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二)

郑晓红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 138 号,210023)
本文刊于《中医杂志》2019年6月第60卷第12期

[摘要]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从五运六气,天人相应,六气属性,标本中气从化,神机气立,根结之穴,药物性味,五脏六腑,经络腧穴,脏气法时,气动于中、象形于外,体质与患病的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认为气化论是运气学说所阐述的核心,影响和促进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五运六气;气化

3.5  神机气立———人体与自然三阴三阳之气相通应的机制

人与天相通应,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实现的?《黄帝内经》构建了“神机”“气立”这一理论体系。《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根于内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形成了探索揭示自然之气与万物化生、生命活动关系的学说。生命之气化与自然之气化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神机”与“气立”实现的,生命内部的“神机”则是通过外部“气立”的调控方式与自然的“神”相沟通联系。

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万物生长与气候息息相关。一岁六个时段二十四节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候构成了气,生物、人体的气立与宇宙的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生物体内“气立”与节气密切联系,不是这个气,过了这个气,就不能化,气止则化绝。

人体负责与自然气候、与自然之“神”沟通联系的是“气立”;负责人体生命活动、调动人体气机的叫“神机”。“神机”在“气立”的作用下,完成生、长、壮、老、已生命过程。如果人体的“气立”不能感应气候变化,就会产生疾病。“气立”与“神机”是古人根据客观世界变化理性思维的产物,《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所论之“广明”“太冲”大有深意,“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少阴心、肾轴是否与神机相联系值得深入研究。

3.6  根结之穴———人体与自然三阴三阳之气相通应的机关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详细论述了三阴三阳开、阖、枢运动变化离合之道,此篇中兼夹之“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起于厉兑”等经络根结内容,往往被认为是衍文。

《灵枢·根结》论述了三阳三阴的根结及开、阖、枢,以及三阳三阴的开折、阖折、枢折为病,认为“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强调了根结与开、阖、枢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不同篇章论及三阴三阳开、阖、枢时,三阴三阳离合之道与根结之处并提,体现了气化属性、气化功能与阴阳气血多少、位置定位的统一。《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探讨的是三阴三阳开、阖、枢运动变化离合之道,并非专论经络之章,本文认为,此处兼论根结之穴恰恰说明了人体三阴三阳之气与自然三阴三阳之气相通应的主要机制是经络,根结之穴恰恰是人体三阴三阳六气与自然三阴三阳之气相通应的关键所在,这应当也是张仲景三阴三阳辨治体系被命名为六经辨证的理论渊源。

《灵枢·根结》中详述三阴三阳根、结所在,但在《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三阴三阳只有“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其余只有根,这应该不是偶然,而是隐含着关键信息与深意,强调了命门的重要性。命门为坎中阳,所藏为先天之元炁、生命之火种,本于父母和天地之父母,饱含着天地的信息,为生命之枢。

3.7  药物性味———为自然三阴三阳之气所制化

药性的四气五味源于天地自然之气化,所谓“天制气,地制形”“天制色,地制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药物性能与天地气化相关,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即是以药之偏性,针对气化的失常,调整人天关系,调整人体的偏性。

药物的使用“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如太阳司天之政,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食宜同法。阳明司天之政,服食白色、红色的岁谷,以保全真气,食感间气而成熟的间谷以驱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

司岁备物,司岁备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司岁物何也?天地之专精也”,意为根据岁气来采备其所生化的药物,因其能得天地专精之气,故气全而力厚。非司岁与司岁的药物相较,形质虽同,却有等级上的差异,气味有厚薄之分,性能有躁静之别,药力所及也有浅深之异,因此,本于天时,应司岁气备药,若不能为之,则可用炮制之法以助药性。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以药物之气味调治六气之为病,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对五味阴阳之用、五味所喜作了较多阐述,强调“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此篇还论述了司天、在泉、所胜、所复之气为病的治宜药物,如“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泄之;热淫所胜……”等。故“司天之气,风淫所胜”时平以辛凉;“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时则治以辛凉。使“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以药物之气味调整人体之气,调整人天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先论司天、在泉之气,论天地之寒热;接着论药性的四气五味,论药性之寒热;再论病机十九条,论人身之寒热,病机十九条所言,总不外五脏病机与六气病机两个方面。五脏病机,主要是六气气化,即肝病化风、肾病化寒等。药性之寒热、人身之寒热,皆源于天地之寒热,这反映了中医学病机学说的理论实质。

3.8  五脏六腑———人体感应自然之气的生化发动机

五运气化在人体主要落实于脏腑。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脏腑为核心的,脏腑的实质是人体与自然相对应的五大功能系统,人的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运天气息息相通,在升降出入运动上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人体脏腑是气化的主体,是气化功能的核心和载体,五脏六腑各应其气化生,生生不息,无处不到,发动系统功能,承载生命活动。

气化规律是藏象体系构建的内在基础,对人体和自然的认识如“司外揣内”“取象比类”“返观内视”等方法,皆是建立于气化观的基础之上。人之生依从自然之气化规律,人既成则受制于自然之气化状态,天人气化力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活动实质就是气化过程,每个脏腑的气化模式均有其特异性和规律性。脏腑特异之气的气化功能决定了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各个脏腑气化模式有机结合、承制相辅,构成了五脏六腑的活体生命藏象气化模式。藏象理论指导下,不论是对疾病的辨证治疗规律,还是对疾病的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均是建立于对气化作用认识的基础之上。气化理论贯穿了藏象系统的各个层面,脏腑是人体感应自然之气的生化发动机。

