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篇:六经阴阳辩证!(必须用好了)

阴阳证《素问》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内经》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阴而火阳。水寒而火热。水火交而化“气”,气藏水火。

阴阳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上阴(水)就是精微物质(精血津液),阳(火)就是阳气(能量)。寒热分阴阳。真寒也就是阴寒(阴证)则阳气少,真热(阳证)则精津耗。真寒属阳虚(阴证),真热属阳盛(阴虚,阳证),虚热有阴虚(精微物质少)发热和阳虚(阴证)发热(虚阳外越)。病理上阴是湿、痰、饮水、寒、淤,阳是真热。真寒则用温热药(辛甘淡发散回阳类),真热则用苦甘寒酸咸药,阴虚发热则用甘淡寒药,阳虚发热要回阳化气药(淡附子、干姜、肉桂、生甘草等)。辛甘化阳,酸、苦甘咸寒化阴。

阴阳辨证金口诀  总纲领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

二便反应真消息。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

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很分明。大便色白或色青,口渴饮热或不渴,此属阴寒盛在中;

大便色青渴饮冷,四肢逆冷格阴证(阳热在内格阴寒于外故四肢逆冷),急下存阴承气行。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

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

大便色白如陶土,阴寒极盛少阳阻,大便色青质糟粗,太阴阳明阳气虚,口气腥臭寒热杂,

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矍铄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

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

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

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

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阴阳辨证寒热真假杂病诀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有神烦躁不安宁。

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

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

阴极似阳属戴阳,面红目赤溲清长。阳极似阴肢冰霜。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

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先天立极是水火,

水火既济无沉疴。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白血病是阴寒邪,

寒彻骨髓白C增, 西医只知杀白C, 徒将阳气杀戮尽。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

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常人验血一条线,

艾滋血液两分离。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阴阳辩证

阳证
     畏热,饮冷喜冷饮,有光泽,好动,喜暗(背向阳光),多言,面赤,大便干结(口渴饮冷),大便稀溏(肛门灼热、饮冷),目光明亮有神,昼重夜轻。咳嗽无痰津液亏。

阴证
     恶寒喜热,饮热,喜静懒动,喜明恶暗(面向阳光),无光泽,懒言,面青灰黯无光泽,面色苍白,口不渴,口渴不欲饮,口渴喜热饮;大便泻下(口不渴或饮热),大便秘结(口不渴,口渴饮热,腹不胀),目光暗淡无神,夜重昼轻。咳嗽有痰。

六经辩证

太阳病
     太阳伤寒
     无汗(伤寒);伤寒无涕,脉浮紧(伤寒),恶寒(伤寒,发热重,伤寒郁而后热),手足微冷(伤寒),体痛(伤寒)。方宜麻黄汤;发热轻恶寒重(太阳伤寒、少阴虚寒),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发热轻恶寒重、咳嗽体痛,食不下(太阳伤寒、少阴虚寒,太阴寒湿)。

太阳伤风
     自汗恶风(伤风营卫虚),鼻涕(有则伤风,气不摄津),脉浮缓(伤风),恶风(伤风),手足皆温(伤风),形肿(伤风)。处方桂枝汤类;恶风、大汗淋漓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阳明病
     脉洪大而长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热证),处方白虎汤;。胃脘痛(暴饮暴食后食不下,食积,贪凉饮冷生姜红糖汤,重者附子理中汤,)。
     小便黄赤,大便灼热稀溏,口渴饮冷,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饮食生冷则直中阳明,法宜温中散寒,理中汤或者生姜红糖汤调理。
     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鞕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口渴饮冷,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有力或滑数脉。治宜通便泄热、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或用增液承气汤。

暴饮暴食,食积阳明腑气不痛,或积而疼痛,或郁而发热,其热与太阳病发热不同,太阳病发热往往兼有体痛,而食积发热是腹痛伴有发热,或者贪凉饮冷,寒滞中焦脾胃(戊己土),腹中冷痛喜按压。
       治疗方法:
       通用方:
     陈皮、生山楂、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可加适量红糖。
     分治法:肉食积滞,山楂陈皮革30克烧水喝;米面积滞,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
     鱼虾蟹子紫苏、山楂、陈皮各30克烧水喝;
     乳食积滞可用乳酸菌奶口服。
     贪凉饮冷引起的腹痛可用生姜红糖汤食疗。
     清淡素食是健康之本,上方是为不知道素食利益的人权益设计,动物食品是在为细菌、病毒提供营养。

