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五 · (二十五)无觉与有觉

无觉与有觉

道教有等秉性善的人,酒色财气比人轻,从不做非礼之事,亦不穷理尽性,不求高人聆教,也不除欲炼性,从不寻究己过,人都称他有修行。他并不知,他是何禀性,一但遇事,将事做错,自己滚坡到地狱,他还当他是好人。

还有一等匪类,人都呼他马流神。吃穿嫖赌无所不至。有日醒悟,能改前非。遇高人传他除欲炼心之法,换过旧性,更强愈天生的善人。

是何故也?马流神经多见广,有恒能治反复无常,换性不走旧路。

歌曰

有觉才能除欲,反复自己早知
无觉随欲流转,错了自己不知

关于作者

董清奇,清代河南邓州人,生卒年不详。他曾到处云游参访,且惯于赤足,乞食为生,颇有全真祖师苦志清修之风,故号“乞化道人”、“赤脚道人”,时人亦称“赤足董仙人”。

他的足迹遍布陕西、湖北、湖南、甘肃、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因而见多识广、德高望重。清代嘉庆丙寅年间,在八仙庵内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董清奇被聘为住持。

他勇于担当,雷厉风行,一方面致力恢复十方丛林制度,重新开坛演戒;一方面竭诚募化集资,对八仙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据说西跨院即此时扩建而成,并增建邱祖殿。

董清奇还善于言辞,他把云游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汇编成一部《除欲究本》,以浅俗轻快的口吻和笔调宣扬三教合一的心性修养思想。嘉庆十八年,地方官绅商庶为他捐资出版了此书,为八仙宫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位修持高洁、见多识广的住持,感召力、凝聚力自然是巨大的,所以可以想象当时八仙宫香火鼎盛的情形,否则怎么能配得上“大振仙宫”这样的评价呢?

(0)

相关推荐