3.9  经络腧穴———自然与人体三阴三阳之气的感传能量场

人体六气气化主要通过经络感传,经络与脏腑相应并形成表里关系,在人体形成不同的分布特点与外部表象。中医学之脏腑之所以不仅是器官组织、解剖结构,主要在于某一经气所感化的脏腑经络形成了某一经的功能系统。经络是脏腑之气运行的路线,腧穴是驿站,经气凝结于穴位,针刺穴位可以调节内脏。同时此路线、驿站还是重要的能量补给、发生场。

经络、腧穴的三阴三阳之气是与自然三阴三阳之气感应的枢纽,根结之穴等重要穴位是人体与自然三阴三阳之气之间相通应的机关。针灸的作用不仅仅是疏通、调畅气机,同时能够影响精神和能量。古今皆重时空针灸,其要旨是将具有记忆功能的时间穴位和具有同构功能的空间穴位组织在一起,运用特定的施治方法和针刺顺序,构建内外相通的气场,从而获得调动人体自愈功能的场效应。

3.10  脏气法时———人体气化与自然在时序空间上的时势相应性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认为,在生命演进过程中,生命具有时间演化流行的方向与秩序。如一日四时平旦、日中、黄昏、夜半的阴阳变化;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阴阳变化;一年之中五运六气岁运通主一年,主客运、主客气分主时段的阴阳变化;六十年甲子乃至元会运世等更大周期的运气时序性与周期性变化等。强调从时空维度认识自然万物的生化时序与趋势演变,人体要顺时适势,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气化及其变化趋势。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五行者,……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长期以来,谈脏气法时更重视此篇五脏病“愈”“加”“持”“起”的时间、禁忌与治则,而忽略了脏气法时即五脏之气的生克制化,象法于四时五行,当法天时而治。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等将一年十二个月中气化演变的状态与人体五脏之气相通应,强调“治不本四时,必内伤于五脏”,指出诊治疾病时必须重视四时的变化。

人体之气与自然一气周流,人体脏腑具有“脏气法时”的特点,其运动变化规律类同于自然气化,受到自然气化时序因素的影响,“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因而在防治疾病过程中,要善于把握顺应自然之气的变化,顺时适势。

3.11  气动于中,象形于外——象思维是天人合一气化状态的感知认识方法

自然正常的三阴三阳之气,如春之厥阴温煦生升之气,表现为温风频吹,草木生发;秋之阳明清燥肃降之气,表现为明净高爽,草木凋落。自然的三阴三阳之气为病,如厥阴风木为病表现为风气之偏盛,少阴君火为病表现为火热之流行,太阳寒水为病表现为寒气水气之凝结等。身体外部的一切都在反映着体内气血阴阳的情况,而在脉诊中三阴三阳六部脉则是六气在脉象上的反映。气象万千,气唯象观。气动于中,象形于外,如何去观察、把握“气”,这个方法就是“象”。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象思维是感知自然与人体气化、认识自然与人体气化的方法,天人合一内在的气化状态直观地表现为人体与自然气象的相应。

3.12  体质与患病的倾向性——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为之父母

人体的体质主要与遗传和后天因素有关。作为生命活动的特质、疾病发生与转归的内在基础及潜在病候,人体体质与宇宙气化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必然联系。人体体质的差异从本质上讲是气化方式倾向性的不同,以“同者盛之,异者衰之”的方式影响着人体体质的形成。在运气周期内的某一时段孕育出生的人,会秉承该阶段特定的气化倾向,从而影响人体的生化特性,这种影响在胎孕期、出生期及老年期尤为明显。胎孕期及出生时的运气气化特点往往决定了人体未来患病的倾向性,易发病的脏腑经络器官组织所在。出生后运气周期性变化往往决定了何时发病,如人体脏腑经络之气与运气相同则得其助而气盛,相异则失其资而气平,甚至被克伐而气衰。《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以较大篇幅论述中运十年周期性的自然变化与人类发病的关系,提出运气太过与不及之年人体内病理定位的自然规律。认为此时所胜的脏腑经络为致病的主要矛盾方面,而所不胜的脏腑经络则成为病理定位之所。经过几十年的生命周期,这种出生时的运气特点在老年期可以通过体质、人体对不同运气的反应及所患疾病的类型特点而充分显现。

综上所述,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的重要部分,但气化理论并不止于运气。气化论是运气学说所要阐述的核心,《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气化论影响和促进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伤寒论》通过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及六气标本从化等理论的应用,使得气化论、天人合一思想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医原创思维的临床特色优势及影响千年的理、法、方、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0.

[2]王慧峰,严世芸.藏象体系之气化研究思路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1048-1049.

[3]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宋铮,郑晓红.气与中医自然观[J].中医杂志,2018,59(3):459-463.

[5]孟庆云.论气化学说[J].中医杂志,2007,48(5):389-391

[6]顾植山.上古文化漫议[J].中医药文化,2017,12(6):46-49.

[7]班固.汉书(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3:437.

[8]司马迁.《史记》选本丛书:史记抄[M].茅坤,编纂.王晓红,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0.

[9]郝万山.关于五行的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8-11.

[10]李猛,马战平,刘华为,等.刘华为教授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陕西中医,2014,35(7):889.

[11]张介宾.中医典籍丛刊:类经(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770.

[12]黄涛,李坚,文玉冰.李阳波五运六气讲记[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13]顾植山.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8):451-454.

[14]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9.

[15]李阳波,刘力红,唐农,等.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4.

[16]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42.

[17]汪机.运气易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18]李游,尹婷.五运六气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1):952-95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