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痰饮——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杏仁与大黄汤
痰饮咳嗽三十五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满即止。设其更觉发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本为热药,服之热伤肺津,应当遂时作渴,津亡燥动,风木乃发。若渴反止者,此为支饮内停也,此为支饮也。支饮格其阳气,法当昏冒。冒者胃气升逆,必作呕吐。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饮,而止呕吐也。
1 咳满即止,而又见渴,冲气复发者,此是肺燥失敛,风木乃发也。以细辛干姜,本为热药,服之饮化肺燥,故遂时作渴。而渴反止者,此为支饮内停也。肺燥之冲气,区别于支饮之呕逆,支饮不渴之呕逆,区别于肺燥渴之冲气。支饮者,法当昏冒,冒者胃逆,必作呕吐,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饮。
重点;口渴肺燥,失敛之冲气,区别支饮不渴,胃逆之呕吐。
2 提示,虽然细辛干姜,是为热药,服后会渴,痰饮之病,必用温药和之。不要畏惧热药,而不敢用,本条加半夏汤,仍用细辛干姜,就是用其热燥,降逆回阳,燥湿建中。虽为热药,仍照用之。
上条提纲方药,如果直接加上半夏,就不会有本条提纲,为什么不加,大概是析理之用,或重申降胃之中气。
痰饮咳嗽三十六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后,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此卫气之郁,宜加杏仁,利肺壅而泻卫郁。肿家应用麻黄,以泻卫气,以其人服小青龙后,阳随汗泄,手足麻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手足厥冷。所以然者,以汗泻血中温气,其人阴中之阳已虚,麻黄复泻其血中之阳气故也。
1 其人形肿,卫气之郁,当加麻黄宣肺也,但其有手足麻痹不仁(三十三条),是为阳虚血寒之象,当用而不敢用,若误用麻黄,汗出亡阳则麻痹愈痛。故以杏仁理肺,助肺之发散,通达皮毛。本条不用麻黄,以防汗出亡阳,也为夺血者勿汗,痹为阴中之无阳,误汗则为夺血也。
按;杏仁理肺破气,内降于胃,外达于皮毛,内外皆宜。故此药治咳甚效。一见皮毛外闭而喘咳,麻黄与杏仁,必是标配。三十二条,已用小青龙证后。
痰饮咳嗽三十七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服小青龙后,其面翕热如醉,此胃热上冲,熏蒸其面。若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之后,此证犹存,宜加大黄以利之,则胃热清矣。
1 小青龙汤后,面热如醉者,表闭腑热也;汗出表解,而腑热不泄,故面热如醉。加大黄以利胃热之。
附方 卷十四·内伤杂病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1 此土湿胃逆,肺气不降,膈间停饮也。茯苓饮,利尿以泄水,行气而荡浊,枳实陈皮生姜泻壅,苓参术泻湿建中。痰气消则能食。
论;本方人参与枳实配伍。太阳篇又有厚朴与人参配伍,从一补一破来看,补中气而破滞气。后世皆言人参忌萝卜,此论或也当商榷,但用人参不吃萝卜,这点忌口,也非难事,留作参考,先不对此发表观点。本方可与苓桂术甘汤互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