少阳病
     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喜呕、转侧困难。
     1: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喜呕、转侧困难,舌苔白润而兼黄腻。口渴,喜冷饮、便秘、往来寒热,发热重恶寒轻处方小柴胡汤。
     2: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喜呕、转侧困难,喜热饮、畏寒、手足逆冷柴胡桂枝干姜汤。
     3:口苦咽干、舌苔润腻之中兼有干黄,大便秘结,转侧不利,大柴胡汤主之。

太阴病
     恶寒;脉浮而缓(太阴伤风),手足自温者(太阴病),处方桂枝汤;腹泻、口不渴、(太阴虚寒)理中汤;腹泻、渴喜热饮(太阴寒湿精亏),处方四逆汤加生晒参;腹泻、腹痛喜按压,处方理中汤加黄芪;便秘、腹不胀、不欲食(阴结便秘),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配合四逆汤;
     治太阴病,腹泻,腹痛,腹满而吐,食不下,脉沉而微,四逆汤主之(附子三钱 干姜 炙甘草各二钱)。

少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口不渴(少阴寒化),四逆汤。
     口渴饮热(精亏),四逆加生晒参汤。
     脉微数,烦躁,喜冷饮(少阴热化),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
     口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厥阴阴亏),处方一贯煎去川楝子;面目虚浮而红烦躁,少腹冷痛喜热、喜按压、腹泻久痢(厥阴阴阳两虚,寒热错杂,乌梅汤主之);胸中烦躁或痛,喜热恶寒,时自汗出,口渴饮热(厥阴伤风,桂枝汤主之)。面青肢冷(手足冰凉),少腹冷痛,男子囊缩,女子带下味腥或兼臭、阴冷(厥阴阳虚,当归四逆汤主之);巅顶痛,吐涎沫(厥阴头痛,太阴寒湿,吴茱萸汤主之)。四肢逆冷,口渴饮冷,大便稀溏肛门灼热,白头翁汤。

三阴合病
     头昏、乏力、心慌、气短、畏寒、牙龈出血,嗜睡、喜温恶寒、喜热饮,自汗,腰痠,胃胀满喜按压,带下清稀味腥、阴冷湿潮(厥阴寒证,少阴虚寒,太阴寒湿),当归四逆理中汤加味主之。
     1:当归6桂枝15党参10生白术10生白芍6生甘草15生姜3片干姜15通草7大枣3枚川附子15六付水煎服分二次早6时晚6时各一次。
     2:当归6桂枝6党参7生白术7生白芍6生甘草8生姜3片干姜7通草7大枣3枚桑椹子7菟丝子7枸杞子7细辛2六付水煎服分三次服用

六经传变口诀
     太阳伤寒少阴病,太阳伤风太阴病,少阳伤风厥阴病,阳明津亏太阴虚,阳明寒湿太阴病(湿困);风中厥阴少阳病,身体转侧不流利,小柴胡汤合病情。寒中太阴阳明病。

辨证规则
    辨证就分阴和阳,六经所属仔细详。督脉病变找太阳,脊背病变在其疆;

任脉病变太阴伤,胸腹正中仔细详。侧身病变究少阳,厥阴想逃也别想。

阳明病变在前身,面部胸腹要遭殃。背心寒凉少阴病,心中阳气必亏伤,

脐中冷痛掣及背,少阴虚寒莫商量,寒邪直中阳明胃,腹中冷痛喜热汤。

新病久病
     暴病新病责太阳,伤寒伤风是其详。久病太阴寒湿困,精微物质不归藏,

少阴虚寒难气化,厥阴肝血失温煦,心烦失眠手足凉。太阳不开气不升,

阳明不合气不降。中土就是脾和胃,精微化生时时忙,心肾气交气血活,

肝血上升胆汁降,太阳小肠生热量,敷布太阳化寒水。

三阴病色脉
     若饮冷内伤,虽先埙胃,察色脉可知病在何经。若面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者,伤在厥阴也。若而红赤,脉浮沈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也。若而黄洁,脉浮沈不一,缓而迟者,伤在太阴也。

