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你要做懂事的孩子”,育儿专家:父母别再说这样的话
热播剧【小舍得】很多家长看得心情焦虑,被各位主要家庭“折磨”的身心疲惫。但是其中有一个家庭,却在开播之际受到了好评,那就是从外地移民过来的米桃家。米桃爸爸开着一个小店,妈妈做多家做保姆,而米桃则是一个拥有智商140的天才少女,一家三口的相处模式,让很多人在焦虑的育儿环境中,感受到了温情。
但是一家三口的温情离不开一个话题就是“米桃懂事”。同龄的孩子父母花昂贵的费用给报补习班,买各种漂亮的衣服、玩偶,吃几百块的美食,玩700多块一次的情境体验……
这些米桃都望尘莫及,甚至在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说:“以后留在大城市,就要靠我们米桃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童年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宠爱,却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而在父母眼里,他们努力奋斗,接女儿来大城市上学、生活,女儿就应该懂事,不哭不闹还应该帮着干活儿。
与剧中其他几个孩子的生活相比,懂事的米桃让人心疼。原著中米桃的结局得了抑郁症,这个智商140的少女不是因为学习不好,而是因为太过懂事,压抑着自己,而无人发现她内心的痛苦与迷茫,最终造成了不好的结局。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撒娇
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要懂事,爸爸告诉我要懂事,姥姥姥爷告诉我要听妈妈话,要学会懂事。所以我从小就很懂得察言观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孩子”。但没有人问问我心里怎么想,好像我应该是一个提线木偶,生活地一点都不开心,压抑的感觉就像魔鬼,随时都能把我吞没”。
有很多人总是问:“什么时候孩子才能懂事”?但我却不想让孩子过早懂事。因为太懂事的孩子过得不快乐。
1、懂事的孩子,想法设法满足成人的需求。
一个孩子学会懂事,不是他在人生经历,所学习的知识当中主动get到的技能,而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完全顺从家长的意志,去顺着家长的心思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真懂事”,就像一个紧箍咒一样,禁锢着孩子真实的自我,随时念动咒语,他就要随时想法设法满足大人的需求。如果他没有满足家长的需求,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不懂事”,所以这种孩子一直小心翼翼地活在懂事的框架之中,过得一点都不快乐。
2、懂事的孩子,察言观色,形成讨好型人格。
一旦孩子被家长要求懂事,那就意味着他要比同龄人更加明事理,往往这些孩子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他们害怕父母不高兴,所以总是带着讨好的心态去迎合周围的一切。一旦有人露出不耐烦的神色,他们就会立马变得乖巧懂事;一旦别人不开心,他们会首先想到是不是自己的犯了什么错。这样就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而这种人格一旦形成,就会伴随孩子一生。
马东和蒋方舟在奇葩说节目中说过一句话:“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对于懂事的孩子来说,他们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自我愧疚,也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而感到自责。
在沉默中爆发或者死亡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到200名具有反抗倾向和听话倾向的孩子,观察并且追踪他们的成长经历。结果显示,具有反抗倾向的100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更高。原因是他们比听话的那部分孩子更加自信,有主见,不盲从他人。
而那些懂事的孩子,他们的懂事在外人看来很听话,乖巧,但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却失去了美好的童年,快乐,以及勇敢。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懂事是很深的绝望,它真的不是一个好东西。表面上给家长带来省事的好处,也许骨子里就是出于恐惧。太懂事的孩子,往往都压抑着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别人的心情。
最后的结果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小舍得】最后的结局,米桃患抑郁症不能继续读书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些懂事的孩子他们的一点任性就会被说成“不听话”、“不体谅父母的苦心”,这样的词汇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太过于沉重,不公平?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父母要学会对孩子顺其自然,一个需要“照顾妈妈情绪”的孩子有多危险?一种表面的顺从,其实压抑了自身重要的本能人格面具。
孩子再大始终是孩子,他们有权在适当的年纪无理取闹,获得爸爸妈妈的宠爱。否则那些在父母要求下“乖巧”懂事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把所有的隐忍情绪发泄,如同火山爆发,那个后果也许不是父母可以承受的。
作为父母,让孩子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圈在“懂事”狭义的空间中,满足自己的自私心态。
凌晨妈妈来叨叨:
我们要允许孩子的“不懂事”,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性格,才能让孩子快乐地长大。“不懂事”的米桃也许看上去没那么乖巧了,但她内心或许比之前快乐了,没那么压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