖等;现居西安。
走进西藏征文活动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征文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当时间的脚步穿越光阴行至2021年时,当党和国家一并同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疫时,我们终于迎来了翘首以盼的2021年。西藏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4个历史阶段,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实现了两大跨越。
      西藏拉萨,一个离苍穹和神性最近的地方。那里的山绵延起伏直达云霄;那里的水湛蓝湛蓝如同一湖湖的蓝墨水;那里的云就在头顶;那里的天,近在云水之间……布达拉宫屹立在蓝天之下,千多年来,召唤着每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大昭寺四周的青石板上,一年四季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叩着等身的长头。一个多美、多神圣的地方。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见证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化。特举办征文活动 |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 。
一、征稿主题
(一)本次征文大赛以、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以及民族文化、高原山水、雪域风情等为主。
(二)征文体裁以诗歌、散文为主。
(三)征文范围:面对全国文学爱好者。
(四) 《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散南国文学社 、《天涯诗刊》大家网中国作家在线作家网主办
(五)由榆次诗歌协会、朗诵协会、 汉中市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
中国创新文学网、《黄河文艺》、《东方诗韵》协办。
(六)终审将特邀全国知名文化人组成终审团。
(七)将评选出散文、诗歌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一二三等奖颁发纯玉奖牌、书画,奖金,荣誉证书和纪念品,优秀奖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奖品。届时还将择机邀请部分一、二、三等获奖者参加在拉萨举办的颁奖典礼。(优秀奖获得者采取适当缴费,自愿报名的方式参加颁奖典礼及相关活动)
 二、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9月10日
三、征稿要求
  1、须为未公开发表的原创文学作品(包括未在任何公众号发表的作品),诗歌、散文、字数不限。
  2、参赛作品一律必须为本人原创,杜绝抄袭、套改、拼接之作。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
  4、主办方对所有参赛作品享有使用权和版权,可复制、翻译、发行、汇编、改编或演出,有权在媒体上展示、展播,或用于相关的公益性活动。作品的阅读量和留言量也将作为评委评奖的参考依据。
 5、来稿一律注明“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征程+作者姓名”,以word形式发送至指定邮箱,不得一稿多投,并在文末附作者简介、详细地址、真实姓名、电话、邮编等联系方式。
四、投稿邮箱
《大家》微信平台:995624633@qq.com
榆次诗歌协会:baienjieshige@sina.com
《大家》书画:画家赵小杰作品
赵小杰,1974年生于秦皇岛,现居住北戴河。2007年师从孟祥顺老师门下学习国画,孟老师赠送堂号【风林堂】,2015年师从唐坚深造国画,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北戴河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画展并获奖,作品【瑞雪】入选2012年全国【百年百虎】国画精品展(中国美协江西美协举办),并在印度等国展出,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赵小杰与唐坚老师合影
赵小杰和孟祥顺老师合影
感谢您的关注:《大家》欢迎您
 大家编辑部 
 名誉顾问
吉狄马加|贺敬之 | 李敬泽|白庚胜|邱华栋|李少君|  黄亚洲  | 燎原|梁平 | 李一鸣|成曾樾|叶梅|徐坤|郭雪波|张 柠|张清华| 张燕玲|
顾    问
潇潇|杨四平|胡弦|李自国 |刘川| 王爱民|金汝平|赵兴红|侯波|朱晓军|孙建军|吕贵品 |周占林|曹宇翔|罗广才|大卫|周瑟瑟|曹谁  |韩嘉川|马启代|韩庆成|胡茗茗|张桂兴|安娟英|罗永良|梁志宏|毅剑 |  韩玉光 |梁生智 |三色堇 | 慕白|李不嫁| 匡文留 | 黄栋梁|大枪|施秀华|赖廷阶|铁岭范君|王俊才|于江龙|瞿永生|宝 蘭|刘 年
名誉社长 |  路军锋  | 白恩杰
社长总编 |  西玛珈旺
名誉主编 |  孙振彦 | 田春来 |  蔡玉启  | 释圣静
主     编  |  王永淳
编        委   |锦上|贺秀琴|徐祯霞 | 碧金雕|伍三权|冯兴龙|松雪远阳|  | 子凡 |张常波 |王耀华|朱建燚
经典阅读:黄亚洲 周占林  李少君  胡弦 叶延滨  马启代 慕白  雷霆 大卫  三色堇 李不嫁 潇潇 杨四平 叶匡政 曹宇翔 汤养宗 周瑟瑟 马永波 雷平阳  沈天鸿 阎安 乐冰  曲近 王俊才 韩玉光 梁志宏 赖廷阶 纪洪平 王猛仁  秦巴子 大枪  铁岭范君  马慧聪 梁晓明 韩嘉川 曹谁  班琳丽 西征  静川 爱斐儿 霜扣儿 王童 匡文留 白恩杰  路军锋 大海  鲁橹  胡茗茗  张靖  李克利 大梁 阿未 大连点点 高伟 川美  湖北雪儿  蝶小妖  方文竹 付桂秋 朵拉 和四水 王川 姚树森 邓太忠 何金 老丹 吕贵品 施施然 陈广德 雨田  巩本勇 鹰之 宫白云 封期任 散皮 雾都蓉儿  花语  朝颜  曹三娃 姜华  胭脂茉莉 燕南飞 英伦 程红梅  冬雁  金汝平 芷妍长安瘦马  赵小北严小妖  汪抒   徐祯霞  徐庶  李解  金铃子 梅依然 铎木 空也静 铄城  白滢 虎兴昌(陆续添加)
《大家》平台
100000+作家文学爱好者都关注的微信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