伤在厥阴
    若面青或黑,或青黑,俱见脉浮沉不一,弦而弱,伤在厥阴肝之经也,宜当归四逆汤。
    若其人病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纳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伤在少阴
    若面红或赤,或红赤俱见,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肾之经一也。

伤在太阴
   若面黄或洁,或黄洁俱见,脉浮沉不一,缓面迟者,伤在太阴,脾之经也。理中丸主之。

气有余便是火,不足便是水

阳气是火的表现形式,阴不足则火有余,而成实火,口渴饮冷,大便干结,此时应该滋阴降火;阳不足则阴有余,阳被逼出体外,出现虚浮而红的面色,此时应该回阳。

五谷入口,牙齿咀嚼、唾液(来自脾肾)搅拌,然后送胃中琢磨成食糜,此时食糜为酸性,然后经过胃蠕动把食糜送入十二指肠,经食糜的刺激胆囊和胰腺同时分泌胆汁和胰液,这两种分泌液都是碱性,酸性食糜在十二指肠混合短暂停留然后进入小肠,在此产生酸碱中和反应,并释放热量,古人很聪明就把小肠叫做手太阳小肠,意思是说人体的后天能量来源于此,这些热量把食物的精微(津、液、精)经小肠绒毛膜送入静脉循环,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清升进入肝静脉(女性哺乳期这些精微直接进入乳腺,成为母乳),并经静脉输入心脏,经肺循环与宇宙中的大气交换能量变成赤色的血液(气血合一)然后进入心脏,在女性下行即为月经,浊者经肝内的小管汇合成肝总管,然后入胆囊,这就是胆汁。饮食物经小肠消化吸收后把糟粕送入大肠,然后再在大肠内充分吸收津液在送入血液循环,然后成为粪便排出体外。由此可以看出后天的精是饮食物经脾胃转化而成,先天的精需要后天水谷化生的精微来充养,也经肠胃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当先天的精被耗伤(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虚邪贼风避之无时)后阳气也被损伤,阳虚因此而成,体液(湿)无阳之温煦而成湿、饮,饮凝成痰,痰趁脏腑之虚而入,痰阻血行,百病丛生。

人身水火一团气,内营脏腑外卫体,通达九窍温肢体,奈何世人不自知,贪凉饮冷损元气。

一日二日无大碍,久而久之气息低,寒凉上干太阴肺,咳嗽呼吸不流利,下干太阴脾失运,

清浊不分飧泄起,脾阳损伤大便溏,肝脏因此要遭殃,精微不摄要硬化,胃肠寒热粘膜伤,

久而久之要溃疡。清窍不营多病变,目失光明耳失聪。远离五谷食鱼肉,罪孽深重日日积,

脂垢堵塞清窍道,不遂肢体蹒跚起,更有青年贪淫欲,少阴虚寒精髓虚,脾阳郁陷精微泄,

消渴之病要发作,精伤百病因而起。内伤之后要外感,百病皆因风而起,六经病证内经有,

伤寒杂病论仔细。七情伤人气紊乱,情病还需情来医。自然六气来养人,太过不及成淫理。

格物致知--说归藏  六经--太阳
     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理论来自自然,观察自然现象格物致知就可依此类推明白其它道理。夏天井水是凉的,为什么?阳气(热气)升达于地面,冬天井水,池塘水是热的,阳气归藏使然。人体与天地相应,同样有这个规律。

太阳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输注于背部的经气(经气的会聚点就是背俞穴)的连线就是脊柱两侧的太阳经脉。六气伤人先走太阳,趁何脏之虚而入,这叫直中。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相火,后天能量的来源)、足太阳膀胱(寒水)。太阳经气升则为气,布散体外,卫外而固表,降则为水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升降正常则肌肤润泽细腻光滑。寒伤太阳毛窍闭塞,气足者汗出病已,气亏者趁虚而病。寒伤营中之气,气伤则寒生;风伤卫气,营气以此而伤,营气亏虚,津液不得固摄故汗出自汗。
     远古时的大气只是六气(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而今“文明”高速发展大气中的毒气日渐增多,六气被污染,伤人更重,所以当今疑难病及急剧增多。因此研究古人的学说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要学会变通。

推荐相关书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