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出对联,称“对上即还俗嫁他”,不仅绝了自己的幸福还成绝对  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下联:“惆怅忧怀怕忆情”

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也就是改革开放后,国人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理化”自然倍受重视!

换句话说,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中,可是没有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没有“数理化”,但是有“对联”啊,所以这句话应该改成:“对好对联,走遍天下都不怕”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于我们独特的语言系统,相较于诗词歌赋,入门门槛较低,所以深受文人士子的喜爱,但是对联门槛低不代表没水平。

相反,对联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急智”和文化底蕴,所以古人常以对对联的水平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学,对好对联升官发财不在话下,更有甚者,通过对联来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

“寂寞寒窗空守寡”

话说明朝永乐年间,江南有一王氏家族,王家大小姐自幼聪颖,极为好学,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还擅长诗词歌赋,是闻名江南的大才女!

转眼间,王家小姐十六岁了,到了婚配的年龄,王家开始着手为其择婿。王家势大,王家小姐又是大才女,前来提亲之人络绎不绝。

但王家小姐出身名门,又饱读诗书,自然眼高于顶,不肯轻易下嫁,在她眼中,前来求亲之人都是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用《唐伯虎点秋香》中秋香的话来说就是“世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无聊的废物”!

王家小姐一气之下出家为尼,并出了一则上联挂在门口,扬言任何人只要能够对出让她满意的下联,她就立刻还俗嫁给对方,上联是这么写的“寂寞寒窗空守寡”!

成也“绝对”,败也“绝对”

此联一出,江南士子无不叹服,“寂寞寒窗空守寡”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极难相对,上联的每个字都是宝盖头,却语意通顺,没有“凑字”之嫌,要想对出语境相符且都是同一偏旁的下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尽管江南士子“踊跃参加”,纷纷对出自己的下联,但没有一个能令王家小姐满意!

久而久之,无人再去挑战,王家小姐的这则上联竟成了“绝对”,令人遗憾的是,王家小姐“骑虎难下”,因为这个“绝对”终生未嫁,一代佳人常伴青灯古佛,孤苦一生,令人唏嘘不已!

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何谓“绝对”,“绝对”有两个特点:它是经过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有的已经对得出,有的还未对得出;二、它的难度很高,凡是可以称得上“绝对”,总有一些“古古怪怪”的条件限制。像王家小姐的上联就是因为相同的宝盖头这个“古古怪怪”的条件限制,才成为了“千古绝对”!

“惆怅忧怀怕忆情”

互联网普及后,这则上联被传到了网络上,几百年前的“绝对”再度爆红,网友们就像百年前的江南士子一般,脑洞大开,纷纷对出了自己的下联,其中一则“惆怅忧怀怕忆情”的下联颇为出彩,我们来整体把握一下:

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

下联:“惆怅忧怀怕忆情”

下联每个字都是相同的偏旁且语意通顺,这点与上联相符,而且上下联的语境也很“协调”,“寂寞”对“惆怅”,“寒窗”对“忧怀”,“空守寡”对“怕忆情”,整体给人一种“黯然神伤”感觉,着实颇为巧妙!

美中不足的是,上下联的平仄有些欠妥,所以这则下联还算不上“绝对”,只能称之为“巧对”!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网友对出的下联:“退避迷途返逍遥”、“俊俏佳人伴伶仃”、“江海汹涌泛波涛”、“沙漠泪海渐涨潮”,无一例外,这些下联都解决了偏旁的问题,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为了“对”而“对”,连“巧对”都算不上!

对联作为一种“对偶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字句对等、词性对品、语法结构对应、节律对拍、语意相关,缺少任何一点都不能称之为“绝对”,正如《老子·道经·二章》中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小结:

对联看似简单,实则规矩甚多,要求甚严,最能反应一个人“急中生智”的能力与自身的文化底蕴,正因为如此,对联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学习范围,学校不会开设有关对联的课程,生活中也很少能见到对联的踪影,长此以往,对联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恐有“灭绝”的危险,那将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希望文化部门和学校能够重视起来,加大对对联的推广力度!

参考资料:《老子·道经·二章》《唐伯虎点秋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